APP下载

袁隆平:绽放的中国梦

2013-11-05孙洁

中国农村科技 2013年12期
关键词:杂交稻袁隆平杂交

文 | 本刊记者 孙洁

11月7日,本刊记者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午后的阳光洒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途经袁隆平先生平日里生活起居的院子,干净整洁中透着严谨、静谧的氛围,红色房瓦的点缀使得院落看上去更加生机勃勃。见到袁先生,亦是穿着酒红色的毛衣,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没有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有的只是质朴的言谈,话语中流露出的更是对生活的特别感悟与事业的无悔执着。他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写下了震惊世界的神话。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左)与本刊记者合影。

幼年时情定农业

他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幼年常常在田垄里玩耍。那时候,生活艰难,甚至经常没有吃的,饿肚子的他会躺在田垄里做梦:梦见香喷喷的米饭,散发着诱人的味道。那是每一个饥饿的中国孩子都会做的梦。只是,他更有浪漫的天赋,他梦到水稻长的好神奇啊,水稻长得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坐在水稻下面玩耍,而水稻也看着可爱的孩童滑稽的动作、表情笑弯了腰……

他就是袁隆平,时至今日,忆及当年的感受,袁隆平院士仍旧兴致勃勃,眼中充满神采奕奕的光芒。回眸梦想的诞生,是源自儿时的一次郊游。袁隆平6岁那年,在武汉园艺场看到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立即被这派美景所吸引。心想长大以后也去学农。可见当年那片花果鲜艳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艰难的年代,曾是多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这片美丽的记忆,成了袁隆平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与梦幻,使他从此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这片美丽的园艺,最终改变了袁隆平一生的命运。

袁隆平沿着儿时的梦想一步步走着。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他毅然从重庆来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在这里,学生们都很尊敬他,视他为良师益友,更被他对稻田的专注精神所感动。回忆起安江农校的19个春秋,袁院士风趣地说到:“那几年,当地农民都打趣地称我为‘袁癫子’”。这个从小长在大城市里的知识分子,随时都能弯腰赤脚下田地,观察稻田的生长情况,不怕臭,不怕脏,刮风下雨也不能阻挡他的热情。当时的袁隆平一心想着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幼年时的梦想在现实的洗礼中也变得更加地坚不可摧。

杂交曙光照亮农田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袁隆平目睹了残酷的现实,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院士院士告诉本刊记者,在做了大量实践工作后,他深刻地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时,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

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这一年的7月,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的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创业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一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植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认识到这是“天然杂交稻”株,袁隆平开始决定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像候鸟一样频繁迁徙,春长沙,秋南宁,冬海南,南北辗转,一年三地,不辞辛劳的奔波全都是为了给种子提供适当的环境。

袁隆平院士说,他和他的团队曾在南开北往的火车,轮船,飞机上浸种,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从1964年到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经过了整整六年的时间,2190个日日夜夜,先后用1000多个水稻品种做了3000多个实验,但最终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心情沮丧的袁隆平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在党和政府一如既往的支持下,他迅速调整了研究方案,再次积极的投入到了又一次试验当中。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此后,袁隆平院士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73年,已逾不惑之年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成功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了每亩500公斤以上。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杂交水稻开始名声大震,走进中国人的生活。袁院士回忆说,1975年12月中旬,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指示:第一,中央拿出150万元人民币支持杂交水稻推广,给广东购买15部解放牌汽车,装备一个车队,运输“南繁”种子;第二,由农业部主持立即在广州召开南方13省(区)杂交水稻生产会议,部署加速推广杂交水稻。

这一年冬天,数以万计的制种大军云集海南,发动人海战术大规模南繁制种,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3.3万亩。袁隆平担任技术总顾问,首次大面积制种获得成功,为翌年推广做好了种子准备。

1976年,杂交水稻绿遍神州。全国推广杂交水稻208万亩,增产幅度普遍在20%以上。

中国的粮食产量实现了又一次飞跃。

袁隆平院士告诉记者,在三亚搞育种时,他总是带着铁桶、草席、蚊帐。每次一到,先提一桶冷水冲掉身上的汗,再卸一块门板,铺一张草席,挂一顶蚊帐,和当地农民睡在一起。夜间,为防止田鼠偷吃稻种,有时还要睡在稻田里,所以半夜常常还要爬起来驱赶田鼠和蚊子。10年间,袁院士体重下降了30斤。

袁隆平院士对海南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因为他生命中有7个春节都是在三亚度过的,这期间,他的两个儿子出生他都不在产房而在稻田。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杂交水稻是他心中永恒的追求。

挑战水稻超高产育种

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心中再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

“我这人就是这样,常常是攀上了一个高峰,又想攀上更高的高峰,现在还想发扬老骥伏枥的精神”,袁隆平院士这样对本刊记者说道。

他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新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1987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两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2006年,他研发的杂交水稻全国累计种植面积达56.4亿亩,累计增产水稻5200多亿公斤,湖南的老百姓把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称之为“幸福稻”。

2013年9月29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证实,经农业部测产验收,由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又创了一项世界纪录。

越冬期也要定期检查鱼病,及时发现及时对症用药。鱼类发病时,及时采用食盐、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等药物防治。

袁隆平院士在新中国的科学舞台上挥洒汗水,取得了累累硕果。他的杂交水稻技术享誉国内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全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采访中,说到兴起,袁隆平院士激昂地说;“我是典型的‘80’后啊,”说罢仰天大笑,大家都看得出,袁隆平院士是83岁的年纪,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袁隆平院士告诉记者,他现在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上7点准时起床,去田间散步,9点到办公室,投入工作,中午睡一个小时,下午打一个小时的气排球,晚上按摩一个小时,既是享受,又能静静思考。

袁隆平院士虽已83岁,却仍然一如既往地活跃在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第一线,从不间断地进行着研究、实验与应用。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袁隆平院士经过过几十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稻花香里的心愿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袁隆平院士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美国、日本、菲律宾、巴西、阿根廷等100多个国家已纷纷引进杂交水稻。袁隆平院士热爱祖国、品德高尚,他的成就和贡献,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

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籼型杂交水稻发明特等奖,并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项国际奖励。

袁隆平院士指着墙上那副像瀑布一样的水稻画,神采焕发地告诉记者,他曾经不止一次地梦到过这个场景,言语间饱含的深情。这一幕深深地打动了我,不禁感慨梦想照进现实的光荣与伟大,也感叹眼前这位耄耋老人有太多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精髓。

袁隆平院士种植的第四期超级杂交稻,已如期甚至提前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又启动了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超级杂交稻育种计划。

“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我们有信心在3年内达标。”袁隆平院士在今年的五一劳模表彰会上对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到。

目前,袁隆平院士领导研究的中国“超级杂交稻”项目正朝着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推进,他希望通过实现“种三产四”即种三亩地产四亩地的粮来帮助中国农民早日致富,他计划在五年内,让中国6000万亩农田产出8000万亩农田的产量。

浩瀚宇宙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股票隆重上市,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的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分秒必争的察看着育种基地,始终如一地恋着杂交水稻事业。

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在《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到,“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从对饥饿有切身感受,渴望有香喷喷大米饭这最淳朴的梦想开始,到立志做一个农业科学家,再到一步步把中国杂家水稻技术推向全世界,他的梦想就那么纯粹,为人类造福,为世界造福,使所有的人们都远离饥饿。孜孜不倦几十载,袁隆平院士仍不放弃追梦的执着,他告诉记者,明年又会有新的奇迹出现。

人物小档案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祖籍江西九江德安,现居湖南长沙,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享誉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他所发明的杂交水稻,被西方专家称之为“东方魔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以上,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万人口。1987年袁隆平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教科文科学奖,并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及其他10多项国际大奖。2000年他又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技奖,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描写他事迹的文章被选送在小学的语文课本。2013年9月29日,由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又创了世界纪录。

猜你喜欢

杂交稻袁隆平杂交
不同施氮量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特点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移栽密度对不同熟期杂交稻产量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超级杂交稻蒙自示范基地开始移栽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高等植物杂交染色体及其杂交基因表达的性状——三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再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杂交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