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及经济效应探析
2013-11-04李景成张文棋
李景成,张文棋,林 敏,李 丰
(福建农林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
人口老龄化反映的是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比重的增加,它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困扰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起点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伴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医疗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口结构迅速从年轻型向老年型转变,自1999年起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1]上世纪90年代后期,福建省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加,“未富先老”的中国特色现象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此背景下,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并找出应对措施显得迫在眉睫。本文首先对福建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判析福建省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分析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对福建省经济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应对措施,以缓解老龄化对福建省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福建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一)预测软件说明及数据来源
人口预测是指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现状以及人口发展规律,并且结合国家有关人口政策与法令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等多种因素,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进行的展望。[2]本文采用国家计生委研究的人口预测软件——中国人口预测系统CPPS。它具有操作简单、预测质量高、易于理解的特性,是预测总人口和年龄结构的良好工具。
任何预测和分析模型都是基于特定的假设条件下进行的,本文使用的单区域人口预测模型涉及到基础数据、总和生育率、死亡参数、性别比、生育模式、城镇化和流动人口七个参数的确定。其中基础数据采用福建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基础数据,生育模式保持不变,并确定2012年为基期年份,具体假设如下:
1.总和生育率的假定。福建省“六普”人口普查显示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195,考虑到我国现行人口政策在将来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稳定以及未来随着独生子女夫妇越来越多,符合生育二孩的育龄妇女将会增加,无论城镇还是农村,总和生育率将会提高,因此,参照有关学者的研究将福建省总和生育率参数估计从2010年的1.195按指数递增到2020年的1.5,2020~2030年保持1.5这一生育水平不变。
2.预期寿命假定。福建省“六普”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4.1岁,其中男为71.8,女为76.6。按照联合国不同水平的出生平均预期寿命的平均年增长步长的经验值,设计各年福建省分性别的出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2010年开始到2020年,平均每年增加0.1岁;2020以后根据高龄步长递减的原则,平均每年增加0.05岁,一直增加到2030年为止。
3.出生人口性别比假定。福建省“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福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7,我们认为随着福建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未来福建省人口出生性别比会呈下降趋势,因此,设定以2010年的127为基数,到2020年按指数插值递减到119,以后基本保持不变。
4.城镇化的假定。按照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到2030 年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应达到62%左右,而目前福建省的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的水平。因此,本文以2010年底福建省城镇化水平57.1%为基础数据,线性递增到2030年的65%。
5.净迁入人口规模的假定。参照福建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净流入人口的数据,再考虑到福建省经济的平稳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发展,本文假定福建省的未来净流入人口不会发生较大变化,从2010~2020年每年按线性共增加50万人,2020~2030年每年按线性共增加25万人。
(二)预测结果分析
在CPPS软件支持下,以2012年人口数据为基数,对福建省2013~2030年人口进行预测,结果见表1。
表1 2013~2030年福建省常住人口发展规模预测表 单位:万人
如上表1所示,我们可以看到:
1.从总人口走势上看,福建省总人口在未来10年间将继续持续上升,但增长的趋势比较缓慢,在2022年总人口达到最大值3816.8万人,之后开始持续缓慢下降。总的来看,未来总人口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这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的出生率低而预期寿命上升的缘故,另一方面是假定了净流入外来人口的变化没有发生多大变化缘故,可以看到,从目前的人口政策以及福建省人口年龄结构来说,未来福建省人口总量的变化受净流入人口变化的影响较大。
2.从未来0~14岁人口变化来看,呈现出先缓慢上升后加速下降的趋势,2019年达到最大值638.8万人,之后一直下降。它占总人口比重也呈现出同一趋势,到2019年达到最大值16.78%,之后开始迅速下降,到2030年下降3.5个百分点,仅占总人口的13.26%。根据国际上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可以看出,少儿占比的迅速下降,也是导致福建省未来人口老龄化加快的一个重要因素。
3.从老年人口变化来看,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进入快速上升通道,从2012年的294.9万人,上升到2030年的566.4万人,翻了将近一番,从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可以看到未来福建省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及严重性,2012年福建省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9%,而到2030年短短的近20年时间,这一数值达到了15%,老龄化的发展之快,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我们要对老龄化加快这一发展趋势做好充分的认识和思想准备,加快老年保障制度的建设,积极应对这一趋势,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4.一方面,福建省自1996年开始迈进“老年型”省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1%)以后,到2012年福建省老少比为50.66%,人口已从高增长率模式过渡到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模式,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已完全步入老龄化社会。另一方面,福建省工作人口的人口抚养比并没有出现增加的趋势,从预测结果看出,15~65岁人口比重将一直稳步下降,但还保持在70%以上的水平,也就是说未来劳动适龄人口①劳动适龄人口按国际标准来说,即无论男性或者女性,年龄均设定在15~64岁。的比例变化不大。这说明福建省到2030年仍处在人口学中所谓的“人口红利”时期。当下劳动年龄人口充足,少儿抚养系数下降,老年抚养系数虽然上升但速度较慢,最终使得总抚养系数呈下降趋势,这既避免了高生育率带来的高少儿负担,又避免了人口老龄化加速的问题。因此,如果能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这一“黄金时期”相对较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尽快积累起较多的社会财富,制定出较完善的养老保险政策,就可以更好地应对将来更为严峻的老龄化挑战。
二、福建省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柯布-道格拉斯的CD 生产函数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假定社会技术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和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大要素。虽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人口老龄化对资本投入的影响,但根据国民收入理论中的“投资=储蓄”恒等式,可以将人口老龄化对资本投入的影响转换为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另外,消费也是影响国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因此,以下从劳动力、储蓄和消费三方面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福建省经济造成的影响。[3]
(一)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随着福建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劳动适龄人口占比并没有一直下降,相反却在一直上升,这主要得益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人口政策,老年人口上升的速度小于新生儿下降的速度,最终从业人员的比重一直在上升,在2010年达到最高,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数的69.3%。根据福建省未来人口发展规模和趋势的预测结果可见,到2030年福建省15~64岁人口比重将逐年小幅下降,但都保持在70%以上,由此带来劳动力的供给也比较充裕,说明福建省还有将近20年的“人口红利”期可以利用,因此我们要充分把握住这一历史时期。
(二)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居民储蓄的多少关系到用于社会再生产的物质资本的积累,对福建省的储蓄情况研究发现,1990年福建省人均储蓄存款为603元,2010年福建省进入老龄化社会后,人均储蓄存款为21936元,20年间福建省人均储蓄存款增加了35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了11倍和9倍。人均储蓄存款增长的速度明显快于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速度,前者是后者的3倍多,可以看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储蓄没有出现预期的负向效应,这与福建省的经济现实相契合。对正向效应的解释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福建省的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完善。随着改革发展,人们收入大幅度提高,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或企业提供的福利,如养老保险、住房及医疗等,现在转变成居民个人、企业(单位)和政府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居民面对老龄化时,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加上这些费用的上涨速度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造成居民用于这方面的准备增加,导致储蓄率居高不下。其二是“人口红利”形成了高储蓄率。福建省正处于“人口红利”期,劳动力人口所占比率较高,社会总抚养比仍处在下降期,赡养负担相对较轻,导致较高的储蓄率。
(三)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两个方面。[4]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表现在老年人医疗保健支出的增加,考虑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也会相应增加,因此用人均消费支出占收入比重的变化来表现消费总量的变化,用人均医保支出占消费比重的变化来表示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5]对福建省老龄化趋势下人均消费支出研究发现,2000年福建省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收入和人均医保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5.9%、4.7%;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占农村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4.6%、3.6%。截止到2011年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收入和人均医保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66.9%、4.6%;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占农村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4.5%、4.9%,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占收入比重出现了一定的降低,这符合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同时城镇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基本没有变化,说明老龄化对福建省城镇居民的总体消费和消费结构没有显著影响;另一方面,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而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加显著,这说明了老龄化对农村总体消费影响不太大,但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显著,主要原因是农村养老保障机制不够完善造成的。
表2 城镇、农村人均消费占收入比重和人均医保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 单位:%
三、人口老龄化的应时之举
福建省已经步入老龄化时代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其从业人员的比重并没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而减少,相反却一直在上升。从业人员总负担系数①总负担系数=负担老年系数+负担少儿系数一直在降低,从2000 年的42.2%下降到2010 的30.5%,并在未来20年内一直维持在30%以内,分析其背后原因不难发现,这得益于上个世纪人口政策,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率的下降,直接导致目前少儿占比迅速下降,形成了所谓的“人口红利”期。抓住“人口红利”这一缓冲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已迫在眉睫,否则,“人口红利”期结束时将面临更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一)因时制宜调整好人口政策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城市居民1孩,农村居民1.5孩,少数民族2孩的人口政策。在福建省这个以汉族为主的省份较难实现青少年人口比重的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年人口的相对比重。因此,今后生育政策的走向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毫无疑问,福建省应该因地、因时适宜调整人口政策,放开普遍以1孩为基础的生育政策。可考虑在适当时期实行“鼓励1胎、提倡2胎、禁止3胎”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注重人口数量控制政策的同时,更重视人口结构的合理化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实现养老任务在代际间的合理分配,减缓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和储蓄的不利影响。
(二)合理延长“人口红利”期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鼓励老年人再创业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来延长“人口红利”期,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弥补劳动力全局性短缺问题。首先,在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关键;其次,因时制宜,有弹性地延长高学历老年人的工作年限,鼓励延迟领取养老金,探索弹性退休政策,逐步延长退休年龄,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应适时改革完善现行退休制度;同时,充分利用老年人,尤其是高素质老年人的知识和阅历优势,鼓励其再创业,不仅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而且能增加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三)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所谓老龄产业,是指在老年人群特殊消费需求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相关产业。老年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抓住这一机会可以有效缓解内需不足对经济的不利影响。[6]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老龄产业,削弱人口老龄化对消费产生的副作用。首先,发挥财政资金的保障作用,建立省级财政老龄事业经费财政专项预算,确保财政资金投入规模和力度持续稳定,由于相当一部分老龄产品属于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因此,政府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其次,加大产业发展宣传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开发老龄产业,积极推进老龄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的同步建设,实现老龄产业规范化、标准化运作。
(四)建立养老保险服务体系
确定合理的养老保险标准,体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性;逐步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扩大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发展社区医院,建立老年人活动服务场所,以及改革医药流通体制等措施,解决老年人主要关心的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建立老年人社交支持网络和发展老年人的教育文化事业,使老年人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建立公民征信系统,把子女赡养父母的基本情况纳入其中,发扬敬老、养老的良好社会风尚,大力弘扬子女赡养的中华传统美德,营造一个良好的包容老人、尊重老人、为老人服务的社会氛围和社会文化。
[1]王金营,付秀彬.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中国消费函数计量分析——兼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6(1):29-36.
[2]陈建煌.对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关系的分析[J].时代金融,2012(6):134.
[3]包玉香,李子君.人口老龄化对山东省消费的影响研究[J].消费经济,2012(2):37-40.
[4]贺菊煌.带生命周期消费的经济动态模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28-42.
[5]于潇,孙猛.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1):141-147.
[6]郭熙保,李通屏,袁蓓.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持久性影响及其对策建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2):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