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幸福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2013-11-04飞,纪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滕 飞,纪 静

(东南大学,南京 211189)

幸福是人类在各个阶段都孜孜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是人类生活中至高无上的一种理想状态。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幸福,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虽然大学生的幸福感受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标准,但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对于评价指标中的幸福维度普遍重视不够。建立合理的高校幸福指数评价指标,对于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幸福感受,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幸福缺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挑战

霍尔巴赫曾说:“我们的一切教育、思考和知识,都不过以怎样能获得我们的本性所不断努力追求的幸福为对象。”[1]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也曾表露了他的内心世界:“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己的完美。……人类的天性生成是这样;人们只有为同时代的人的完美,为了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自己才能也达到完美”。“历史承认他们的伟大、那些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证明他们为最幸福的人”。[2]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利用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论思想揭示了唯有人才能把握和制约住现实生活的必然,并在生活的种种偶然性或可能性中自由选择有利于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现实道路一人的自由和幸福。虽然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论运动打破了“命运的束缚”,却是抽象的,脱离现实的,而马克思强调现实社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个人的幸福只能在社会中实现。这一观点既突破了伊壁鸠鲁的绝对幸福论,又将人的幸福置于现实当中。

“种种不幸的根源,部分在于社会制度,部分在于个人心理。”[3]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地遭受西方各种流行文化及价值观的冲击,消费主义、欲望政治等后现代主义思潮不断与大学生年轻而具有活力的思想激烈碰撞。“在后现代思想者看来,自恋文化、个体对恶性膨胀的日常生活(它将商品幻景推向极致)的荒诞屈从,成为我们今天无法超越的视界。‘现代的告退’使事物突然转向‘肤浅’和‘平庸’。”[4]在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但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凸显,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现但大学生的幸福观念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有可资借鉴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这些腐朽的观念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重索取轻奉献、重享受轻劳动的异化的幸福观正在形成,导致他们对幸福的理解和把握出现了偏差。一些大学生除了追求感官刺激与快乐以外,根本没有追求幸福的意识,也缺乏追求幸福的能力。此外,当代90 后大学生大多是新中国第二代独生子女的主体,家庭环境与70 后、80 后相比从总体上来说更加优越,国家和家庭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空间,形成了大学生身体十分健康但心理上过分脆弱,只知拥有而不知感恩。因此他们无法深刻地体会到幸福的珍贵,常常对生活中稍有一点不如意就抱怨父母和社会,不知道自己肩负着比自己更重要的社会责任。所以在当今高校幸福教育缺位的背景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已然成为了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挑战。

二、幸福指数:衡量生存状况的重要标准

“国民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这个概念是不丹国王在1970年最早提出的。他认为:人生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间保持平衡,政府施政应关注幸福并以实现幸福为目标。国家政策制定依据应考虑“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不要失去精神生活、平和的心态和国民的幸福”。在这种幸福理念下,不丹又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指标。其最终目标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幸福指数(Happiness Index),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的评价或测量指数。幸福指数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他认为幸福=效用/欲望。也就是说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获得的效用越大、欲望越小则越幸福。能增加效用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自己所占有的物质财富、收入的增加。二是健康、长寿、休闲等。三是生活环境的改善。生活环境又分为社会大气候、家庭小环境、自然环境。四是社会公平、公正。五是人的自尊、成就感和自由的实现。影响欲望的因素则有人的个性、人生观、忍耐力、内在修养等。英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斯威尔在对1000 多人进行调查后得出,光有财富、爱情、好工作不一定能带来幸福。真正的幸福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幸福指数=P+5E+3H。其中P 代表个人性格(个性、应变能力、适应能力、人生观、世界观忍耐力等),E代表生存需求(健康、交友状况、财富等),H 代表高级心理需求(自尊、自我期许、雄心、幽默感等)。学术界有关“幸福指数”的概念及测量方法众说纷纭,一直以来都没有定论。大体看来主要分为三种观点:一种以客观指标来衡量的“幸福指数”,这一客观指标包括人均GDP、失业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通货膨胀率等;一种是将主观和客观指标结合来衡量的“幸福指数”,除了上述的客观指标外还加入了人们的生活满意度调查;一种是纯粹的主观问卷调查数据得出的“幸福指数”。

大学生幸福指数指的是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对既有的客观条件和生活状态的心理体验,以及对将来发展趋势的主观判断。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就已经明确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二十字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然而在我国长期以GDP 来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指标的条件下,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大学生内心的幸福指标当中占了上风。各种后现代主义幸福取向使得青少年没有科学的幸福指标,幸福道德边界模糊,幸福行为选择标准缺失,一种规范性的幸福标准并没有建立起来,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陷入一种意义虚无的境地之中。此时引入科学的幸福指数以用来评价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已经变得迫在眉睫。“一些高等院校打着与市场接轨的旗号推行功利教育,粗暴地将学生的培养过程等同于商品的生产过程,漠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这显然是与高等教育的培养宗旨和发展方向背道而驰的。”[5]随着幸福教育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不断被人们所接受、认识与理解,如何将幸福教育的目标、价值、标准、指数深入贯彻到具体而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实践过程中去,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三、幸福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新维度

“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价值,不能凭借评价者的主观印象和个人情感来判断,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尺度,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工作有所遵循。”[6]当代大学生,一方面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享受着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他们思维活跃、自尊心强,具有清晰的自我观念和强烈的现实看法。另一方面他们也前所未有地受到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他们幸福观的选择在纷繁复杂五彩斑斓的后现代主义文化面前显得无所适从。当代大学生在认知上表现为反应敏捷,学习能力强,拥有特长,但学习兴趣不浓厚;乐于、勇于追求幸福,但还具有强烈的反叛意识;敢于反抗和质疑,崇尚自由人生,但仍不能全面地评价自己。行为上追求独立和自尊,但是意志行动的独立性尚未成熟,容易受暗示等。这些特点将是构建大学生幸福评价体系时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因此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幸福的角度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换言之,大学生是否幸福以及幸福的程度将成为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有效性的新标准。所以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幸福评价指标应当有以下几个方面,并可以通过问卷法和专家分析法来进行实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幸福评价指标体系

1.幸福生活层面。

(1)硬件设施评价。大学的校园设施首先体现一个学校的水平和档次,对于大学生来说,教室、宿舍、生活专区、图书馆、医院、网络等硬件设施是否齐全对他们的幸福感来说十分重要。如果对硬件设施评价较低,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忽视了学生某一方面的生活需求,应当及时同学校沟通,健全生活设施。

(2)生活成本评价。在校的生活成本毫无疑问最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幸福感受,例如食堂、便利超市的价格是否适中,水电费的收取是否合情合理,网络支出是否负担过重,学校医院处理病情的水平高低等。如果对生活成本评价较低,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能及时而敏感地触及到成本问题,应当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保证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

2.幸福学习层面。

(1)教师教学评价。与学生相处最多的莫过于教师了,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学习成绩的好坏也是影响大学生在校幸福程度的因素之一。如果对教师教学评价偏低,那么首先要看该大学生是不是有厌学情绪,如果是学生个人问题,应当指导其努力适应教师的教学,如果是教师教学质量问题,则应当及时向相关部门进行反映。

(2)学习效果评价。学习是大学生的第一要务,学习效果的好坏影响着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肯定,良好的学习成绩关系着大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归属感。如果大学生学习效果不佳,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协助学生寻找效果不佳的原因。此外,引导大学生养成一种区别于中小学的良好的自学习惯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着重注意的问题。

3.幸福文化层面。

(1)校园文化评价。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而这种校园文化在校园中无处不在,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会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幸福感。此外,丰富多彩的大学社团及各项活动也是高等学校的鲜明特色,学生在异彩纷呈的校园活动中能得到综合素质和幸福感的提升。如果对校园文化评价较低,那么意味着我们所开设的某些校园文化活动脱离了学生的特点,脱离了其生活的实际,需要在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以改变。

(2)学生管理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毫无疑问会使大学生产生幸福感。虽然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学校层面的行政指令与学生逆反行为的矛盾,但是只要在管理过程中更多地渗透人文关怀,不仅能有效地进行行政管理,而且还不会使学生产生消极和愤懑的心理体验。

4.幸福心理层面。

(1)人际交往评价。人际交往的障碍经常出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和老师、同学、室友和恋人的融洽相处则是大学生幸福感的源泉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关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恋爱问题,合理引导大学生在保障学习的同时拥有友情,对待爱情。

(2)心理健康评价。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压力较大,很容易出现急性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如果不能适当排解压力和正确看待应激事件,就会带来情绪的崩溃。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及时关注大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手段化解他们面临的应激事件,使他们心情愉悦,心态轻松,心理健康。

5.幸福实现层面。

(1)社会实践评价。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提升了自己的动手能力,通过参与学校社团或学生会的活动提高了自己的管理水平。诚然,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失败,会对学生的自我实现产生一些障碍,会感到不幸。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引导其正确面对逆境,为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就业指导评价。大学生对其学历层次的本专业就业前景十分关心,特别是就业状况暂时不太理想的专业同学会产生较低的幸福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当引导他们合理、全面地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还应当积极推行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自怨自艾的误区,通过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来化解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当今的评价形式过于死板,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指标方面,往往偏重于是否成功地进行了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政治教化,校园生活是否和谐稳定,学生是否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旨意”来进行学习和生活,基于学生主体性角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状态还没有建立起来,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幸福教育却被无端忽视了。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的条件下,以大学生是否幸福为标准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亟待被建立,以大学生怎样幸福为目的的幸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亟待被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调动学生融入社会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建构正确的幸福观价值体系,追求真实的幸福。

[1]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罗素.幸福之路[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4]米歇尔·瓦卡卢利斯.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学批判纲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陈传举.大学生幸福指数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1,(84).

[6]王茂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江德兴,庄立峰.马克思的“人是目的”思想与民生幸福[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