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美丽幸福樟树——樟树市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2013-11-04中共樟树市委书记刘安安
文/中共樟树市委书记 刘安安
樟树市地处赣中,跨赣江中游两岸,境内以平原低丘为主,全市总面积1291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全市耕地总面积90多万亩(其中水田60多万亩、旱地30多万亩),可养水面14万亩、林地39万亩,是全省粮食、蔬菜、生猪主产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和全国畜牧业百强县市。
樟树市切实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建设。2012年,我市实现农业总产值45.2亿元,增长9.3%;农业增加值25.8亿元,增长4.45%;农民人均纯收入9106.94元,增长16.13%,高出全省1278元,增幅高出全省2.53个百分点。
一、以工业化助推农业现代化,再创农业大市新优势
樟树市在具体工作中,主要突出了“四化”。
1.突出区域规模化,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竞争力
综合分析、横向比较农业的优势农产品,我市将水稻、无公害蔬菜、生猪、油茶、中药材、高品质茶叶作为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主攻方向,着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2012年,粮食总产达55.97万吨,其中水稻总产达53.29万吨,实现“九连增”,继2009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标兵之后,再度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殊荣。生猪出栏82.5万头、肉牛出栏6.4万头、家禽出笼1165万羽。中药材生产面积达到18万亩,道地药材“三子一壳”(吴萸子、车前子、黄栀子、枳壳)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60%。油茶种植面积17.88万亩,高产油茶基地7.4万亩。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1.8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达22000多亩。
2.突出农业产业化,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力
我市紧紧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把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一是龙头企业数量和规模居全省前列。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2家。二是产业化专业合作组织全国有影响。共成立产业化专业合作组织262家,发展社(会)员3000多人,直接带动农户近2万户,其中三皇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示范社。樟树鹿江西堡生猪专业合作社、樟树百果园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得省级示范合作社称号。三是农产品附加值高。涌现出四特、仁和、春丝食品、绿环牧业、天齐堂中药材饮片、金佳谷物、其门堂蔬菜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可基本满足主要农产品的加工需求。
3.突出基地园区化,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影响力
把推进基地园区化建设作为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抓手,积极发挥园区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发展质量的示范引领和支撑带动作用,更好地实现“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目前,我市共建成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137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6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示范基地5个,“三品”认证农产品种植面积达21.81万亩,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4.突出科技品牌化,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支撑力
依托比较优势,狠抓农业品牌建设,逐步创立起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截至目前,我市农产品共创建中国驰名商标4个、中国名牌2个;江西省著名商标23个、江西省名牌7个、江西名牌农产品5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个,总量列全省第一位。涌现出如“四特”、“樟树贡酒”等6个名酒品牌;“玉珠”、“春丝”等10多个粮油品牌;“仁和”、“齐灵”、“宏洁”等10多个中药品牌。
二、以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美好幸福新家园
主要是抓好了“三个一”工程。
1.打造一个平台,做优做美农村环境,拉平城乡一体化的水平差
城乡差距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上的差距。近年来,我市以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和秀美乡村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等为载体,把做优做美农村环境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平台。一是小城镇建设加速推进。自2010年启动城镇建设三年大会战以来,市财政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含土地返还),着力抓好了7个重点集镇建设,重点打造了阁山、临江两个城市副中心。今年我市再次启动城镇建设三年升级战,将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按照“突出特色、强化功能、扩大规模、扶优扶强”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集镇功能,提升集镇形象和承载力。二是新农村建设全省站前列。自2006年以来,累计投入市财政资金7000余万元,完成了614个新农村建设点建设任务,连续七年荣获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市称号。三是圆满完成高速公路沿线秀美乡村建设任务。近一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其中市财政投入3000多万元,圆满完成了赣粤、沪昆高速公路沿线7个乡镇(街道)和1个园艺场,29个村委、91个自然村的秀美乡村建设提升改造工程,完成屋面改造任务46万多立方米,墙面改造200多万平方米。四是农村生态环境有效整治。一方面,对农村面源污尤其是生猪养殖污染进行了重拳整治,对新扩建生猪养殖场进行严格控制。另一方面,狠抓了造林绿化工作。
2.疏通一条纽带,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架起城乡一体化的联系桥
改善农村交通状况,可以加速乡村与城镇的融合,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我市始终把农村公路改造作为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方面,近三年来,共投入资金4200多万元,新建或改造农村公路137.2公里,全面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目标。另一方面,我市财政每年投入1100万元,从去年12月26日开始,正式开通城乡客运一体化,成为全省第二个城乡客运一体化全覆盖的县(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开通以来,平均每天运量达3.68万人次,比开通前增加9000人次。
3.开好一扇窗户,积极引导农民进城,打开城乡一体化的互通口
樟树市将引导农民进城作为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面,继2010年出台《樟树市放开户籍限制鼓励农民进城暂行规定》后,2013年,继续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农民进城置业就业创业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意见》,在农民进城就业、购房,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优惠,以引导更多农民进城。
三、以体制化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
1.着力推进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
一是确保每一个农村孩子能上学。三年校安工程计划启动以来,我市共投资4400余万元,开工重建学校66所,面积4.4万平方米,竣工并交付使用59所,面积4.8万平方米。今年,我市还将投资1.4亿元在滨江新城建立一所九年制高级中学,投资2800万元在城区新建一所示范幼儿园。二是确保每一个农村孩子上好学。大力实施人才凸显倍增计划,制定出台了《建立“名特优”教师激励机制的实施方案》和《实行樟树市边远乡镇中小学教师交通补助的实施方案》。三是确保每一个农村孩子不失学。认真落实国家六大教育民生工程,建立了“园丁助学基金”、“捐助重病师生基金”和“太阳工程助学基金”,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开展捐资助学活动。
2.着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均等化
一方面,有效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投资7500余万元新建市人民医院住院综合大楼,新增病床360张。以实施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三年规划为抓手,不断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我市乡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齐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有效解决了农民看病贵问题。自2012年起,全市240所村卫生所全面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平均降价44.6%,群众平均每月受益180多万元。不断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筹资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到290元,新农合参合人数40.33万人,参合率99.99%,列全省第一位,政府范围内补偿比达75.2%,统筹基金使用率达92.7%,一次性报账率达92.1%。
3.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一是加强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的意见》,提出力争两年内实现所有乡镇建成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的目标。目前,樟树市14个乡镇均已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建成农家书屋241家,并对外实行免费开放。70个行政村及50户以上自然村均实现了广播“村村响”。二是打造了一批农村文化精品工程。涌现出经楼采茶戏、吴城剪纸艺术等特色文化精品,并成立了摄影协会、太极拳协会、自行车运动协会等60多个群众文化组织,会员超过1万人。三是为农村群众提供了广阔的文化活动舞台。全市新建影剧院、展览馆、主题公园、文化休闲广场31个,建成农村文化活动场所430多个,培育“草根”文艺骨干1000余人,依托各类群众文化团体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0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