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治疗呃逆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3-11-02贺平利
贺平利
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浙江 嘉兴 314000
穴位注射治疗呃逆的临床疗效观察
贺平利
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浙江 嘉兴 314000
穴位注射;呃逆;临床
呃逆,是指气从胃中上逆,发作时喉间频频作声,声短而频,有声无物,常常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呃逆的原因有多种,一般病情不重,可自行消退。但也有些患者呃逆持续较长时间,为顽固性呃逆。顽固性呃逆常见于某些脑外伤、脑血管病患者,其症状多迁延顽固,甚至数日至数月不愈。笔者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采用山莨菪碱穴位注射治疗中枢性呃逆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治疗共纳入98例,所有患者均反复发作呃逆,经予常规处理后病情无好转,且有治疗要求,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予以治疗。其中男性50例,女性48例,年龄35~75岁。将其分为治疗组49例,对照组4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组 患者取仰卧位,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山莨菪碱,常规消毒皮肤后,寻找双侧内关及足三里穴,针刺得气后,回抽无血即注射,每穴各注射山莨菪碱2mg,每日一次,七天为一个治疗周期。
足三里定位法: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中指)。
内关定位法:在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1.2.2 对照组 患者取仰卧位,山莨菪碱8mg常规肌内注射,每日一次,七天为一个治疗周期。
1.3 治疗结束后由一名神经内科医生及两名患者家属协助判断疗效,呃逆消失及明显好转记录为有效,余记录为无效,并将结果进行数据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四格表χ2检验(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2 结果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中共脱落5人,脱落病人按治疗失败记入统计结果,其中治疗组脱落2人,对照组脱落3人。治疗及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有效率比较
从表1结果可见,穴位注射方法较之常规肌肉注射方法效果更为明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1)。
3 讨论
中医认为:呃逆为中焦不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成。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中医有 “合治内腑”之论,故本穴主治六腑病症,能调理脾胃,和中降逆,通腑宽膈止呃。胃气逆则呕苦,取三里以降胃气之逆。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是络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能疏导水湿、宁心安神、理气镇痛,《百证赋》指出:内关可扫尽胸中之苦闷。故选择上述两穴穴位注射,具有降逆气、止呃逆作用,两穴合用功效尤卓。
西医认为呃逆主要由于颅内疾患直接或者间接影响脑干迷走神经和 (或)颈髓,导致迷走神经或膈神经兴奋性增强引起膈肌不自主地间歇性收缩所致。山莨菪碱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呃逆药物,但对于顽固性呃逆治疗效果常常不佳。中医针灸治疗呃逆历史悠久,针灸治疗肿瘤所致呃逆国外已有报道[1]。国内对于针灸治疗中枢性顽固呃逆也有较多的临床报道[2-3]。本文结合中西医治疗优势,使用穴位注射较之传统方法的疗效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1]Ge AX,Ryan ME,Giaccone G,et al.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persistent hiccups in patientswith cancer.J Altern Complement Med.2010 Jul;16(7):811-816.
[2]黄钿珍,丁钟琴,徐林芳.穴位注射治疗颅脑外伤所致顽固性呃逆25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0;42(6):56-57.
[3]林小苗,杜元灏,熊俊,等.国内针刺对照西药治疗脑卒中后呃逆疗效比较的系统评价[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4):353-356.
R256.32
A
1007-8517(2013)11-0078-01
2013.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