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结构理论下体育赛事危机生成机理及对策研究
2013-11-02周生旺谢旭东
周生旺 谢旭东
(枣庄学院 体育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耗散结构理论下体育赛事危机生成机理及对策研究
周生旺 谢旭东
(枣庄学院 体育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利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体育赛事危机生成机理,即:赛事内在的脆弱性导致内部熵增是体育赛事危机的根源;体育赛事系统的不确定性正熵的引入是体育赛事危机生成的条件;突发事件的随机涨落对体育赛事危机起着关键作用。最后提出:引进先进管理策略减少内部熵增;收集致险因子,建立综合集成风险评估体系;建立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控制随机涨落;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管理策略。
耗散结构;体育赛事;危机;脆弱性
1 前言
危机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时刻会扩展到全社会的任何一个组织[1]。危机理论起源于对西方政治危机的研究。20世纪60-80年代,西方危机管理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企业危机管理和公共危机管理两个既独立发展又相互融合的分支。在21世纪的今天,危机管理的研究已相当成熟,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等国家都已经拥有了相当完善的“国家危机管理系统”,研究导向也由本国研究走向跨国比较研究[2]。
目前,我国已成功举办的奥运会及正在进行的亚运会,其规格逐渐提高,潜在危机逐渐增大。鉴于此,体育赛事危机管理日益受到重视,大多数赛事主办方都寄希望于危机管理,以使赛事危机事件解决于萌芽状态。这时候,危机管理的优劣,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毕竟人们更希望在一种安全、舒适的环境中观看体育赛事。因此,对于理清体育赛事危机生成机理显得至关重要。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体育赛事风险构成、特点及规避,但对体育赛事危机怎样产生及其根源模糊不清,并且至今无人研究。因此,抓住体育赛事危机生成的根源及生成机理,制定有效地危机管理策略,对于今后的体育赛事管理提供一点借鉴价值。
2 耗散结构理论及典型的耗散结构体——体育赛事系统
2.1耗散结构理论
普利高津等人对此进行了多年研究后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当外界条件变化到一个特定的临界值时,系统内部的某个参量发生涨落,而导致系统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那么该系统就会由原来的混沌无序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并且这种结构状态只有在系统与环境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时,才能得以维持,这样的系统结构就叫做耗散结构[3]。耗散结构具有开放性、有序性、非线性、涨落等特点。
2.2典型的耗散结构体——体育赛事系统
2.2.1 体育赛事系统的开放性
体育赛事系统是由赛事工作人员、观众、参赛人员等共同组合而成,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必然要求其处在开放的环境当中。开放性环境是体育赛事系统存在的必然条件。普利高津认为开放性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先决条件。
2.2.2 体育赛事系统的动态性
动态性是体育赛事系统又一重要特征,也是其发展演化的重要动力。动态性也是非平衡态的表现形式。动态与静态及非平衡态与平衡态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从马克思哲学思考,静态与动态是相对的。如何把握体育赛事系统的相对动态,即把握住其相对非平衡态也是研究的一个重点。众所周知,体育赛事始终处于不断发展演化过程之中,整个过程体育赛事具有不可预测性,复杂性科学理论认为,体育赛事具有系统复杂性。体育赛事的系统复杂性也体现了其一直处于非平衡态。
2.2.3 体育赛事系统内部的非线性
系统内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其自组织发展的主要动力。非线性与线性是一对矛盾统一体,非线性相互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不可预测性。体育赛事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关系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关系。体育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与其内部非线性关系表现形式相吻合,即体育赛事系统内部非线性相互作用导致了其不定向发展。
2.2.4 体育赛事系统产生的涨落机制
体育赛事的正常运行状态其实是该耗散结构体处于有序状态的表现,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可能威胁到赛事的正常活动,降低运行效率,甚至使赛事失去部分或全部功能,发生体育赛事危机。
3 体育赛事危机的生成机理分析
体育赛事危机是整个体育赛事系统从有序状态最终发展到无序状态的表现形式。而耗散结构理论的系统发展观主要探讨的是耗散结构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反之亦然,因而,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体育赛事危机的形成机理是具有可行性的。
在耗散结构体中,系统走向无序有两种情形:一是在系统分叉区间,系统可以吸收涨落维持稳定,但在系统内部熵不断增加的同时,如不能从外界引入足够的能量以供系统耗散,来抵消内部熵的增加,系统会逐渐返回到热力学的平衡无序态。二是在系统的分叉点上,系统失稳,涨落通过非线形关系放大使原有系统崩溃,此时因偶然性起着重要作用,系统能否走向更高级有序的耗散结构是随机的,这主要取决于随机涨落因素,一旦没能控制好随机涨落便会导致系统无序[3]。
利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分析此阶段,即系统向无序状态的演变,无论是哪一种情形,都有一个共同的形成机制:首先是其内部的熵始终朝着增大的方向,其次是外入的负熵流不够大甚至为正,使得系统总熵变为正或总熵不变增大。此时,系统的随机干扰因素(涨落机制)在系统变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最终导致了系统的无序。以下我们将从耗散结构理论的框架出发来探讨体育赛事危机的生成机理(如图1)。
图1 体育赛事危机生成机理示意图
3.1体育赛事系统的脆弱性是危机产生的根源
从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们可知,在任何系统的内部,能量始终在不断退化,无效能量逐渐增大,熵总是朝着增大的方向运行,系统混沌状态不断上升。因此,内部熵增是系统最终走向无序状态的根源。在体育赛事系统中,内部熵的增加即赛事的内在不确定性主要是由其内在的脆弱性引起的,这种内在缺陷是伴随着体育赛事的产生而产生,并不能依靠自身的发展及完善完全消除,而只能暂时利用优良的管理策略来掩盖,而外界的一切因素也都只是激化这种内在的脆弱性,通过其放大显现而最终导致体育赛事危机。
3.1.1 体育赛事系统结构的脆弱性
通常体育赛事系统内部管理架构以多级管理层次,每一层次之间的管理职能不同,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相对较少,部门之间的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尤为突出。复杂性科学研究发现,系统的层次越多,越容易产生复杂性。同时,体育赛事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导致内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快内在脆弱性的显现。体育赛事系统的多级管理模式,无形之中增加了内部结构的势能差,增加了系统内部的“耗散”,表现为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不稳定性,即脆弱性。
体育赛事系统的多级化组织结构,导致赛事系统本身对突发事件的预测及应对速率缓慢,无法控制赛事危机的产生。这也体现了体育赛事系统结构上的脆弱性。现代体育赛事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许多不同要素组合起来的,而各个子系统如组织系统、目标系统等又都可以按结构分解方法进行多级、多层次分解,得到子单元(或要素),每个子单元需要进行描述和定义。现代体育赛事组织周期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其层次、结构更加繁多。只有变革管理架构,采取先进的管理策略,才能解决其结构脆弱性。
3.1.2 体育赛事系统内部关系的脆弱性
首先,现代体育赛事涉及领域多元化。现代体育赛事不仅仅涉及主办单位与参赛单位,还涉及到银行、交通、医疗、安保等其他专业领域,有成百上千个单位共同协作,以及包括成千上万个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活动共同构成。
其次,体育赛事组织关系的多样化。体育赛事的显明特征体现在如何将具有不同经历、来自不同组织的人员有机地协调、组织在一个临时性、一次性的组织内高速有效的工作,降低或消除组织过程中的冲突。其中体育赛事组织关系的多样化还表现在体育赛事组织协调上,大致包括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协调、组织内部的分工与配合关系协调以及管理所需的人力、资金、设备、材料、技术、信息等资源的供求关系协调[4]。
再次,体育赛事参与主体人文背景的差异化。伴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国际合作赛事的增多,参加者来自不同的国度,他们适应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法律背景,使用不同的语言,也增加了沟通的障碍和管理的复杂性。最终,由于人文背景的差异化势必带来内部及外部组织关系的脆弱性,导致了体育赛事内在脆弱性彰显,引发赛事危机。
3.1.3 体育赛事系统信息流的脆弱性
体育赛事信息来源广泛,来自组委会、赞助商、观众及参赛方、裁判员、后勤保障及安保组织等部门,还来自赛事组织阶段中的各个环节、各个专业,以及时间控制、资金控制等各个方面。由于现代体育赛事规模大、涉及面广、协作关系复杂,使得体育赛事管理工作涉及大量的信息,增加了信息流动量,并且导致赛事系统中信息的发生、加工及其应用在时空上具有不一致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举办体育赛事过程中,不同组织部门之间、不同人员之间、不同项目的组织过程的信息依赖度和相关度不断增加,直接或间接的增加了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工作的难度,并且信息需求方在收集处理信息时也存在较大风险。同时,由于传统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的多层化,可能信息由下层到上层、外部向内部的传递过程中出现信息遗缺或有些部门隐瞒事实真相等现象,导致信息不对称,引发赛事危机。体育赛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是体育赛事信息流脆弱性的主要体现,通常表现于赛事主体、承办方和观众之间,主、承办方和合作方之间,主、承办方和参赛方之间,而且不对称的程度因赛事在人、财、物、时间、信息方面的风险不同而有所区别。
3.2体育赛事系统的不确定性是危机产生的条件
从耗散结构理论我们可知,当系统处于开放的非平衡态时,可以从外部引入熵流des抵消内部熵dis的增加,des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因此能使系统无序状态显现出来即:
ds=des+dis>0
有两种可能:一是当des≥0时,反而会加速系统的无序。二是当des≤0时,若|des|>dis,便可以抵消内部熵的增加,但能否避免系统的无序就只取决于它相对内部熵增加的大小,如果负熵流不够大,不能完全抵消内部熵的增加,这样只能减缓系统走向无序的速度[3]。换句话说,不确定性熵流的引入,带来了体育赛事系统的不确定性。只有把握了体育赛事危机产生的条件,才能实现体育赛事的危机管理。
3.2.1 体育赛事系统的内在不确定性
体育赛事系统的内在不确定性,是指由于内在非线性相互作用引起的赛事发展过程表现出的不可控性及对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内在非线性相互作用包括人员与人员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本文的研究中,内在不确定性是引起赛事危机的重要内因。例如:球场中的冲突事件以及赛事踩踏事件,都是主体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并且都是无法预测的。
3.2.2 体育赛事系统的外在不确定性
在体育赛事系统中,熵流是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决定的,而外在不确定性是产生体育赛事危机的重要外因。政治动乱、经济的恶化、自然灾害等外部不确定性可以看作是系统从外部引入的正熵流,这些都必然会加速体育赛事的无序,而外部的体育赛事监管部门优良管理、高新技术的引入、良好的社会环境都将给赛事注入负熵流,但这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也存在缺陷减少了负熵流。无论从外部环境引入的是正熵流还是负熵流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渐渐通过激化体育赛事内在脆弱性,使危机显现出来。
首先,先进科学技术引发的不确定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全球化,体育赛事监控技术的不断更新,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由于操作不当及其他原因导致赛事管理的复杂性加剧,负熵流流入不足;在当今国际社会关系不稳定的背景下,恐怖袭击的频繁发生,要求体育赛事的安检部门的技术含量加大,加大了赛事安检的复杂性;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兴奋剂使用的猖獗,加剧了赛事的医疗技术复杂性等多方面的技术复杂性。有以上高科技技术的引进,可能由于主客观等原因,酿造更大的赛事危机。同时由可控技术因素造成的危机,现代赛场的管理系统科技含量高,人工智能利用率高,这些高端技术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整个记录控制系统陷入瘫痪状态。
其次,体育赛事系统环境的潜在不确定因素。一方面,所在地的政治法律环境的动态性。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地区,其政治稳定程度对体育赛事的各方面都会造成影响,并且政治法律环境具有动态性。其有时具有负面影响,良好的政治法律环境给我们一个误导,可能导致我们的放松与松懈,引发大的危机。而这个危机常常是难以估计、难以控制的,直接关系到体育赛事的成败。另一方面,社会文化环境的动态性。信息化社会的崛起对社会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网络社会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方式进行着信息、能量、物质的交流,它给我们组织体育赛事带来了方便,但是它同时对体育赛事人员的价值观、世界观等都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影响中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加剧了现代体育赛事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程度,意味着加大了体育赛事危机发生的几率。再一方面,技术环境发展的动态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中技术贡献率不断地提高,技术变化的日新月异早已成为共识。体育赛事所包括或涉及的学科知识和技术种类也越来越多,科学技术的应用要求越来越复杂,赛事产品及比赛用品的技术含量以及新工艺、新材料、新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总之,环境是产生危机的根源,环境不确定性导致比赛过程中不可预见性的因素增多。
3.3体育赛事系统的涨落是危机产生的诱导器
在耗散结构体中,内部熵增会使系统变得混沌不堪,但还没有进入无序崩溃的状态,此时,随机涨落在系统走向无序中起到了关键作用[3]。体育赛事中,突发事件是随机涨落的主要表现形式。涨落来自两个方面诱导因素:赛事内在随机干扰和外在随机干扰。
体育赛事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可能随时都处在随机的变化之中,系统任何给定的状态总会经受小的局部的扰动,这种扰动就是内在随机干扰。整个体育赛事要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环境自身也处在变化过程之中,因而这种交换可能形成赛事系统的外部冲击,这种外部冲击就是外在随机性干扰。当体育赛事内部脆弱性显现出来后,赛事的正常运行机制已经受到破坏,使赛事系统内部发生质变,最终导致危机的却是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对体育赛事危机的产生起到了关键作用,突发事件是体育赛事危机发生的诱导因子。[5]
在系统的分叉点附近,系统失去稳定性,此时,偶然性对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具体是由哪一个微小涨落放大成巨大涨落,造成对系统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涨落是随机发生的,由此引起的结果不止一种,很有可能导致无序的发生,这完全是由起作用的随机涨落性质决定,换句话说,系统的无序是由随机涨落决定的。在体育赛事中,组织管理逐渐走向成熟,能够持续保持稳定、健康的运行状态,但整个赛事系统仍然要不断遭受突发事件等随机干扰因素的冲击。虽然不能被放大对体育赛事产生较大的影响,但通过不断的长时间积累,可以使赛事组织逐渐混乱,功能日益退化,失去发展的活力。危机管理制度的完善,由此引发的突发事件很少给赛事组织造成较大冲击,但削弱了组织管理者的警惕意识,增加了赛事内部的脆弱性,为赛事危机埋下了隐患,在长期不断的冲击下,就会引起体育赛事的质变,导致危机的发生。[6]因此,可以说突发事件为体育赛事危机埋下了隐患,是赛事危机的导火索。
图2 体育赛事危机管理流程示意图
4 体育赛事危机管理策略
4.1削弱体育赛事系统内的脆弱性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在现代化的体育赛事管理当中,应引进足够大的负熵流,消除内部熵增,消弱体育赛事内在脆弱性。其具体手段,有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变革落后的管理模式,优化赛事组织结构,协调组织关系,保障赛事组织过程中的信息流动性。
4.2建立综合集成风险评估体系
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利用综合集成方法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建立综合集成风险评估体系。综合集成方法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不仅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还弥补了专家调查法等传统风险评估方法的弊端。
4.3建立突发事件预警系统
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是体育赛事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控制体育赛事系统随机涨落的有效办法。通过预警系统,能够及时的掌握突发事件发生信息,将突发事件的发生几率降到最低。
4.4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系统
专门成立突发事件管理部门,健全管理制度,成立突发事件处理小组,并准备有关突发事件后的应急方案。在赛事运行过程中,突发事件处理小组要积极调动各种方案,控制住由“事件-危机”的发展过程。
5 结语
通过耗散结构理论分析,得出体育赛事危机生成机理:体育赛事系统的内在脆弱性是体育赛事危机发生的根源;体育赛事系统的不确定性决定系统的熵流,是引发赛事危机的条件;随机涨落在体育赛事中表现为突发事件,它一方面积累了体育赛事系统的脆弱性,另一方面又导致体育赛事系统最终发生质变,在赛事危机生成中起到关键作用。在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觉下探寻体育赛事危机生成机理,给体育赛事危机管理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即把握体育赛事危机生成的根源,限制其生成的条件,规避与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
[1] 金小璞.图书馆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419-421.
[2] 李树梅,孙庆祝.体育赛场危机管理研究及其系统框架的建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6):4-7.
[3] [美]诺曼·R·奥古斯丁.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 吴彤. 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8-40.
[5] 叶庆晖.体育赛事运作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6] 徐昱玫.大型体育赛事的竞赛组织探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AnalyzestheFormationMechanismofSportsEventCrisisfromtheDissipativeStructuralTheory
Xie Xudong,Zhou Shengwa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Zaozhuang University,Zaozhuang277160, China)
This article integrates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al theory and analyz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ports event crisis, points out that the sports event intrinsic vulnerability causing the increase of internal entropy is the root of sports event crisis; The sports event exterior uncertainty introducing the entropy flow is the sports event crisis's external condition; Sudden case of random fluctuation plays the crucial role in the sports event crisis. At last,this paper proposes introducing advanced management strategy reduce internal entropy increase, collect risk factor, establish comprehensive integrated risk assessment system and emergency warning system control random fluctuation, Perfect emergency plan etc.
Dissipative structure; Sports event; Crisis; Produce
2013-05-17;
2013-06-20
周生旺(1984-),男,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管理与系统工程。
G808.2
A
1672-1365(2013)05-004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