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医院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2013-11-01王兰英

中国优生优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同室基层医院母婴

王兰英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人民医院,张掖 734500)

母婴同室即母亲与新生儿一天24 h都在一起,既保证了早吸吮、按需哺乳,又有利于促进母婴健康,建立母子感情。但是新生儿由于各系统发育不完全,机体免疫力较差,再加上基层医院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存在着一些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易感因素。新生儿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害,发生院内感染[1]。为了进一步探讨基层医院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及对策,笔者对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二级甲等医院)发生院内感染的48例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相应预防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分娩母婴同室的3 763例婴儿中发生院内感染48例患儿,诊断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其中阴道分娩46例,剖宫产2例;男26例,女22例;日龄1~8 d,平均(3.6 ±0.8)d;体质量 2.50 ~4.25 kg,平均(3.2±0.3)kg。出生后 Apgar评分均超过8分,无心肺疾病。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逐一查阅48例院内感染患儿的病历并按统一表格登记,记录并分析患儿的一般资料、发生感染的感染类型和致病菌培养情况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3 763例母婴同室新生儿中,发生院内感染的48例,发生率为1.28%。其中皮肤脓疱疮 23例,占 47.92%,呼吸道感染 13例,占27.08%,其次是消化道感染、脐部感染和眼部感染。详见表1。所有患儿均在治疗及护理后痊愈。

2.2 致病菌种类 菌培养结果显示新生儿院内感染的致病菌种类较复杂,包括真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分别占43.75%和32.25%,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12.50%)、克雷伯菌(4.17%)和其他杂菌(8.33%)。

表1 48例院内感染新生儿感染部位分布情况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新生儿院内感染是指在分娩过程或产后获得的,由环境、医护人员、探视者等因素引发的医院内感染。新生儿机体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缺陷,抵抗力较弱,对病原菌存在易感性,有研究认为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感染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3]。本组新生儿院内感染主要是皮肤脓疱疮,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新生儿因体液免疫缺陷,防御机制尚未成熟,加上新生儿皮肤不洁,很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发生皮肤脓疱疮。其次为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多是由于病房空间狭小,空气流通不畅,其他人员传播所致。新生儿的呼吸道纤毛发育不全,自主呼吸功能较差,黏液在呼吸道内不容易排出,黏膜脆弱.再加上吸氧,吸痰或使用呼吸机时造成损伤,易导致呼吸道感染[4]。消化道的感染与产妇及家属缺乏卫生及喂养方面的知识,喂养用具消毒不严格或喂养方法不正确等有关。脐部感染多由护理人员及家属带菌的手接触后感染,也可因新生儿洗澡后脐部消毒不合格等引起。眼部感染多是由婴儿通过产道—眼接触传播或分娩过程中经污染的手、纱布或器械而传播的新生儿感染。

3.2 预防措施 针对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易感因素,我们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可以有:①加强母婴同室病房的管理。要加强新生儿母婴同室病房的管理,床位不宜过多,1~3张为宜;早、中、晚开窗通风,保证其空气清新;桌面、地面及用具用消毒液擦洗或紫外线照射消毒;如果母亲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应住隔离病房,婴儿在隔离病房由护理人员为其提供生活护理;保证物品专人一用一消毒。②协助产妇进行母乳喂养。有效的母乳喂养可增强新生儿抵抗力,预防感染的发生。正常分娩新生儿出生半小时内立即进行母婴皮肤接触,并进行第一次母乳吸吮;剖宫产的新生儿母婴皮肤接触在产妇有应答后半小时开始。自然分娩的产妇,应鼓励产妇床上坐位哺乳,因为坐位新生儿易含住乳头及大部分乳晕进行有效吸吮,剖宫产的产妇第一次哺乳应采取舒适的卧位哺乳。③开展健康教育。凡到我院检查分娩的孕妇必须接受孕、产妇卫生常识的教育,并发放孕产妇健康教育卡,其内容包括母乳喂养、产妇及新生儿个人卫生指导。如产妇及家属接触婴儿前后认真洗手,清洗乳头;每次喂养后严格消毒汤匙、奶瓶;勤换洗尿布,洗净后用开水烫,并经常日光照射。④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医生在接产过程中必须使用一次性产包,每个产妇分娩后,产房的物品、空气、产床均按终末消毒进行处理,并设有传染病人专用的隔离待产室和产房,防止交叉感染。所有物品严格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保持病房的空气清新。每月对产房空气、敷料、器械、物品表面、工作人员的手及消毒液进行监测并记录,并不定期抽查、检测,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医护人员在检查、治疗护理新生儿前后要进行有效的手清洁、消毒,使感染源及感染途径得到控制。

总之,我们基层医院在新生儿室护理过程中,应在加强病房管理的同时密切注意新生儿皮肤、呼吸系统、胃肠道、口腔等部位护理,加强医护人员消毒工作,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以达到预防和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目的,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1]周荣娟.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86-87.

[2]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控制小组.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0,6(5):306.

[3]肖 霞.新生儿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25(4):415-416.

猜你喜欢

同室基层医院母婴
反馈式健康宣教提升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效果、满意度的意义分析
系统化健康指导对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的干预分析
微生物检验在基层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腹腔镜下胃袖式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运用
护士主导的持续改进在规范母婴同室新生儿血糖监测中的应用
点亮婴儿房,母婴灯具搜集
喜忧参半的母婴产品“海淘热”
对基层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分析和思考
基层医院腹腔镜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附52例报告)
尿布师:只卖纸尿裤的母婴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