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竞技体育人才政策评析
——以《辽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办法》为例

2013-11-01明大阳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辽宁省辽宁竞技

明大阳

(沈阳建筑大学体育部,辽宁沈阳110168)

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竞技体育工作已成为一个更加复杂、开放的系统工程。政府与社会在参与竞技体育的过程中,必须有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定位,必须确立科学治理、依法治理的理念;建设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给竞技体育工作、特别是相关政策法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竞技体育法规涉及众多领域,其中竞技体育人才法规建设是决定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健康、高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地域广大,各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和不均衡性,同时,区域间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人文条件也有较大差异,从而导致各区域间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竞技体育成为各区域的共识,这就为我国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竞技体育提供了先决条件,进而也影响各区域间竞技体育政策的不同以及各区域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

通过考察近年来我国及各省区制定的竞技体育人才政策,重点结合《辽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办法》,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辽宁竞技体育的历程略作回顾分析,对其竞技体育人才政策和策略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分析探讨。

1 辽宁竞技体育成就与意义

辽宁是我国竞技体育大省,其地位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历程中举足轻重,无论是从中国竞技体育历史上首位进入奥运会赛场的辽宁运动员刘长春,还是新中国成立后辽宁为国家竞技体育做出的贡献来看,都无愧于我国竞技体育第一大省的称号。

——改革开放以来,在世界三大赛中,辽宁省运动员共获得了277个世界冠军。

——1983年我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以后的7届奥运会,辽宁在射击、举重、田径、柔道、乒乓球等项目上共获得29枚金牌,位居全国之首。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上,辽宁省运动员一举获得8枚金牌、25枚奖牌,均列全国第一名。

表1 1984—2006中国各省市奥运冠军排行榜

——改革开放后我国参加的8届亚运会上,辽宁省运动员共获得了178.5枚金牌,361.5枚奖牌。

——改革开放后举行的6届全国运动会上,辽宁始终位居全国前6名,共获得294枚金牌,806.5枚奖牌,均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的前列。

辉煌的背后,是辽宁省竞技体育30年所付出的努力。特别是后备人才的培养,为辽宁竞技体育的辉煌打下了厚重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初,辽宁省陆续建成了两所省级体育运动学校、12所市级体育学校,并以此为龙头建立县区级业余体育学校,完善三级训练网络。随着体育改革的发展,又逐步开始建立传统体育学校和青少年俱乐部,到2008年,全省共建立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 085所,它们分布在各市的体校、体育场馆、中小学校、社区内,面向青少年开放。近年来我省又争创全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共有18所体育学校被授予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同时又在全省建立了50余个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辽宁省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大省。

伴随辽宁省人民政府第236号令,作为我国后奥运时期第一部区域性、地方性竞技体育人才法规,《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办法》经2009年8月20日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政府第27次常务会议通过并发布施行。由此,辽宁在竞技体育人才政策导向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给予本区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强大的政策支持;同时,辽宁特有的区域文化特点——辽河文化、白山黑水文化以及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规划都将为其自身竞技体育发展打下深刻的、具有辽宁特色的历史烙印。

在北京奥运会后的2012伦敦奥运周期,以及2013第十二届全运会都将是检验在新的历史时期辽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理念、规划措施及最终效果的试金石,在这一过程中的辽宁所取得的经验、教训也必将影响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政策未来发展道路的形成与现实工作的开展。

因此,对辽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政策措施问题的研究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人才战略、规划、措施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2 我国区域间竞技体育人才政策差异

2007年以来,我国各省区、直辖市结合自身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竞技体育发展的现实水平,纷纷制定适合本区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政策法规,为本地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政策支持,通过对不同区域的竞技体育人才政策的考察,结合新世纪以来国家出台的相关运动员政策,可以总结不同区域竞技体育人才政策方向及特点,为辽宁竞技体育人才政策的实施与进一步完善提供可以借鉴的依据及评判的标准。

表2 不同时期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政策比较

2002年与2010年我国两次颁布有关政策来指导我国运动员教育、训练、就业工作。通过对比两次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运动员的选拔、训练、教育、职业规划、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逐步细化、完善,日趋系统并形成体系(表2)。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突出运动员教育的完整性。2002年相关规定中提出“加强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就业就学打好基础”,并强调体育系统内部要重视运动员文化教育,合理安排运动员文化教育与训练竞赛工作;2010年相关规定中进一步充实运动员文化教育内涵,同时,首次在政策第一部分着重强调运动员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阶段的文化教育工作,打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基础”,并且对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进而进一步突出国家队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示范作用。从而实现运动员“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示范教育”四位一体的运动生涯完整文化教育模式。

2)强调社会力量的全面参与。在运动员运动生涯后期进行职业培训与退役后就业安置方面,新旧政策体现了不同的指导思想。实现运动员退役就业安置由具体措施保障向人事制度保障的转变,强化运动生涯期间运动员的经济及保险、医疗等方面的保障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运动员运动生涯及职业生涯的全面规划,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保障体系。

3)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职能在运动员运动生涯及职业生涯过程中的转变,实现由全程的主导、参与向主动配合与提供政策保障的转变。

表3 区域间竞技体育人才政策比较

2007年至2010年我国不同地区结合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本地区竞技体育现状,纷纷发布本地区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政策及相关意见。根据表3相关政策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不同地区竞技体育人才政策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原则、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性质及社会、个人及社会向竞技体育事业捐赠等方面有着相同的表述。

但是,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等方面,逐步体现出各地区的差异,其主要在工作指导方针、培养目标、训练方式、运动员户口政策、青少年运动员培养、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运动员选拔与交流、运动员教育、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体现出不同的区域特色。

3 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竞技体育人才政策

2009年8月,作为我国北京奥运后第一部区域性、地方性竞技体育人才法规——《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办法》经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并发布施行。辽宁作为我国竞技体育强省,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再一次走在全国的前列。

综合研究《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办法》可以有助于我们理顺辽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理念及思路,明确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及目标,探索新时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及措施,从而为夯实辽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环境及土壤,实现辽宁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分析,可以总结出辽宁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了八个方面的支持与保障。

3.1 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政制度保障

《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体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竞技体育人才文化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相关工作。”强调了辽宁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领域各级、各类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与权限,从行政体制方面给予体育人才培养制度方面的支持,同时,辽宁首次提出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纳入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一种突破性的表述,它将辽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地位提升到国民经济发展层面,必将有效推动辽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步伐。

3.2 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模式保障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保障体育后备人才实现健康、高效、长期发展的重要手段。《办法》中规定“辽宁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实行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梯队,形成由初级、中级到高级相互衔接、良性循环的发展体制”。规定中明确说明政府与社会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角色与定位,以及三级人才梯队建设。在体育人才教育方面着重培养其敬业精神,增强组织纪律观念,使其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3.3 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经费保障

《办法》规定“省、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省、市、县财政部门应当在每年体育事业经费预算中安排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经费。”明确各级政府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作为本级财政预算组成部分,并要求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在每年体育事业经费预算中固定安排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经费。

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所需的非营利体育设施用地,可以依法通过划拨方式提供。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构捐赠。

3.4 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后备人才保障

《办法》规定“中小学校应当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创造条件。省、市、县体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开展学生体育活动形成传统,并将在体育运动项目技能上具有特色的中小学校确定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分析相关规定,可以认为中小学校今后将成为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努力提高中小学校的体育建设(体育活动、体育设施、运动项目、体育师资)将为辽宁竞技体育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规定中进一步要求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建立辽宁竞技体育人才数据库,提升体育后备人才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3.5 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竞训权益保障

《办法》规定“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构应当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或者其法定监护人依法签订培养协议,省、市、县体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定期举办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培养、选拔竞技体育人才。”逐步实现科学、系统的辽宁竞技体育人才竞赛与训练体系,确保竞技体育人才通过公开、公平、择优的渠道进入体育训练单位,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签订聘用及培养合同,在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与体育行政部门要全程参与并负责运动员招聘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保障运动员三个方面的基本权益,即:培养期间训练设施及经费保证;培养期间参加运动竞赛的系统性保证;培养期间完整的文化学习保证(为户籍在外地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接受义务教育提供条件)。见图1。

3.6 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交流保障

人才流失对辽宁竞技体育发展造成不可估量和难以弥补的损失,以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为例,辽宁代表团在本届全运会中只取得了31枚金牌,致使辽宁代表团总分排名第六,这与有着“辽老大”身份的辽宁代表团极不相符。与此相对应的是,辽宁籍选手却在全运会赛场四处飘红。据一份不完全统计资料显示,辽宁人为其他代表团取得的金牌总数不下25枚,如果这些奖牌归于辽宁,那么56枚的金牌总数完全可以排在金牌榜首位。

近年来辽宁不断完善体育人才培养措施,努力提高运动员及教练员待遇,逐步恢复由于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但这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此相协调,在《办法》中规定“省、市体育专业运动队选拔竞技体育人才,应当向输送人才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构支付输送奖励费”。

省、市、县人民政府对在全国运动会、亚运会、奥运会等重大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及其教练员和输送单位给予奖励,对教练员还应给予输送奖和追踪奖,具体奖励办法由省体育行政部门会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制定。有突出贡献的教练员,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破格参加职称评定。

3.7 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保障

《办法》中对退役运动员职业生涯做出比较详细的规定以及具体的实施办法(图2)。

由图2可以得知,辽宁省对运动员退役后职业生涯规划提出比较明确的计划,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同时,对自主择业、自谋出路和进入高等院校进修学习的退役运动员,实行一次性经济补偿。具体补偿标准,按照国家和辽宁省有关规定执行。

3.8 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

《办法》中规定“省、市、县体育、教育等行政部门及工作人员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以权谋私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为保证辽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的保障。

4 辽宁特色竞技体育人才政策发展建议

《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办法》在与辽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上对辽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与指导,从体制建设、培养模式、权益保障、计划措施、法律监管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与制约,因此,与之相关的竞技体育人才政策也需要不断调整与完善,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辽宁竞技体育服务。通过分析《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办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调整与补充。

4.1 发挥高等院校体育科研优势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要发挥高等院校体育科研优势为体育人才培养服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应在实践操作方面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文学科优势提高训练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与训练后的心理辅导;利用理工与医科的专业知识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实效性,丰富并提高训练理论,用训练实践丰富训练理论,用科学理论进行科学训练。提高教练员的执教能力,进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办法》在今后的修改中应注重发挥高校科研优势。

4.2 重视全民健身运动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全民健身运动是一个地区人民群众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运动参与程度的集中体现,人民群众的体育观念将直接影响本地区的体育人口数量,而体育人口数量则直接决定一个地区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储备的水平。因此,在辽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夯实群众体育基础,传播体育健身意识,提高体育人口数量,为辽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储备打下坚实的基础。《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办法》未对全民健身运动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关系进行说明。

4.3 合理分配体育资源,完善体育项目布局

一个地区内可利用的体育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辽宁内部各城市间的发展水平的差异将会直接制约体育资源的分配与利用,因此,辽宁以及各城市应根据实际情况协调体育资源,优化体育项目,遵循避免大而全、注重小而精的原则开展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在《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办法》中缺乏相关内容的界定与规范,建议在今后的修改中得以体现。

5 小结

竞技体育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竞技体育人才的竞争,我国不同区域对发展具有本区域特色的竞技体育道路已逐步形成共识,并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制定相关的竞技体育人才指导政策与发展策略。辽宁之所以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强省,竞技体育成绩数十年位居全国前列,其主要原因在于辽宁雄厚的竞技体育人才基础与储备,是它保证了辽宁竞技体育始终保持在高水平。

竞技体育人才建设需要相关体育政策的支撑,《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办法》的出台为辽宁在后北京奥运期保持竞技体育实力,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1] 苗治文.当代中国体育公共政策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2] 马宣建.北京奥运周期的中国体育政策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6):1-6.

[3] 刘春忠.地方体育产业的现状分析与政策措施[J].体育与科学,2003,24(5):42-44.

[4] 蒙 雪.全民健身十年广东省群众体育政策、法规建设情况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4(3):109-110.

[5] 杨青松,罗建河.我国群众体育政策执行阻滞效应的多维分析——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6):11-14.

[6] 李 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7] 严 俊.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分析[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8.

[8] 闻先涛,苏秀华.从十运会看辽宁体育人才的外流[J].辽宁体育科技,2006(3):7-8.

猜你喜欢

辽宁省辽宁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辽宁之光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