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新媒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作用

2013-10-31王延喜陈长志

学理论·中 2013年9期
关键词:亲和力问题

王延喜 陈长志

摘 要: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和生活化成为新课题。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提供了最好的师生互动平台;尊重大学生自主与个性,网络新媒体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信息整合能力。

关键词:亲和力;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84-02

微博、微信等即时社交工具成为近年流行的网络新媒体。全国2400万大学生是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主流群体。如今,这种媒体工具的使用几乎涉及校园日常生活、学习、情感、交际、时评等方方面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培养青年大学生、提高公民政治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网络媒体的引入与使用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应充分认识和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它对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亲和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

“亲和力”近年来在社会科学,尤其在心理学、教育学上被广泛使用。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亲和力”是两种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相互作用的力。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工作中,主要反映的是教育主体与受体之间的紧密感、亲切感、信任感、互动性和接受度等。笔者综合各种观点认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是指通过各种努力,使思政教育保持独特的吸引力和鲜活的生命力,提升其多元教育功能,关键是要使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真正欣然接受,将教育学高度融合,从而达到培育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价值、道德情操等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法理基础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精神,它意在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张力,而“和合”精神中所承载的包容性和普适性同样是保持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和生命力的重要的价值取向。

二、网络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关系

微博、微信等已不仅仅是一种媒体工具,更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平台,其传播对象极其广泛、内容丰富多变、个性差异化明显、交互形式多样、传播讯息即时迅速、并且具有不可阻抗性,这些特点使它成为当今以90后为主的大学生群体关注社会、发表言论、获取资讯、表达个性等行为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思想政治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日常校园生活中的教育同样基础而重要,尤其是生活方面的教育和思想引导。借助网路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的创新,也是一种教学方式、方法、工具的创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其核心是强调教与学的高度融合,具体体现为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合理运用网络新媒体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有着诸多优势。

一是这种新媒体以其极广泛的覆盖面,无时无刻、无所不在地发挥着影响力,小至个人隐私、日常事务,大到国家民生、国际时势,客观上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提供了可能,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二是网络新媒体对于加强大学生与校方、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以华侨大学为例,校方及多个部门均开通了官方微博,经常能够收到来自广大同学反映关于学校办学、日常管理、教学、就业等各方面的咨询、意见和建议,甚至成为学生表达利益诉求的途径之一,学校通过及时关注与回复,切实解决了部分学生的问题,并且一定程度上有效减低了学生对学校的不满情绪。部分辅导员通过与学生互粉互动,亦师亦友,为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良好的心里与情感基础。此外,新媒体的运用对于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网络新媒体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作用

(一)通过学生广泛的参与,为搭建起高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平台提供了良好机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努力方向之一就是要始终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不断开拓新的教育阵地,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和主动权。网络新媒体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育途径,使之从“面对面”,从“一对一”到“一对多”和“多对多”,改变了灌输式的单向教育方式,不断向平等互动交流转变,随着教育方式的改变,必然是教育主客体关系向平等化发展。积极思考和应对这种改变,就需要正确把握和运用好新媒体,积极发挥其具有平台优势,建立起一种不同于传统形式的沟通桥梁,拉近学生与学校、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距离。

(二)尊重大学生自主与个性,表达教育的人文关怀

如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表达张扬的个性、发表自由的言论和观点、表达个性化思想、甚至表达个人情感与心理的重要平台。网络新媒体以其灵活的交互性,随时改变着交互双方的主客体性,使任何一人都可能成为某一话题的主导者,这种优势释放了学生的个性与思维的创造力,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改变了当今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交际方式,为不同的受教个体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受教内容。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士开始重视利用网络新媒体这种积极作用,将其提高到判断未来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成功的标准之一,甚至有学者认为它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和接受度。教育的直接和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成才。基于这一点,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重视网络新媒体,顺应大学生教育教学的新需求,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人性关怀,更具普适性、更加亲和。

(三)提高大学生信息整合能力,培育其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政治素养

培育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和目标之一。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以其即时、便捷的信息传播优势, 一方面使任何行为个体随时随地复制、转载部分内容或自由发表针对某一具体事件的言论,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资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良莠不齐,容易存在垃圾信息弥漫、微博内容偏离主题等不良现象,容易成为谣言及不当言论的传播途径。尤其是针对在社会上造成极大影响的政治事件或社会伤害等恶性事件发生时,少数人散播谣言煽动民众的不满情绪等,高校并不能因此采取强硬的措施禁止大学生使用微博,无法阻断来自网络的不良诱导,并非所有的大学生都具有良好的是非判断能力,一旦缺乏明辨是非的价值判断标准,就很容易出现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甚至受人引诱教唆而做出过激之事。

认真思索、切实研究网络新媒体在提高学生政治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就是首先要认识到网络新媒体可以巧妙选择部分既有事实,并通过这种针对性,选择适当植入价值判断的评价去引导学生的舆论走向。具体措施上,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的问题,必须要进行引导、不可回避、不可掩盖,并且必须要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而非强制禁止使用网络等手段来提高舆论引导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其次,是要认识到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宣传主流的正确价值观及思想、行为规范,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习惯。第三,擅用网络新媒体必须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普遍监督功能,通过这种广泛的监督与即时沟通来尊重和满足现代大学生学生民主治校的理念和渴望,可以建立起学生与高校之间的便捷的、非正式沟通桥梁,同时真实地反馈来自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培养学生通过合理渠道表达诉求的习惯。

(四)加强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提升教育亲和力的良好的教学与调查工具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亲和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不是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泛泛而谈,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接受喜好。这首先要求不断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及其变化,要清楚大学生的“3W”(即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关心什么),这是基本着力点,但并不意味着教育必须要符合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风格。网络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使其成为开展亲和力相关研究最为便捷的调查工具之一,往往能够通过非面对面式的网络交流听取来自最广大学生的真实的声音与诉求。第二,不同的教育需求导致的个性差异化必然会具体体现在思想、观念及行为上,就需要教育者去认真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去不断适应个性发展的需要。第三,面对不同的个性,如何让积极开展主动教育,例如通过开展主流意识与价值教育,在与学生的与即时在线互动交流中,敏锐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发挥教育者的思想引导及意见引领作用,这也是网络新媒体对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重要体现。

(五)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与生活化的需要,体现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工作精细化的人文诉求

随着高校校园生活中网络化的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条件不断成熟。如今,许多高校及管理部门都提高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但开设了官方微博等媒体,使其成为有力的宣传窗口,而且开始尝试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化。不少从事团学工作者也纷纷开通微博,通过这种工具来发挥网络舆情引导与监控作用,与学生互动交流与讨论,关注学生心理等各种需要,有效改善了学生对思想教育的亲近感,甚至作为一种即时信息发布工具通知大小事务,使之成为学生管理、教育辅导的有力抓手之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创新性地提出了“人文关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就是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需要,运用网络新媒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注重精细化、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具体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就是要减少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障碍,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借助交流工具,关注、重视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内心感受,以学生为本,瞄准学生教育方面的需求,以精心的教育理念、精致的教育教学过程、精细的校园细节管理,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日常互动交流。所以,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使课堂教学式的渐进式教育与微博舆情引导式的即时教育相结合,且必须要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新媒体,培养自觉自律、慎思慎独的思想境界,学会客观理性地使用微博等工具,最大限度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秀秀.新闻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浅析[J].中国报业,2013,(2).

[2]何碧如.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20).

[3]林丹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探索[J].高教探索,2012,(4).

[4]易鹏,鲁宽民.主体间性哲学视阈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J].求实,2013,(7).

[5]马会超,郭学军.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猜你喜欢

亲和力问题
意趣缤纷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治癣的体会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