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红色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多维教育价值

2013-10-31李小莉居继清

学理论·中 2013年9期
关键词:人格教育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

李小莉 居继清

摘 要:红色文化的价值是多元的,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内蕴的先进的思想、丰富的精神、优秀的特质等,为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提供了思想保证、内在动力、精神支撑、有效范式、教育素材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红色文化;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52-02

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是多元的,利用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就是要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将其内蕴的文化内容、文化精神、文化特质通过显性和隐性的方式作用于当代大学生,以促成他们人格的完善,让红色文化被他们理解与认同,并最终转化为他们的精神素养和人格品行。红色文化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如下六个方面的教育价值。

一、红色文化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思想保证

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红色文化始终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指导着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1]红色文化是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的,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红色文化是党的成长史的记载,同时它又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着的文化,体现着党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结果,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这些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红色文化成果对于摆正我们民族文化的位置,坚守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阵地具有重要作用。红色文化作为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走向成功的一股强大力量,体现了党的优越性与政治优势,对于当代大学生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定独立的政治人格至关重要。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会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迷失,用红色文化涤清他们的思想,让他们意识到“经济人”并不是单纯的经济价值追求,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自我人格的塑造。对一种先进的意识形态与价值体系的皈依是人性最终极的渴求,坚定红色文化的主阵地地位,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沿着正确的思想轨道前进。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2]红色文化内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反映着这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价值,代表着一种主流价值取向。大学生作为一个走向成熟的个体,对于事物及自己各种行为结果的意义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对什么是好的、应该的和哪些是需要坚决杜绝的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这种价值观念和取向一旦确立,一般都具有稳定的倾向性。价值观念作为一种内心尺度,支配着人的信念与行为,是人格塑造过程中的先导性因素。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为大学生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真假,提供了正确的判断标准和明确的参照系,能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形成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敏锐性与鉴别力。

二、红色文化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内在动力

人格健全的人是一定有强大精神力量的人。从人的心理发展需求上来说,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满足了人们对先进思想、主流价值文化不断追求的需要,适应了人们向往真、善、美的心理发展趋势。人从出生开始,就有着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需求,不断满足、实现低层次的需求,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是人的心理发展趋势使然。红色文化从思想意识、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多个层面为广大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仅就道德方面来说,道德需要,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在维持其积极平衡或内在稳定状态过程中所产生的对道德的依赖性和倾向性[3]。道德是人的需要的一大对象,人追求高尚的道德修养、日益向善的需要是自觉的、主动的、积极的。“德”是人的定身之本,“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德”是首位的因素。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也进一步说明了利用先进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一批具有过硬的道德素质、坚定理想信念的青年骨干队伍,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客观需要。所谓“文化而润其内,养■以固其本”,就是通过文化的形式,运用红色文化的力量,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使廉洁理念深入大学生的心中,以进一步铸就其廉洁品质及各种优秀的道德素质。弘扬红色精神,耳濡目染都是光辉的榜样形象,都是信念坚定、甘于清贫的范例,为当代大学生“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为保持一颗洁净之心、一身正气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可见,人生需要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只有有了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人们才能不断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阻碍,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利用红色文化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能够提供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红色文化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精神支撑

红色文化内容丰富,包含着鲜明的精神实质,这些精神内核是革命取得成功、建设取得成就、改革取得实效的精神支柱,也是人成其为人的精神支撑。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总需要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点,个人在迈向成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这样一种精神支撑,而红色文化正是提供这种精神力量的重要选择。在革命战争的过程中,共产党人就是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凭着高度的精气神,才最终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红军长征的胜利,靠的就是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实精神;敢闯敢试,敢于革除保守僵化观念,走自己新路的创新精神;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自立自强精神……”[4]不仅仅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井冈山精神等,各具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传达着各种精神。

在新时期,不仅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需要红色文化,在对国民精神的塑造、大学生自我精神危机的缓解中也需要红色文化。现代社会出现了方方面面的革新,文化方面也不例外。无疑,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社会文化更趋丰富,其中不乏一些先进的东西,但参差不齐的文化的涌入,也对一些先进的社会文化造成了冲击。崇尚金钱与权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大行其道。私欲的极端膨胀,过度的物欲化,人们更多地关注个人、物质,精神却日益贫瘠。当代一些大学生就表现出缺乏精神依托,陷于失去自我的人格危机之中,要改变这种精神饥渴与荒漠现状,也就必然要从文化入手。红色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精神特质,是一种极具教育性的文化,借助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可以使其从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获得强烈的精神震撼和深刻的精神启迪。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可以在高校中浇灌出一片“精神的绿洲”,这些精神的汇聚,势必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2012年我们常谈论“幸福感”,大学生的幸福感并不总是与金钱、名利、成功挂钩,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幸福指数与其是否坚持高尚的价值追求,是否重视精神层面的东西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四、红色文化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有效范式

现代教育学将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作为其基本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体中心主义”、“客体中心主义”等观点。当前,“教育主体起主导作用,客体起主动作用”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将红色文化作为载体进行人格教育,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教育范式。首先,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人格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同时承担着介体和环体的角色与功能。作为人格教育过程中的介体,红色文化所承载和传递的光荣革命传统、先进革命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各种优良的民族品质,都充分证明了其是进行人格教育的最佳载体,通过文化形式,使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保证了教育的平等性的同时,也能使人格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人格教育的环体,红色文化为人格教育活动的开展创造了鲜明生动的环境,让“红色之风”吹入校园,置身于红色文化的现实氛围之中,能使广大大学生受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其次,红色文化有着物质、精神、制度等多种表现形态,其教育平台也不仅仅依托学校教育,各种红色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得社会性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红色文化也能够拓宽人格教育形式,为人格教育提供了有效范式。

五、红色文化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教育素材

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直观生动,教育面广,感染力强,是良好的人格教育素材。面对着严重的文化危机,不良的社会风气,我们亟须通过寻找文化之根来调节这种人与自然、社会及自我间不和谐的状态。红色文化资源所承载的物质和精神元素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加强人格教育,培养好的社会风尚的重要教材之一。大别山、井冈山、延安等红色土地,是广大大学生缅怀先烈、感受历史的圣地,她生动地重现着革命历史、革命实践、革命精神,使党的历史跃然纸上,她是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课堂,党的光辉历史、英雄事迹将形成大学生深刻的历史记忆,避免了教育的无根性与历史虚无主义。“大别山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及新时代所涌现的“奥运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精神”所反映的事迹,是高校进行人格教育的鲜活教材,是高校对大学生人格加以塑造所要达到的结果,也是人格教育某方面内容的预期目标。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种种生活素材,他们在这些素材的影响下不断成长和发展,形成了符合自己文化特点的人格特征。可见,红色文化在高校的弘扬,可以提升当前高校整体的文化品位,通过提供高尚的精神文化产品,传递给广大大学生一种正能量,使其思想品德得到锤炼,个人的人格魅力得到提高。

六、红色文化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

造就知行统一的人格是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目标,当前“知行分离”的人格现状与这种目标相差甚远,过分强调认知而培养出片面畸形的人才也是各阶段教育的一大弊病。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纯粹为知而知,而不考虑实际行动,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大学生表现出的“主观上认同,但在具体生活中的务实选择上却渐行渐远”的行为反应进一步说明,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行”的意义。行为导向的核心是先进楷模,榜样的力量往往是无穷的。红色文化中所涌现的一大批革命领袖、革命先烈等各类英雄人物,作为一个群体性楷模,形象是鲜活的,事迹是具体的、现实的,具有强大的感召力。通过了解各种英雄事迹,大学生会对其产生由衷的钦佩之情,并进而在精神、行为等方面加以效仿,对比自身行为寻找差距,由感动到行动,由见贤思齐到身体力行。以这些革命英雄作为榜样来引导当代大学生,能使其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在他们之中又产生一批新的楷模,引导其行为方向,久而久之,就会在大学生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各种红色英雄的典范是一种先进的社会范例,理想的人格范型,将抽象的红色精神生动化,将人格教育的目标具体化,能促使大学生从单纯的认知者向自觉的实践者转化。

“一个人不仅应当为自己,更应当为自己赖以生存的社会奉献自己的生命,这不仅是他的责任,更是他生命的意义。如果一个人有幸出生在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时期,并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挽救社会危机的历史洪流之中,这将是他无上的幸福和光荣。”[5]有理想、有信念、有目标,不仅是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必备条件。理想与信念,无私与奉献等精神品质就是个人衡量自身价值的最大指标,是个体为之努力所需达到的境界。人性的光辉,人生的意义总是在个人投身于国家及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红色文化体现出的这种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反映了正义、道德、奉献、服务的人性之善、之美,是当前社会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期许,是高校进行人格教育需要为之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锦涛.2006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C]//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3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2.

[3]彭柏林.道德需要论[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18.

[4]王爱华.多维视野下的红色文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61.

[5]傅吉元.人性缺陷与文化控制——现代危机根源探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3.

猜你喜欢

人格教育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强化人格教育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