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课程的教学思路及实践探讨
2013-10-31金英俊
金英俊
摘 要: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重要方法,具有很强技术性。《小组工作》课程是以学生体验式学习为重点的实践教学方式,实践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所倡导的“行动中学习”的理念,把树立专业意识和培养专业素质作为贯穿课程始终的核心,并对该门课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思考,提出解决办法:遵循一定原则;注意专业意识和素质培养;课程讲授形式要多样化;师生在小组实践中共同成长。
关键词:小组工作;实践教学;体验式学习;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83-02
小组社会工作(以下简称“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必修课,学校在本科三年级上学期开设。笔者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社工专业特点、教学条件和学生的需求,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探索,强调在实践中对此方法的掌握和熟练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实践操练是小组工作教学的重要方式
社会工作是一门做的学问,小组工作又是应用性和技巧性的课程,尤其强调实践和应用,体现出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过程中所倡导的“行动中学习”的要义。如果课程只是讲授基本概念、功能、类型和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从概念到概念,书本到书本,学生就很难把握小组工作方法在实践中的价值、伦理和技巧。
笔者从2003年开始在教学中尝试小组实践教学。在该课程第一次课就阐明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小组实践,并鼓励大家思考和选择小组主题,带着疑问学习。提出“作为小组领导者我要考虑的问题有哪些?如何拟定小组计划书?如何招募成员?如何考虑与小组工作专业价值、伦理有关的问题”等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这种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参与主动性,把握对小组工作的理念。
学校的小组工作课程为54学时,笔者在不同的班级采用过两种方式:第一种,课时分配是课堂讲授30课时,小组实践24课时。先对小组工作的规范、价值观、伦理、模式、功能以及方法技巧有了初步认知后,再实施小组演练;第二种,课堂讲授和小组实践交替进行,理论讲授和小组实践各半。第一堂课先不讲授书本内容,抛开理论、规范、原则,学生自主选择小组主题,围绕解决问题的目的,自由发挥。笔者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这两种教学方式对比,各有长短:前者学生在具有一定理论的基础上,对小组方法掌握和运用上手较快,但容易被条框限制,影响对小组工作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后者是理论和实践同步进行,学生对于课程有更强的探索欲和学习自主性,对小组工作结构和理念的体悟更深,但小组实践时容易出现理解偏差和不规范的情况。
在课程结束时,笔者在班级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小组过程的评估表;二是小组活动成员自我评估表。从问卷的回答来看,大家都对小组活动的课程实践给予肯定。通过小组参与学生更加关心别人、积极参与分享经验以及对自己更加了解和信赖别人了,尤其是通过工作员的协助,大家在小组过程中互动彼此建立关系,形成更融洽地同学关系,获得成长的经验。
二、实践教学的实施步骤
1.分组确定主题和招募组员
两人一组,扮演领导者和协同领导者,确定主题和方案后开始招募组员。小组主题选择一般学生自主,教师确认,选择的原则是注重可操作性和难度的把握。学生所选的主题主要包括:两性关系、压力管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职业生涯探索、人际沟通、亲情、自我实现、自信心提高等。
考虑到小组演练主要在课堂中完成,便于大家就一些小组技巧展开讨论分享,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组员一般从本班级学生中招募。另外,要求每位学生在整个学期必须在督导下带一次小组,实际做领导者或协同领导者,这样在实际演练时能把握小组成员的心理感受和现场状况,同时对于组员的双重关系,即同学关系和组员与领导者的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体会双重关系会影响小组凝聚力和小组效度。
实践环节中,每位学生都经历了从领导者到组员、组员到领导者的转变,通过角色互换感受社会工作的理念、价值和伦理。比如在自我实践与他人实践时,体验对小组的态度积极或消极、抵触,感受小组过程中组员的适应程度,参与的开放、封闭或保留,观察小组工作各阶段角色所反映的价值观、伦理判断,以及领导者和组员双方的期待。
2.小组实践
在小组开始前撰写计划书是十分重要的,能够使领导者对小组理念、理论框架、目的等有清楚的认识。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渠道查找资料,制定详细计划书后,教师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建议。每个小组根据计划书开始小组活动,依次经历小组的不同阶段。工作期根据小组目标、需要设计活动;结束期组员回溯整个团体经验,评价小组,彼此接纳回馈。每个小组的成员按自己设计的小组,作为领导者带一次小组活动。
在教师督导过程中发现,小组成员在交流中隐藏自己观点或说假话,教师对此也无需指正,但会教导学生以后在实务中,根据需要可以使用面质的技术。
3.小组评估分享
小组评估由老师督导和学生督导共同完成。每次活动结束后进行小组总结,领导者反思,说明带组感受,总结经验和不足,再由组员提出建议和分享感受,最后老师督导或学生督导点评,课后学生督导和领导者各写工作记录、总结和督导总结。小组工作方法发端精神健康和心理教育的治疗应用,实践中领导者往往会错位为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教师要纠正并阐明小组工作与心理咨询、社会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师的区别。
课程的效度和效率需在小组评估中得以体现,小组工作者有责任使小组以有效的方式进行,工作者清楚他所运作的过程,是能有效的帮助个人改变的。当工作者使用小组过程来改变小组和环境情况,以达成成员的个人目标。因此,对小组过程、课程结果的评估,就更为重要,尤其教师本人的实务经验,会对整个小组及教学起到关键作用。
三、教学探索中的思考
1.遵循的原则
基于小组工作的特点,笔者体会到在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课程的实效性原则。强调小组工作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实际应用价值,小组工作课程本身是工具性课程,讲授时不能停留在对概念的解释和理论的说明,而是通过学生实际参与小组过程,观察体会小组动力运作和小组经历,获得小组经验。相应在课程成绩考核上进行调整,尽量避免死记硬背空洞教条,增加实践环节成绩的比例,提高学生参与小组的积极性。
第二,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鉴于目前社会环境,社会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不强,学生就业专业对口少,课程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中始终强调小组工作作为一种帮助人解决困难的方法,在其他工作领域如企业员工培训、教学工作等都在运用,今后工作中只要是跟人打交道,社工的方法都会用得上,掌握它可提高个人工作能力而受益终身。
第三,师生互动原则。基于一种平等交流基础上的互动,是学生和教师共同达成课程目标的基础。既是对老师的一种挑战,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途径,这种教与学互动的方式,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专业意识和素质的培养
小组工作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对专业理念、价值观的培养,如助人自助、平等、信任、尊重等;另一方面是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通过教学使学生自信、积极主动、善于团队合作、积极沟通交流,具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和增加亲和力。
小组实践中,小组动力问题如抵触、沉默、害羞、认同感不够方面,以及“次团体”带来的凝聚力问题,都会对小组的过程和目标的实现带来负面影响。如对于组员的哭泣、愤怒的处理,活动中嘲笑他人等现象,以及对保密、非判断性及接纳原则的遵循,强调是在社工平等、尊重、公正的价值观的前提下,学习方法技巧,树立社工价值观和专业伦理。不仅强调小组方法技术面的掌握,也是内化社会工作价值和伦理。
笔者认为,教师的角色在小组各阶段的作用各有不同。从小组初期的支持者、引导者、指导者,到中期的咨询者、促进者、调解者,到后期的管理与协调者、倡导者和教育者,教师根据教学和小组需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并和学生共同探讨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与任务,通过学习知识和技巧进行选择性的运用。另外,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小组实践的双重功能:第一,学生既是在学习专业课程,又是小组活动(如成长小组)的受益者;第二,学生既是小组活动的助人者,又是自助者/被助者。这种体验式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角色切换时具有关照意识:学生要在沉浸于小组活动时,跳开自我角色,关照“他者”,再回到自我,体验作为“自我”和此时角色的感受,即是在作为组员时,要观察领导者、督导,体验组员自身的感受;在作为领导者、督导时,要观察组员的反应,学习“助人者”的技巧。这类似于医生和病人角色切换。这种“关照”对更深层次理解把握小组方法、社工伦理十分有益,也为今后的实务工作积累经验。
3.课堂讲授形式多元化
课堂讲授环节不是单纯讲解内容,而是以多媒体教学、问题导向式的案例分析(小组视频)及角色扮演多种形式,带动学生参与和互动,突破了传统的单向沟通的模式。
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自由询问和发言,课上活动的内容和经验教训,成为课后小组实践的素材和经验。DV视频、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情境教学实现了演练、实战、互动、观摩、评估构成的全方位教学模式。选择不同主题和表现的小组活动,用DV全程记录,以便观摩、学生自我观察、提高,也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了第一手资料,但要注意对学生个人隐私的保护。
4.师生在小组实践中共同成长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从对小组工作的基本特性、理论架构、实施原则与技术的概括性了解,到小组工作实践的积极参与,以新的经验去感受小组,在小组中学习表达自己,学习回馈的给予与接纳,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内化社会工作的价值。同时通过小组实践同学之间建立了更好的关系,获得成长的经验。
教师在指导、观察、评估以及度的把握中,增加了实务教学经验和对小组工作方法的具体运用。课程使师生有了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互动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开放地交流,教学相长。作为课程的尝试,一方面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教师不断钻研业务,改进教学方法。
四、结语
目前,小组工作方法已在国内医疗与心理健康、家庭与婚姻服务、儿童福利服务、老人服务、学校教育、企业培训等领域逐步得到应用。而在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小组工作往往只适合选择与学生自身成长需要相关的、可操作性强的主题如成长小组和社会化小组,与社工实务的范畴相比,显得面窄,治疗小组、教育小组等就难以开展,这也显露出课堂实践的局限。这也是日后在小组工作实践教学需突破和探索的地方。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刘梦,张和清.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