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思考
2013-10-31林润龚志伟
林润 龚志伟
摘 要: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转型的加剧,使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与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而传统的培训方式单一滞后,培训效果弱化,培训资源短缺,培养缺乏连续性,评价体系科学化水平不够,考察机制不健全等,难以适应这种挑战。为此,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深化培训内涵,优化培养形式,丰富培训资源,拓宽教育渠道,健全考察机制,完善考评体系,形成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立体化培养格局。
关键词: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51-02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重视从青年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是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的源头工程。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社会转型逐步加剧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其培养与管理确保大学生党员的质量,成为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现状
大学生申请入党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热点之一。这一现象客观地反映了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时期,大学生追求共产主义信仰的政治热情。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看到,在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群体趋向复杂化。
1.部分积极分子入党动机多样化
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也是入党的基本要求。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个人价值和利益诉求凸显,“利益原则”逐渐在社会中得到普遍认可。大学生的功利性政治参与呈上升趋势。也正是受个人利益的驱动,部分大学生在入党的过程中存在很强的务实性,为更好就业、升学而要求入党。而有的同学则把入党视作“为荣誉而战”,至于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则被淡化。由此也导致一旦入了党,则自我约束松懈,宗旨意识淡薄,先进性不够。
2.入党积极分子的队伍结构不平衡
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之间、男生和女生之间分布失衡。学生党支部把考察、培养的对象重点关注于学生干部,而对于那些埋头专业学习或个人兴趣并有所特长的学生,往往关注不够。这不但容易使一些学生干部产生优越感,而且也挫伤了普通同学进一步向党组织靠拢的信心和勇气,使入党积极分子考察队伍缩小,不利于优中选优,不利于提高党员群体的整体素质,也不利于拓展党在大学生中的影响面。
3.部分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素养有待提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理论指南。每一个入党积极分子只有深入把握好这些理论的精髓,才能更好地履行党员宗旨、服务社会。但毋庸讳言,当前,一些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方面的主动性不高,热情不够,缺乏联系实际提高自己的正确态度和主动意识,把各种政治理论学习看作一种纯粹的机械的形式,视为入党前必须跨过的一道“门槛”,存在着应付过关的消极心理。结果,对党的理论知识了解不够透彻,对党的大政方针一知半解,对网络上一些似是而非的政治观点也无原则的附和,与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绩效弱化的成因
近年来,许多高校创新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与管理的体制机制,在促进入党积极分子政治上成熟、提升大学生党员质量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制度绩效有待加强、体制机制仍需完善的地方。
1.培训方式单一滞后,培训效果弱化
目前,一般高校党支部发展大学生党员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停留在党校培训和发展预备党员前夕的组织谈话,以及定期的思想汇报阶段。其中党校培训一般是最主要的政治学习。然而,从实践来看,大部分高校党校培训采用的是传统的方式,教学内容侧重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理论教育,甚至一味地用抽象概括的、现阶段暂时还无法实现的高标准要求学生而很少顾及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实践能力培养也远远滞后于理论培养。理论教育形式一般又以灌输为主,主要采取教师讲座、观看录像等形式。这使得课堂上往往严肃有余,互动不足,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同时,大多数的党校培训时间较短,缺少时代感较强的教材,缺乏对不同时期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思想上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的教育,而且培训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也不够,使得培训难以引起学员的思想共鸣,预期效果无形弱化。
2.培训资源短缺,培养缺乏连续性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学生数量的大幅增加,入党积极分子的人数不断激增,培训管理的任务也在不断加重。由于学生党员少,积极分子多,而积极分子的培养人至少要求有一名正式党员,每个党员的责任区内人数偏多,势必会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部分党员跨班甚至跨年级担任培养人,与培养对象接触的时间较少,因此,很容易流于形式。同时,党校培养课程设置太集中、教育计划不系统不连续等也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往往是一学期党校结业了,就意味着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培养阶段的结束,后续性的培训则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此种种,都直接影响着入党积极分子培育的可持续发展效度。
3.评价体系科学化水平不够,考察机制不健全
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其对党的认知与党性修养。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考核培训效果时,学员往往是通过书面考试或提交心得体会作为结业成绩。而一些支部因为人力有限等原因,对这些心得体会难以结合每个学员的个体情况做仔细的评价和针对性的引导,导致一些学员直接从网上下载来的“心得”也轻易蒙混过关。显然,应试化的考察方式难以全面考察学员受教育的真实情况。而党课评价体系相对空泛,对于评价结果的应用也是无章可循或有章难循,即使对那些敷衍了事的学员也往往缺乏有效的警惩退出机制,难免腐蚀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培训自觉性。
三、创新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措施
针对当前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党支部应当把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效果,放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维护党的纯洁性的高度来认识,创新方法,拓展渠道,健全机制,提高高校学生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1.深化培训内涵,优化培养形式
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思想上入党是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高校要坚持以党校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主导、党支部日常教育为辅助,紧扣时代主题,始终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教学内容既要强化以党章为基本内容的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又要与时代要求、与当前的国内外重大事件相对接,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级、专业特征,抓住他们最突出、最关心、最普遍的问题,把国际国内形势、社会思潮热点、科技发展趋势等有机融入培训内容,用有针对性的有说服力的新内容,引导他们以发展的眼光正确认识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解决其思想困惑。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育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在形式上要注意把课堂教学、分组讨论、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性内容的深度高度与传授方式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坚持理论教育与主题实践教育相结合。在抓好理论教学的同时,组织学员到现代工厂、新农村等地参观,在生动丰富的现实中加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达到使其提高个人思想觉悟,成为合格预备党员的目的。
2.丰富培训资源,拓宽教育渠道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重视入党积极分子党校培训过程的同时,还应坚持专门教育和多方位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党支部成员、专职教师等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发挥老专家、老教授党员对青年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可以聘请老党员、老革命和优秀党员校友、专业教师来上党课,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活魅力,激发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弄清楚学业追求与政治思想上进的关系,端正入党动机。同时,教育无处不在。对人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必须拓展渠道,变显性的主题教育活动为曲径通幽、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紧密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主动设计活动,开展教育。例如应抓住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大学生活怎样过、理想与追求如何定位、恋爱问题怎么处理,以及腐败问题怎么看,发展之路怎么走、国际环境如何变等热门话题,由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负责组织开展“每月论坛”,以专题报告、辅导讲座、座谈研讨等形式,在入党积极分子与党组织、与联系指导老师之间双向交流沟通。如此,既可满足大学生的切身发展需要,又加强了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师生相互了解,有利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看清政治迷惑,达到了培养教育人的目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让入党积极分子感受社会需要、人间真情和国家建设的成就,了解历史与时代的责任,努力营造讲政治、讲理想、讲奉献的思想政治氛围,不断提高对党的认识。
3.健全考察机制,完善考评体系
入党积极分子考察机制的完善是提高党员发展工作质量的内在要求。要改变部分高校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片面强调德或智,或将德智混为一谈的做法。在坚持党章规定的入党条件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好思想上入党的问题。主要掌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德和智分别制定标准,在同一群体中进行比较考察。二是要实现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及其他部门的沟通,形成对积极分子共同考察的局面。三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那些理论起点较低而入党动机纯洁和热情很高的积极分子,用公益劳动、社会服务等实践的方法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信念是否坚定、入党动机是否正确、入党态度是否端正[1]。新形势下,还要建立健全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诸要素的科学考评机制,逐步形成多环节分层次培育培训综合考核标准,从学员的日常表现、思想汇报、考试成绩、党课总结、结业论文、实践环节等多个方面出发,全面系统地考核学员。坚持将学习笔记等静态要求和课堂互动等动态内容相结合,将到课次数等课堂要求和课外学习心得等相结合,更应该坚持将书本的理论知识和为同学服务等实践内容相结合。在操作上,可以建立党建博客网站,通过把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汇报等动态录入个人博客,使全支部成员监督其发展,入党积极分子也能及时看到培养人对他的评价,从而有针对性地改正不足、发扬优点、走向成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参考文献:
[1]尹立一,邵兵.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