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卡尔·曼海姆的乌托邦思想
2013-10-31林丽丽
林丽丽
摘 要:乌托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维度,它既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的批判,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社会愿景的追求。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对其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卡尔·曼海姆不但对西方知识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也对20世纪以后的西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卡尔·曼海姆;乌托邦;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D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027-02
一、乌托邦含义的界定
乌托邦一词是由托马斯·莫尔所造,其本意既是指一个并不存在的国家,又是指一个值得所有人追求的国家。由此可见,乌托邦思想由来已久,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近年来的学术研究中,“乌托邦”作为一个寓意丰富的概念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乌托邦的思想重心逐渐发生了变化。基于此,学者试图从不同侧面重新对它进行界定。这既体现着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又体现着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化。
乌托邦究竟是什么?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认为,“当所存在的现实状态与所存在的思想状态不相协调时,那么它就是乌托邦的”。“这种不协调在实际看来是很明显的,即一个现实环境中并不存在的目标超越了这种思想状态。然而,我们却不应该把这种状态全部看作是乌托邦。只有把那些真正地转化成为行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它们才被真正看作是乌托邦的或是正在经历的乌托邦的”。
乌托邦思想蕴含着对普遍正义的探索和追求,对非正义成分、对现有秩序的否定和批判。在现存的观念和意识形态中,乌托邦思想被视为是一种空想,因而,它在实现上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事实上乌托邦却存在着一种社会的批判力量,所以才能体现出乌托邦积极的一面,即批判现存不合理的东西,探索未来可能实现的东西,促进人类的自我更新和发展。
曼海姆用“乌托邦心态”———“乌托邦”这一复合概念来阐述其中的内涵。也就是说乌托邦是依赖于乌托邦心态的,只有具备一定的乌托邦心态条件时,乌托邦才能实现。接下来,他对乌托邦心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所谓的乌托邦心态是指具有超越现实取向的心态,即“当发生的实在状态与其中的心灵状态不相称的时候,它就是一种乌托邦心态”。然而,这种心理状态是把存在于经验之中以及实践之中的对象来作为取向的,并不立足于现实。当它演变成一种破坏现存事物秩序的趋势时,就表明这种乌托邦心态已经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因此,乌托邦所表述的意义不仅仅是对现存秩序的挑战和打破,更是对现实的超越。因而,乌托邦思想的本质所在就是它包含着一种革命性。
二、乌托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是曼海姆在20世纪初乌托邦研究中取得最高成就的著作,深入和细致的阐释乌托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曼海姆认为,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才能支撑起真正的统治。这种意识形态既反映出引导者思想方向的无意识的集体动机,同时又反映出现实的利益基础。他认为:有些思想虽然并没有以乌托邦的方式起作用,但历史的每个时期都存在超越现存秩序的思想。那么,适应该阶段的意识形态就要被重新组织和界定,并与该时期的世界观特征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彼此之间才能真正发挥最大的作用。
乌托邦与意识形态是不同的。乌托邦存在一种反现存秩序的倾向,而意识形态更加强调现存的秩序。转化为乌托邦的,是超越现实的思想中那些永远不可能实现的;转化为意识形态的,是超越现实的思想中总有一部分是可以实现的。“制度的秩序总是由乌托邦和革命走入低潮后留下的残余。每个历史事件都是不断变更的解放,只是把它们放在乌托邦和革命中才有真正的生命。因此,历史的道路总是从一个乌托邦导向下一个乌托邦,等等”。乌托邦可以为人们摆脱现实的束缚,在对现实的批判中保持一种追求未来的精神,从而描绘一个更美好的蓝图。这样,即“乌托邦破坏了现存秩序,现存秩序又产生了乌托邦,从而沿着下一个现存秩序的方向自由发展。”
乌托邦作为一种追求和向往,一方面批判现存的社会制度和秩序,另一方面又憧憬未来的美好蓝图。曼海姆认为:“那些上升阶段的乌托邦通常浸透着意识形态因素。”因此,他赞同拉马丁“乌托邦常常只是早熟的真理”的论断。所以,曼海姆不是把它作为否定一切剥削的前社会主义,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否定和超越现存秩序的思想来认识,因而他是从广义上对乌托邦进行理解的。乌托邦尽管表达得很美好,表达了对社会道德的诉求,但在面向未来的合理性发现中是不完美。在这一过程中虽然使人向往和憧憬未来的美好,但人们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走向未来,也不能把它真正的付诸实践,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遗憾。
曼海姆在分析了“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人道主义”、“再浸礼教徒狂热的千禧年主义”三种形式的乌托邦之后,最后对较晚形成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乌托邦”进行了阐述。他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上述三种乌托邦形式最为根本的区别是,前者更强调物质因素的历史作用,而不像后者重视精神的历史作用。“在社会主义思想中,对现实的物质层面的颂扬,而这些物质方面原先仅仅被验证为消极的和妨碍的因素,正是由于被压迫阶层长期被唯物主义思想取向所吸引和引导的结果。”
揭示乌托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肯定乌托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而研究自由主义与乌托邦的关系。“我们将面临可以想象的最大的自相矛盾的状态,人本身将变得与物没有什么区别,正是由于乌托邦的消失带来事物的静态导致的。这样,当乌托邦已被摈弃时,人便可能丧失其理解历史的能力,丧失其重新塑造历史的意志。在经过长期曲折的发展之后,当历史不再是盲目的命运而成为人本身的创造物时,此时就达到了意识的最高阶段。”反对理性主义对人的控制,坚持乌托邦对现存秩序的超越,就肯定了乌托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乌托邦虽然具有超越性,但它又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和体现。尽管理想很美好,但人们是根据现实展开理想的,并且理想是由现实来规定的。如果想摆脱“空想—科学”的思维模式,就会发现在社会主义正在探索、资本主义寿命未尽的情况下,乌托邦不但在社会发展中体现了自己独有的意义,而且仍然是社会主义的思想盟友。
三、乌托邦精神的穷竭
在肯定了乌托邦的积极作用之后,曼海姆随即指出,在当代形势下,乌托邦精神出现了穷竭的迹象,即体现为乌托邦精神的日趋衰落。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意识形态总体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每种思想都将与之不同的思想贬低为错误的论断,都认为自己的思想是绝对的正确和真理而肯定自身,乌托邦思想的萌生,亦被贬低为狭隘的阶级属性产生的缺乏正当性的思想反映。正是由于这种不可调和的对立,使得不同形式的乌托邦思想陷入互不宽容的僵局和冲突。然而,这又使得每一种思想的合理性和进步性都只能被接受为其所代表的社会阶级意识形态视野下的相对合理性和进步性,正是意识形态的总体概念导致各种思想之间相互怀疑和批判。正如曼海姆所说,“人产生这样一种怀疑:我们的思想基础在目前的分化状态中不能获得对时间的全面观点,历史进程比所有现存的个体都具有包容性和跨越性,因此每一种观点都从不同的视角揭示了事件的相互关系。”这样,乌托邦精神几乎到达了穷竭的地步,乌托邦绝对真理的主张也被彻底地推翻,乌托邦精神的思想基础——普遍正义被彻底地摧毁和瓦解。
一切超越现实的主张都彻底地瓦解和消失,乌托邦精神也随即出现了日趋衰落的迹象,人们的关注点也随即发生了变化,即从追求普遍正义的价值性问题转移到针对具体问题的事实性问题上来,从对社会秩序的构建转移到对社会生活的技术性问题的解决上来。然而,某种社会危机和人类本身的灾难也随之到来,都是由于作为一种无可替代的社会批判力量的乌托邦的穷竭所致。曼海姆对此悲观地写道:“人类的本性和发展会呈现出全新的特性,乌托邦成分从人类的思想和行动中也会完全消失。当人们丧失其理解自身的能力,丧失其重新塑造历史的意志,就很有可能是乌托邦被摒弃之时。不过,人类的理性也可能让乌托邦精神走出意识形态总体概念的,人们也可能走出意识形态的总体概念造成的蒙蔽困境。”只有这样,人们才有可能真正走出乌托邦精神日趋衰落的迷局。
四、结语
乌托邦心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人们思维方式变化的过程,正是由曼海姆对乌托邦历史形态的分析中得出的,主要表现为:或是对知识社会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或是对获取知识观念方式的改变起到了启示作用。然而,欣喜过后,曼海姆随即指出,在当代形势下,乌托邦精神出现了穷竭或是瓦解的迹象,即出现了乌托邦精神的日渐衰落。意识形态总体概念的不可通约性使得不同形式的乌托邦思想陷入互不宽容的冲突,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意识形态总体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乌托邦以理想主义的道德诉求保持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因为乌托邦本身就是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因而,我们更应肯定乌托邦对现代性和社会主义发展所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寻求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寻求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发展,必须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仰望天空可能会有错误的判断,但总比关心脚下有更开阔的视野。温家宝曾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那是没有未来的。”
参考文献:
[1]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姚仁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夏波.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知识社会学[D].合肥:安徽大学,2004.
[3]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4]刘宏松.卡尔·曼海姆的乌托邦思想解读[J].德国研究,2006,(1).
[5]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鸣,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邵龙宝.我们应该怎样“仰望天空”[N].中国教育报,2007-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