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螺旋”视角下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研究
2013-10-31董兴杰
董兴杰
【摘 要】“三重螺旋”创新模式能使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实现合作共赢。针对我国当前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校企合作联盟建设,有效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转化,积极争取政府参与和支持等措施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三重螺旋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新技术革命进程加速推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教育与技术的结合转化显得尤其重要,产学研的新型合作模式给发挥高校优势,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带来新契机。产学研合作联盟是在传统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新型战略合作形式,指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从各自的发展战略目标出发,对制约产业和行业发展的重大难题和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通过股权参与或契约联结方式建立的一种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长期性合作关系。[1]
1.产学研合作主体职能分析
“三重螺旋”创新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就一直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它是指大学、企业、政府之间通过组织结构性的安排、制度性的设计等机制,加强三者资源之分享与信息的充分沟通,实现科技资源运用效率与效能。[2]
1.1企业:市场需求的主导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各个生产要素和谐作业才能有利于整个经济系统的发展。企业作为体系中的主体,最了解市场需求,能够准确判断未来市场需求的趋势。可以说在产学研合作链中,企业扮演者重要的方向指针作用,在高校科研方向、技术要求等方面发挥着建设性指示作用。同时,企业又是高校师生科研实践的重要基地。在这里科研工作者可以把知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科教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不仅有助于用实践检验知识理论,同时还能增强高校人力资源的实践能力。
1.2高校:人才的摇篮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根据《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27.13万人,在学硕士生137.46万人。在高校中不仅有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千万莘莘学子,同时还活跃着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人员。我国每年被SCI收录的论文中有70%以上都是来自于高校。尤其是国内一些一流高校,如“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高校,利用其强势学科和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出大量高水平人才。
1.3政府:宏观调控掌舵者
在三重螺旋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突出点是政府的作用。随着产学研合作范围的进一步扩展,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产学研合作联盟的有效运行,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实践证明,政府的宏观调控及政策指引作用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十分重要。由于目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方式更多的是“自由结合式”的合作,高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职能定位模糊,各自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此外,政府还能为合作过程中的高校、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扶持等方面的支持,为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当前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2.1高校产学研合作资源配置失衡
高等学校汇集着大量优秀人才,在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国内一些重点大学,拥有一大批学科带头人,优秀专家教师活跃在科研第一线上,在许多领域都做出了重大成果。据统计,高等院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占全国的近2/3,“863计划”项目占全国的14%。[3]然而,与高校朝气蓬勃的科研队伍发展相比,高校产业部门的发展却未得到足够重视,往往出现科研成果与校企部门相脱离的现象,导致高校产业领域出现人才短缺现象。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高校人力资源配置失衡,严重影响着高校企业部门的发展。
2.2校企交流平台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逐渐受到重视与关注,但是在与企业联合办学、互动关系上仍需进一步改善。由于高校自身的特点,总体而言,其主要追求科研的学术价值,而对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来说,如何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才是其最关注的问题。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越来越多的科研技术及其成果的盈利性增强,这更增加了企业间的竞争性。同时,由于部分企业对高校提供的科研成果要进行进一步的转化、合成,考虑到二次开发过程所产生的成本、投资风险、销售市场等因素,很多企业对高校科学研究成果兴趣不高。由于高校、企业间没有及时搭建交流平台,久而久之使得双方的合作意识逐渐降低,甚至停止合作。
2.3政府连接意识薄弱
产学研就像是一条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生物链”。高校、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实际上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一种工作模式,通过把科研优势运用到生产实践当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使知识转化为经济动力。然而,由于双方文化、价值理念的不同,往往会产生各种自身无法调节的矛盾。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的桥梁意识薄弱,在这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没有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同时在法律法规的完善过程中也忽视了对这一领域的关注,没有及时帮扶产学研合作联盟的发展。
3.我国产学研合作联盟的发展建议
3.1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联盟建设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地方,也是造就高科技人才的摇篮。高校要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引入,将高校师生、科研工作者引进到企业当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使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说的:“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4]合理利用合作联盟这个平台,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向高校预定所需人才。同时,企业还能为高校提供市场需求、资金方面的支持,增强高校科研保障,改善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相脱离的现状。
3.2有效调整高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转化
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将高校科研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生产过程所需的科技支撑,对于今后产学研合作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产业技术的创新对于提高国家整体产业现代化水平意义重大,所以必须改善以往产学研的合作运行机制,以产业项目为载体,灵活建立创新性的合作机制,推动高校科研创新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所需的技术手段。企业也应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主动与高校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与高校共建一批工程研究中心或研究机构作为产学研合作的基地,实现高校技术产业与企业间的有机结合,从而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
3.3积极争取政府参与、支持
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在产学研合作联盟运行中的参与、投入,能为高校与企业合作提供切实的保障。一方面,要转变政府陈旧的观念,加强其对产学研合作联盟建设的认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服务产学研合作发展作为地方政府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争取政府部门给予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优惠政策,还要加大对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的支持,为高校提供充足的科研资源,给高校科研工作者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晶璞,等.河北高校产学研合作问题分析及对策[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2]朱学红,谌金宇.基于三重螺旋理论的高校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2(4).
[3]杨小进.高校产学研一体化资源优化配置分析[J].文教资料,2008(24).
[4]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