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探索
2013-10-31许昌斌
许昌斌
【摘 要】2012年12月25日,教育部发布了第一批涉及18个大类的410个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标准的公布对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提出了具体要求。在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下的就业指导课程如何克服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空泛,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适应职场,完成职业人的转变,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化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学模式
1.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的指导意义
教育部发布了第一批涉及18个大类的410个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该标准的颁布实施将改变10多年来高职学校专业教学没有国家标准的现状,对于加强高职学校专业基本建设、全面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批公布的专业教学标准在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招生对象、学制与学历、就业面向、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证书、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等10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解决了原来高职学校专业和专业之间边界不明、核心课程内容不清等问题。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表示,此次发布的标准有4个特点:一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二是以工作岗位实际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做”一体化;三是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努力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对接;四是促进中高职衔接和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开启学生继续学习通道。
2.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
2.1课程设置不科学
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各个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相应的学分和学时确保就业指导课的教学量,通过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笔者工作的学校看,不同系的课程设置不经相同。有些专业从大一入学就开设就业指导课,大部分专业是毕业之前开设就业指导课。高职学生特色是根据岗位培养技能型人才,如何理解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和基本的职业能力,除了专业技能学习之外,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刚刚进入职业院校时,对所选专业和今后的岗位基本没有概念,对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取向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选择专业带有很大程度的盲从性,因此在三年高职学习过程中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2.2师资队伍不专业
目前一般的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主要来自管理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思想政治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等,大部分学校极少有专门从事学生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新兴课程,教师需在了解当前就业新形势下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同时还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多学科知识,而担任就业指导课的大部分教师忙于事务性工作,对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不深入,甚至所学专业与该课程不相关的,仅靠个人的阅历和搜集一些资料就给学生上课。
2.3教学内容不精细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内容更多只是停留在讲授理论层面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心理教育等,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要求,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职业的能力也不经相同,大部分学校在不同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却大同小异,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尤其是一些案例分析相对陈旧,没有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迥异设置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学生适应职场的能力较低。
2.4指导效果不明显
教学方式方法有惯例思想,就业指导课也按专业教学课程的方式开展,不同程度上出现的“填鸭式”、“一言堂”、“满堂灌”的单纯课堂授课形式,缺乏互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注意事项听起来觉得很有道理和说服力,在实际职业过程中并没有太大改变,学生学习的知识并没有及时转变为职业能力,就业指导成效不明显。
3.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下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3.1教学全程化
2013年3月15日至5月15日,笔者利用工作之便,在就职的学校针对40个专业,随即选取大一和大二学生总人数的20%,共计在1400名学生中开展“专业认同”调研活动,调研的数据显示,67.4%的学生认可所学的专业,并对专业充满期待。这充分显示了学生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对专业的总体上比较认可,如何更好激发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和感知,就业指导课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就业指导课程从学生入学开始开设,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进度设置教学内容。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实习全程跟踪指导学生,大一的学生重点是专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前景分析,让学生对专业发展前景充满憧憬,也能更加清晰看到专业发展的趋势,避免到时候有很大的落差感,严重影响就业心理和取向;二是大二学生重点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和提升,通过一年的学习,对专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对自己学习专业的情况也有一定的了解,可以更加务实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给自己确定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三是针对即将实习或毕业的学生开展就业能力的培训,主要是面试技巧、简历制作、就业法规等,帮助学生更好面对实习和就业中出现的问题。
就业指导课要贯穿整个大学学习和实习过程,一直到学生毕业的跟踪服务和指导,让学生从入学感知专业,到认同专业,学习专业,最后到专业实践中,都不断强化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升,不能只为实习和就业讲解一些肤浅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3.2师资专业化
就业指导课逐步从高职院校的选修课慢慢转变为必修课,国家技能能力培训也逐步市场化,教授就业指导课的行政人员、政治辅导员不仅学习就业指导的相关知识,更要学习高职院校,尤其高职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研究,把就业指导课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不断完善,提高教授的技巧和水平。就业指导课教师可以采取专职和兼职的模式,加强师资培训,既能熟悉当前的就业形势和人才发展趋势,又了解就业指导的技巧,还需要加强学习、考察,不同充实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可以从外面的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邀请一些行业专家,就某些专题开设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专业地解读职场难题。例如,请劳动仲裁委员会的成员给学生讲解劳动法的执行过程,通过一系列的真实案例进行剖析,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可以让学生从简单明了的案例中学习到相关知识,而且记忆深刻,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加强师资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把参与性、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通过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社会观察法、让学生参与课程中,也可以通过项目调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把握整个教学进度,教师不断学习提高,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案,提升就业指导课的影响力,改变学生被动灌输的状态,变为主动参与的积极状态。培养一支经验丰富、知识完备、教学方法灵活的师资队伍,教授水平更加专业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
3.3指导精细化
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对就业面向给予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就业指导课要以专业教学标准为指导,结合专业就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开展精细化就业指导工作,把就业指导和专业实践能力结合。精细化指导是就业指导课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就业指导有成效的重要保障。
一是针对不同专业进行精细化指导。专业不同,专业学习的要求和技能也不同,学生对专业更加了解,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心态更加成熟,对专业认知和自己的职业规划更加务实,精准,容易得到企业的认同和接纳,专业对口率会有提升,大部分学生还是期待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只是迫于工作的压力和专业对口的要求,自己难以满足。在这次的毕业生实习调研中,只有35%的学生从事的工作是本专业的,除了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之外,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学习的盲目性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二是针对不同岗位进行精细化指导。岗位要求不同,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也不同,对企业而言要求招募到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给予合理的报酬;对学生而言要求得到合理的岗位、合理的待遇和合理的发展空间,两者并不矛盾,关键是岗位的适应性。学生适应岗位要求,企业给予就业机会,学生可以明显感知到岗位带来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供需矛盾,岗位匹配性越高,人力资源稳定性越强,企业和学生都有共同的需求,针对岗位进行精细化指导,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和岗位基本职业素养都会更加有竞争力,面试的目的就是寻找岗位匹配最佳人选。
三是针对企业类型进行精细化指导。高职院校不少专业是校企合作办学专业,大量存在订单式培训和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学生从上学、实习到就业都在接触企业,对企业的文化和制度有一定的了解。笔者工作的学校里校企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选择留任企业的并不多,学生学习几年后,对企业认同感并没有加强,实现和企业无缝对接,直接就业的意愿并不强烈。校企合作的问题突显,校企合作的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在全国高职院校中还依旧存在。针对不同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进行分类,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对企业的认可度选择企业。今年笔者参与几次企业开展的宣讲会,企业宣讲的很精彩,学生听的也很投入,真正选择的时候,学生就开始质疑,甚至保持等等看的心态,宣讲会的效果并不理想。关键点还是学生对企业并不了解,对同类企业发展趋势和行业背景缺乏认知,加强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不同行业的企业文化进行精细指导,有效排解学生的疑虑,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健康心态,在职场上不断积累经验,合理调整职业规划。不同学生群体、不同企业文化、不同岗位需求,精细化的目标就是实现和岗位无缝对接,让学生更快适应就业岗位,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3.4资源市场化
就业指导课程不能脱离市场,就业指导课的教师资源、教学内容资源和教学形式都要紧密结合专业的市场化程度进行调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才市场变幻莫测,专业发展前景难以预测,这些因素都对课程教学内容有影响,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最及时的数据和学生做分析,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就业前进,行业发展前景,避免造成就业心理压力。
一是发挥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特色,把企业的管理层和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针对岗位要求进行指导,学生对岗位要求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学生好高骛远的现象得以缓解,也补充了校内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
二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网络技术,把更多的就业信息提供学生。微博、微信、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不断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把人力资源市场的信息通过新媒体更及时传输给学生,学生更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搭建就业信息的高速路。
三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开展就业沙龙、职业拓展活动,不断丰富就业指导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不要忽略榜样的力量。麦可思研究公布2013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高职院校只有57%的校友推荐度,尽管推荐度不高,能充分利用优秀校友为学校就业工作传输更多正能量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举措。
四是不断加强对毕业的市场跟踪和调研。针对毕业生开展调研活动,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调研课题,研究学生就业心态,研究专业市场供需形势,掌握就业指导在实际就业中的成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推动就业指导动态化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钟凤阳.民办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存在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6下).
[3]张燏.对高职院校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思考—以常州轻工学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研究,2013(6).
[4]王金兰.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过程“实战性”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3(15).
[5]赵素琴.对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创新模式的思考[J].华章,2013(21).
[6]倪水雄.参与式教学法在大学就业指导课改革中的运用[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21).
[7]中国教育报.教育部发布首批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第1版.)[N].201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