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多莫德口服液联合蓝芩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普通型88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3-10-31司马燕
司马燕
手足口病在我国各地季节性流行和全球散发已持续数年,虽多数病情轻,但仍有少数患儿死于该病。因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故多暴发流行发生于学校、日托机构,引起6岁以下婴幼儿发病[1],尚缺乏特效治疗药物,多以对症处理为主。自2012年3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儿科门诊有44例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采用匹多莫德口服液联合蓝芩口服液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手足口病普通型诊断标准制定: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1.2 一般资料 本文所选病例共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龄10月~5岁,对照组44例,男20例,女24例,年龄8月~5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程度、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若有发热症状及时予以退热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予匹多莫德口服液(生产企业:苏州长征-欣凯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463,批号:2012021923)联合蓝芩口服液(生产企业: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9991005,批号:12032421)治疗,蓝芩口服液剂量为:0~1岁每次1/3支,1~3岁每次1/2支,3~5岁每次1支,均3次/d按时服用;匹多莫德口服液剂量为:400 mg/次,2次/d口服。两组均已7 d为一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和方法 观察并记录两组综合疗效、总病程、手足臀皮疹消失时间、发热时间、口腔溃疡消失时间。
2.3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中手足口病的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全部消失;好转:症状减轻,发热消退,口腔溃疡未完全消退,手足臀疱疹未完全结痂;无效;症状未愈,发热升高,甚至出现神昏、抽搐、呕吐等症状而转为重症病例。
2.4 统计学方法 两组间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两组患儿综合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例,%)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与体征消退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临床症状与体征消退时间(±s,d)
表2 临床症状与体征消退时间(±s,d)
组别 例数 总病程 手足臀皮疹消失时间 发热时间 口腔溃疡消失时间治疗组<0.01 <0.01 <0.01 <0.01 44 4.0±0.7 3.7±0.8 2.7±0.5 2.4±0.5对照组 44 4.9±1.2 4.0±0.7 3.3±0.8 3.6±0.7 P值
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病程、手足臀皮疹消失时间、发热时间、口腔溃疡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3 安全性评价 研究过程中仅1例出现(轻不良反应见说明书不良反应),停药后症状消失,不影响治疗,提示安全性良好。
4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其中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普通型最为常见,探讨其诊疗方案也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本病普通型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严重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3]。手足口病的治疗以抗病毒及对症治疗为主,国内儿科临床多采用阿昔洛韦、病毒唑、更昔洛韦等抗病毒治疗,但这些制剂疗效不确切,不良反应较大,故需寻找新的安全的治疗药物,特别是中成药制剂,更易被患儿家长接受。
本研究采用匹多莫德口服液联合蓝芩口服液口服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病程、手足臀皮疹消失时间、发热时间、口腔溃疡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匹多莫德口服液的主要成分是吡酮莫特,为一种全合成的高纯度胸腺二肽类结构的新型生物反应调节剂,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作用于免疫反应的不同阶段,增强中性粒细胞和吞噬细胞的趋化、杀伤和吞噬作用,该药还可调节免疫反应中期的细胞免疫,促使白介素-2和γ-干扰素的产生,诱导T淋巴细胞母细胞化,调节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比例,此外还可以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和抗体产生。通过这些免疫功能调节机制发挥其抗细菌和病毒效果,预防和降低感染发生。
手足口病中医上属“温病”,“温湿”,“时疫”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因湿热疫毒多从口鼻而入,侵袭肺、脾二经。“随其虚处而所著”,外泄郁结肌表所致。其临证治疗应以清热利湿,祛暑解毒为基本原则[4]。蓝芩口服液由板蓝根、黄芩、栀子、黄柏、胖大海组成,是儿科常用的中成药制剂,目前多用于感冒、咳嗽等疾病的诊疗中。既往也有文献报道,蓝芩口服液对手足口病能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4]。试分析蓝芩口服液方义,板蓝根清泻胃热、凉血解毒兼清胃经血分之热;黄芩泻实火、除湿热、清泻肺与大肠之火;栀子善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黄柏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效;胖大海开宣肺气、清泻郁火。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众药合用,共同起到清热利湿,祛暑解毒的作用。
本研究临床疗效确切,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临床症状,减少患儿痛苦,防止由普通病例向重症病例发展,且两者均服用方便,依从性好,易被家长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1] 移钱华,张翔,李丽芳.泰州市193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10,37(4):766-777.
[2]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7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
[4] 刘秀霞,欧阳林,孙海胜.蓝芩口服液..中国新药杂志,2002,11(9):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