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小微型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素与空间特征
——基于“新”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研究
2013-10-30李福柱李一方
李福柱 李一方
(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新创小微型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素与空间特征
——基于“新”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研究
李福柱 李一方
(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空间选择效应是“新”新经济地理学解析区域生产率差异微观机理的基本理论之一。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人均物质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水平对新创小微型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新创小微型企业的区位选择呈现出“核心区—平均劳动生产率高、边缘区—平均劳动生产率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小微型企业的区域扶持政策应兼顾增长与效率两种目标,应推行对小微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补贴政策,重视区域小微型企业公共服务系建设。
小微型企业;劳动生产率;区位选择;“新”新经济地理学
一、引言
国际经济与区域经济有着高度的空间相似性。以垄断竞争、规模经济和企业异质性为基本假设的“新”新贸易理论解析了新贸易理论在宏观层面无法解释的只有少数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微观原因,[1]并成为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主导性理论之一,进而引发了对新经济地理学企业同质性假设条件合理与否的探讨。
Baldwin等将企业生产率异质性条件融入标准的新经济地理FC模型,证明了在集聚效应与空间选择效应共同作用下,高生产率企业会集聚于市场规模更大的核心区,低生产率企业则可能集聚于市场规模较小的边缘区;在对比企业份额变量和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变量对区域劳动生产率差异变化的贡献后认为,空间选择效应和集聚效应均是区域生产率差异的重要成因,前者可能会使低生产率企业退出核心区,进而提高了核心区企业的平均生产率水平,集聚效应则会使所有集聚企业的生产率都得以提高;新经济地理模型中与事实严重背离的企业同质性条件设定,“既无必要,也是罔顾事实”*Baldwin教授与Krugman教授是关系良好的学术伙伴;本文直接引述Baldwin and Okubo (2006)的观点,不代表作者持相同认识;Krugman (2011)对此问题反思后认为,新经济地理学已是“middle-aged”。,会高估产业集聚对区域生产率的促进作用。[2]此开拓性研究迅速在空间经济学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类似于新贸易理论引入企业异质性假设后的发展被称之为“新”新贸易理论,Ottaviano将引入企业异质性条件后新经济地理学的新发展称之为“新”新经济地理学*Ottaviano在《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1年第1期上发表《 ‘New’ new economic geography:firm heterogeneity and agglomeration economies》一文,首次提出“新”新经济地理学名称,尽管该文章于2010年12月14日被提前公布于只有高级用户才能阅览的电子版,但后者属于非正式、提前出版,因此,本文将该分支名称的提出时间理解为2011年。,基于企业生产率异质性的空间选择效应研究逐渐成为重新审视区域生产率差异微观机理的新途径。[3]
企业的空间选择行为是一个包括影响因素与布局指向的非随机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会自动选择适合其生存与发展的区域。“新”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企业的空间选择机制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率水平,高生产率企业的边际成本更低,可依其规模经济性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在市场规模较大的核心区更能承受竞争所带来的市场冲击,倾向布局于核心区,相反,低生产率企业的边际成本较高,迁移的机会成本却较低,为避免过度竞争而有可能被迫迁移至商务成本较低、竞争不太激烈、具有比较优势的边缘区,[4]这导致核心区企业的平均生产率要高于边缘区;另一方面,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和生活质量会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企业家和劳动力集聚于核心区,这为核心区企业提升生产率提供了相对良好的人力资本条件;[5]企业的空间选择效应是“核心区—企业平均生产率高、边缘区—企业平均生产率低”的生产率空间异质性特征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6]
然而,与集聚效应相比,企业的空间选择效应还是一个有待充分检验的理论假说。从理论分析范式来看,“新”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企业空间选择效应研究大多基于预设的微观异质性假定、规范的逻辑推理、巧妙的参数选择与数值模拟,主要运用DS垄断竞争模型、BEJK伯川德竞争模型和拟线性二次函数OTT模型,[7]围绕企业的生产率异质性或其替代性因素(如成本、企业家或劳动力异质性等),分别对高、低生产率企业空间选择决策的机理与过程展开分析,求解并模拟高、低生产率企业“核心-边缘”式分布的短期与长期均衡关系,研究结论是严格假设条件下的单向数理分析结果,难以反映企业空间分布的复杂性,对企业空间自选择效应的实证检验就成为“新”新经济地理学目前亟待加强的研究方向。
企业空间选择行为的复杂性和大样本检验要求决定目前常用的实证方法只能是决策后的数据验证与决策前调查两种,后者只能了解决策者拟想或可行的空间布局指向,前者因其能够同时反映决策意愿与结果而成为一种更有效的检验方法。Okubo和Tomiura运用日本1978—1990年4位数产业6次企业普查的面板数据,以企业雇佣规模、物质资本、工资支付水平为解释变量,控制区域和行业差异特征,以企业劳动生产率为被解释变量,实证分析了生产率异质的大、中型企业空间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效应,[8]是目前难得一见的“新”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实证分析文献,这表明该假说尚存在实证支持不足的问题。国内针对高、低生产率企业的空间选择差异研究主要集中于“新”新贸易领域,基于“新”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相关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实证检验分析几近空白。
规模经济既是决定企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企业空间选择行为的重要依据。不同规模企业的市场控制能力和布局指向不同,现有从企业规模异质性视角分析企业空间分布差异的相关研究仍停留于新经济地理框架,没有真正考虑企业的生产率异质性特征。[9]相比大、中型企业,小微型企业在融资能力、固定资产、薪酬制度、生产运作、人力资源等影响其生产率增长的内部因素方面有别于大、中型企业,市场竞争力偏弱,具有更高的区域进入与退出率,这凸显了空间选择结果对小微型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小微型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经济与社会功能,促进小微型企业的稳健成长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企业政策之一,其中,小微型企业的初创期是其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阶段,新创小微型企业的空间选择不仅具有初次性特征,还是决定小微型企业生存的重要环节,剖析小微型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因素与空间特征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
本文贡献在于厘定了新创小微型样本企业的主要异质性因素,创新性地融入企业家人力资本异质性条件,检验了新创小微型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因素和新创小微型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填补了国内在“新”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对企业空间选择效应的实证研究空白。后续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新创小微型企业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总体样本和地区样本两个视角分析新创小微型企业的异质性因素与空间特征;第三部分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基础上构建计量回归分析模型,实证检验新创小微型样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样本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空间异质性的区域因素;第四部分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新创小微型样本企业的异质性因素及其空间特征分析
(一)数据说明
本文基于中国《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2011年7月)并放宽企业雇佣规模条件界定小微型企业范畴,数据来源于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公益项目(YBC)网络化管理平台对65个地区1万家新创小微型企业(创建时间为2011年10—12月)的9891份回收问卷,问卷主要记载了企业家年龄、学历层次和企业12个月内的初始物质资本、雇佣人数、工资总额、原材料购买总额、总产值等经营数据。删除填写不完整、数据明显错误、未按照规定格式要求填写的三类数据,剩余1819份有效问卷,排除年产值在300万元以上的企业样本,得到1735户新创小微型企业样本数据,再去掉企业数目过少的金融及社会服务业样本,保留教育培训、居民服务、农林牧渔、批发零售、文化娱乐、信息传输、制造、住宿餐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有效样本1725份,分行业样本企业的数目区间为[53 481],绝大多数行业的企业样本数超过100家。为反映样本企业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并满足计量回归分析的稳健性要求,本文去除企业样本数少于30的40个地区数据,得到涉及北京市、上海市以及辽宁、山东、内蒙、宁夏、四川等省内25个城市地区的1547份企业样本,企业样本各项指标均为创建1年的企业汇总数据,成本与收入均为现价值。
(二)数据处理过程
依据目前“新”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企业空间选择效应研究所涉及的企业异质性因素与空间特征识别方法,本文分企业总体和地区两个范畴计算样本数据的极小值、极大值、均值和标准差(见表1、表2),暂将企业经营者称为企业家,企业家年龄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其工作与社会经验,目前常用教育折算水平来衡量其人力资本水平,考虑企业家学历分布状况及教育折算系数取值的经验方法,本文将企业家学历水平分为初中(8年)、高中(12年)、专科(15年)、本科(16年)、硕士(19年)五个层次,教育折算系数依次为1.2、1.4、1.6、2.0和2.7,各学历水平与其教育折算系数乘积之和为企业家教育折算水平,对应于五个层次的教育折算水平依次是9.6、13.8、18.6、24.6和32.6年。
企业员工数为包含企业家在内的职工总数,工资总额为企业12个月的薪酬支出总额,物质资本为企业注册时按现价计算的实有固定资产总额,原材料投入是企业12个月的原材料购买总额,年产值是企业12个月的总产出值。
本文在计算劳动生产率时采用企业年产值扣除原材料投入后的增加值,其中,劳动力人数为企业员工总数。行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是反映行业内竞争度和行业间生产率差异的重要指标,分行业样本平均劳动生产率为各行业样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算术平均值,9个行业样本平均劳动生产率分别为教育培训(6.0)、居民服务(5.0)、农林牧渔(5.4)、批发零售(7.0)、文化娱乐(6.1)、信息传输(8.4)、制造(4.5)、住宿餐饮(8.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8.1)*括号内数字为各行业样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万元/人。,采用同样方法计算出25个地区样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及其它相关统计指标(见表1)。
表1 新创小微型企业总体样本的异质性因素
为进一步揭示新创小微型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异质性,兼顾地区虚拟变量的赋值便利,本文将25个城市地区划分为核心区与边缘区,划分依据是其人均GDP标准化值,标准化值=(地区人均GDP-全国人均GDP)/各省区人均GDP标准差。
标准化值大于0.5(含0.5)的地区为核心区,包括北京市(2.0),上海市(2.0),辽宁省鞍山市(1.2)、大连市(2.0)、营口市(0.5),山东省东营市(3.7)、青岛市(1.5)、威海市(1.7)、淄博市(1.2),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5),宁夏银川市(0.5),四川省成都市(0.5),共计12个地区;标准化值小于0.5的地区为边缘区,包括辽宁省辽阳市(0.4)、内蒙古巴彦淖尔市(0.3)、呼伦贝尔市(0.3),山东省泰安市(0.3)、枣庄市(0.3)、日照市(0.3)、潍坊市(0.2)、济宁市(0.1)、德州市(0.0)、临沂市(-0.3),四川省绵阳市(-0.4),宁夏固原市(-0.9)等13个地区。*括号内数字为标准化值,本文引用2011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2010年地区人均GDP值,用以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度差异对样本企业区位决策的影响。在以上各项指标计算过程中均保留了小数点后4位数,计算结果(包括表格内数值)中各指标仅保留小数点后1或2位数。
表2 核心区与边缘区新创小微型样本企业异质性因素比较
采用与总体样本相同的数据处理方法,计算出核心区729个样本企业和边缘区818个样本企业的异质性因素,以揭示核心区与边缘区新创小微型样本企业异质性因素的空间特征(见表2)。
(三)样本分析结果
1、总体样本企业的异质性因素及其特征
新创小微型样本企业的异质性因素差异程度较大(见表1)。企业家人力资本水平、雇佣规模和初始物质资本存量的差异程度依次增大。企业家平均年龄为28.11,最小年龄仅为18岁,极差率约为2,折算后的企业家教育折算水平是18.91,极差率大于3,在标准差值上高于年龄;样本企业的雇佣规模差异较大,极少数企业只有创业者本人,有些企业的员工总数最高值却达到80人,均值为4.8人;初始物质资本存量差异最大,样本企业的初始物质资本存量均值为23.55万元,极差率高达近3000倍,标准差值达到了38.66。样本企业在雇佣规模、初始物质资本、产出规模等方面较大程度的异质性必然导致工资与原材料成本投入的较大差异,样本企业年均薪酬水平为7.94万元,极差率却大于200,但薪酬总额的标准差值却仅为14.41,而工资支付水平的统计分布较为集中。原材料投入差异比工资总额的差异程度更大,因为原材料投入差异既与企业的行业技术特征有关,也取决于企业规模等因素。
分总体、行业与地区视角来看,样本企业均表现为明显的劳动生产率异质性。1547个样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均值为11.13万元/人,标准差为20.86,由于存在亏损企业,企业间劳动生产率的极差率值很大。行业间(9个)样本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极差率小于2,均值为6.69万元/人,标准差为1.27,其中,制造业样本企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最低,仅为4.50万元/人,住宿餐饮业样本企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最高,达8.40万元/人,行业间样本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极差率接近2倍。与此相比,分地区(25个)样本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异质性特征更加明显,极小值(3.57万元/人)所属地区是山东省枣庄市,极大值(28.59万元/人)所属地区是上海市,地区间极差率近8倍,地区样本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均值为11.10万元/人,标准差为5.54。
2、核心区与边缘区样本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异质性特征
核心区与边缘区样本企业在企业家年龄、初始物质资本、雇佣人数、工资总额、原材料购买总额和总产值等方面并没有显示出有规律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但是,在“新”新经济地理学目前重点关注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和生产率两个因素上,却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核心区企业家折算后的平均教育年限为19.84,高于边缘区企业家相应指标值1.76年。
更为重要的是,核心区样本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高于边缘区,核心区企业劳动生产率极小值高于边缘区,但是,核心区样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标准差要大于边缘区,这与Okubo和Tomiura(2012)针对日本大、中型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异质性检验结果一致。核心区有18家新创小微型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负值,占比达2.5%,边缘区有11家样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值为负,比重为1.3%,核心区商务成本和市场竞争强度均高于边缘区,这说明核心区低生产率企业退出区域市场的可能性更大。
三、计量回归分析模型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一)计量回归模型构建与分析过程
1、计量回归分析模型
“新”新经济地理学对空间选择机制的研究范式侧重同时考察企业生产率异质性的影响因素与空间布局指向。本文为检验生产率异质的新创小微型企业空间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与空间特征,在借鉴Okubo和Tomiura计量回归分析模型基础上,融入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异质性条件,按截面数据要求建立如下标准的计量回归分析模型:
Lnprod=α0+α1Lnedu+α2Lnpercapit+α3Lnrelwage+α4Lnmat+α5indprod+α6region+μ
根据近似复合利率增长规则,模型中被解释变量(劳动生产率)和部分解释变量(企业家人力资本、人均初始物质资本、工资总额占企业增加值比重和原材料投入)均采用对数形式,这既能够获得符合标准分布的检验数据,也可以反映样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动态。控制变量包括行业样本平均劳动生产率和地区虚拟变量(核心区与边缘区),α0为常数项,μ为随机扰动项。
由于样本企业数据的采集时限仅为12个月,所以,本文相关价格指标均采用现价值。模型中prod表示劳动生产率,edu为企业家人力资本水平,percapit代表企业人均初始物质资本,relwage反映工资总额占企业增加值的比重,mat表示企业创建12个月的原材料购买额,indprod为行业样本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共9个行业数据),是截面数据中各企业所属行业的实际赋值(万元/人),可以控制行业技术差异特征,地区虚拟变量(region)可以控制核心区与边缘区不可观测的地区生产率特征,是揭示企业平均生产率空间异质性特征的区域因素或关键变量,本文对核心区样本企业赋值为1,边缘区样本企业赋值为0。
2、计量回归分析过程
在对被解释变量取对数时需删除325份劳动生产率值小于或等于零的样本,剩余回归分析样本数为1222个。为避免出现截面数据计量分析伪回归问题,本文首先进行VIF数值(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检验,VIF估计值为1.14,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VIF值区间为[1.05 1.35],即样本数据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因为样本企业的异质性特征明显,这需采用White Test方法进一步检验样本数据是否存在异方差,设定原假设(H0)为样本存在异方差,备择假设(H1)为不存在异方差,检验结果显示:Prob>chi2=0.0431,在1%置信水平内不存在异方差,但是,将置信水平放松到5%及其以上置信水平时却存在一定程度的异方差,为排除异方差干扰,应采用稳健的OLS估计方法,估计结果显示标准差改进效果明显(见表3第3行数字),即本文计量回归分析结果可靠。
(二)计量回归分析结果及其成因
计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均具有显著的可信度,除工资占企业增加值比重外,其它因素对新创小微型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都是正向的,地区虚拟变量(核心区与外围区)对小微型企业劳动生产率空间异质性的形成有着重要贡献(详见表3)。
表3 计量回归分析结果
注:R-squared:0.3888;F(6,1215)=98.02。***表示在1%置信水平显著,**表示在5%置信水平显著,*表示在10%置信水平显著。
成本投入水平影响新创小微型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动态,工资占企业增加值比重和原材料投入水平对样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方向截然不同。本文结合对新创小微型样本企业经营情况的实地调查发现:与大、中型企业相比,薪酬是新创小微型企业极为重要的日常支出项目,面临新创期较低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水平,工资性支出必然会挤压企业对物质资本和高技能劳动力的投入性购买,这是影响新创小微型样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工资支出额占企业增加值比重增加1%,样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0.2115%;原材料投入与企业技术模式和产品特征有关,原材料投入水平高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竞争力更强,价格加成水平也更高,增加值也越大(对样本企业实地调研结果支持此观点);工资支出总额占企业增加值比重和原材料投入水平对新创小微型企业生产率的弹性系数均小于Okubo和Tomiura针对日本大、中型企业的验证结果,因为新创小微型企业在管理与技术水平等方面要弱于发展相对成熟的大、中型企业,而且,企业员工的平均人力资本水平低于后者。
样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因素依次是人均物质资本存量和企业家人力资本水平。前者提高1%,样本企业劳动生产率能增长0.582%,重视并扶持新创小微型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值得政府和银行予以关注。企业家人力资本水平提高1%,新创小微型企业劳动生产率能提高0.1903%,企业家能力相比一般员工对促进新创小微型企业的成长更为重要,甚至是必要条件。不同产业间存在经济技术差异,样本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提升1%,样本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0.0525%,行业技术特征和产业内竞争是新创小微型企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动力。
核心区与边缘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导致新创小微型企业空间生产率异质性的区域因素。地区虚拟变量对样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弹性为0.0612,佐证了新创小微型样本企业呈现出“核心—边缘”式的生产率空间异质性特征,因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既对新创小微型企业劳动生产率存在正向的外部影响,也会影响企业空间自选择行为的动机与结果,即具有一定的分类(Sorting)效应,这与本文重点关注的样本企业描述性统计结果中核心区样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都大于边缘区(见表2最后一行数据)的统计特征相对应,同时,也表明核心区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甚至亏损的新创小微型企业将因竞争激烈而可能退出核心区市场,当然,也不排除部分低生产率企业被迫迁至边缘区的可能性。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理论框架渐进形成、实证支持严重不足的“新”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中,新创小微型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及其初次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与空间分布特征是一个被忽略的领域。本文研究发现:(1)新创小微型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很明显,异质性因素主要包括初始物质资本、企业家人力资本、雇佣规模、工资总额、原材料投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2)核心区相对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资水平,既是吸引人力资本迁入的基本因素,也是推高核心区样本企业工资成本的重要原因,核心区样本企业的工资支出规模要高于边缘区,工资支付水平相比原材料投入对新创小微型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程度更大,这也是边缘区样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水平较低的原因之一;(3)人均物质资本水平要比企业家人力资本水平对新创小微型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大;(4)核心区新创小微型企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要高于边缘区。新创小微型企业也呈现出“核心区—平均劳动生产率高、边缘区—平均劳动生产率低”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但是,核心区样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标准差大于边缘区,核心区样本企业因市场竞争激烈而退出区域市场的可能性更大。
结合上述研究,本文认为:(1)在对小微型企业继续实施减半征收所得税基础上,应对新创小微型企业实施固定资产投资补贴政策,建立区域小微型企业公共服务与支持平台;(2)在我国目前的产业转移进程中,政策目标应当在刺激落后地区经济增长与避免区域生产率差距进一步扩大两方面做出折中选择,以避免出现低生产率企业率先迁入落后地区进而扩大区域生产率差异的现象,要重点建设落后地区小微型企业扶持体系,依靠市场机制推动小微型企业通过公平竞争来提高其生产率,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小微型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目标。
[1] Melitz, M.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 2003, 71(6):1695-1725.
[2] Baldwin, R.and Okubo, T.Heterogeneous firms,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y:spatial selection and sorting[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6,6(2):323-346.
[3] 李福柱.“新”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1,(6):98-102.
[4] Bernard, A., Redding, S., Schott, P.Firms in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2007a, 21:105-130.
[5] Venables, A.Productivity in cities:self-selection and sorting[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11(2):241-251.
[6] Ottaviano, G..‘New’ new economic geography:firm heterogeneity and agglomeration economies[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1,11(1):231-240.
[7] 刘海洋,孔祥贞,汤二子.基于微观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研究[J].财经科学,2012,(4):62-71.
[8] Okubo, T.and Tomiura, E.Industrial relocation policy, productivity and heterogeneous plants:Evidence from Japan[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12,42(1):230-239.
[9]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杭州:浙江大学,2011.
TheGrowthFactorandSpatialCharacteristicsofLaborProductivityofNewly-EstablishedSmallandMicro-SizedEnterprises:AStudyBasedon"New"NewEconomicGeography
Li Fuzhu, Li Yif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The spatial selection effect of enterprises is one of the basic theories to explain the micro-mechanism of regional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in "New" New Economic Geography.This article finds out that the initial physical capital per capita and high-level of entrepreneur's human capital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labor productivity of newly-established small and micro-sized enterprises.The newly established small and micro-sized enterprises also follow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which present "core region with high average labor productivity, and peripheral region with low average labor productivity".Regional support policy for small and micro-sized enterprises should consider both its economic growth and efficiency.Furtherm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carry out subsidy policy for fixed capital investments and erect public service system for regional small and micro-sized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small and micro-sized enterprise; labor productivity; location selection; "new" new economic geography
F061.5
A
1672-335X(2013)05-0051-06
责任编辑:王明舜
2013-04-30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蓝色经济区海洋食品加工业集群演化机理与发展战略研究”阶段成果(12CJJJ06)
李福柱(1968- ),男,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区域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