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击中国城镇化的软肋

2013-10-29周瑞金

浙江人大 2013年9期
关键词:异化困境儿童

/周瑞金

该书是一群长期关注留守群体命运的年轻新闻人写就的纪实作品,讲述中国城市化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的真实故事。

作为《流动中国》的姊妹篇,《留守中国》一书直击的是中国城镇化的软肋——遍布中国乡村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乡村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作者以新闻人的敏感与敏锐,从宏观到微观梳理了“留守中国”诸多线索,让我们对农村“留守”现象有了更直观、更具体、更生动的认识。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故园之思。故乡在哪里?中国人的故乡大多在乡村,那里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温存旖旎,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壮阔清奇,更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安逸踏实……“君言不得意,退守南山陲”、“礼失求诸野”——国人的安全感往往来自故乡的可靠后盾,那里曾经是我们天堂般的精神家园。

如今,“天堂”正失去往昔的宁静和踏实——这是时代的变迁。城市化、城镇化不管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但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限制,使这个世界性难题在中国呈现得更为突出和棘手。曾经,我们常常关注的是它带来的经济困境,比如农村土地抛荒、农民高龄化、农业孱弱化倾向……《留守中国》一书则用有温度的文字告诉我们,“留守现象”所带来的深层人文困境、伦理困境与社会管理困境更加令人忧心。

2010年,美国《时代》杂志把“年度人物”的殊荣授予“中国工人”这个庞大的默默奉献的群体,因为他们,中国甚至成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的一根“救命稻草”。流布全球的“中国制造”,是中国的骄傲,更是来自乡野的中国工人胼手胝足尽其所能作出的惊人奉献。他们“候鸟”般穿梭于中国的城乡,让一座座城市日长夜大,让一条条新路伸向远方;他们让中国的G D P一年又一年地不断跃升;他们只手擎天,顽强地抗击施虐的全球金融危机,让中国屹立不倒,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希望……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党旗上的“镰刀铁锤”,是一直默默俯身成为共和国执政基础的工人、农民合二为一的“农民工”。

如果不是类似“流浪儿垃圾箱死亡”、“乡村留守儿童集体自杀”、“校车事故惨重伤亡”等极端事件,生活在安宁中的人们对农民工群体背后的“留守现象”鲜有关注。感谢作者细致地描摹了他们的困境:远离家人,拿着微薄的工资,做最苦最累的活儿;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体育娱乐、没有继续教育;他们心事重重地惦记家中孩子的教育、妻子的安宁、老人的健康,在他们的背后,是更荒凉的乡村和更孤独的孩子、妻子以及日益步履蹒跚的父母……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让我们在笑声中认识了工业时代流水线对人的异化。那时,我们以为这种可怕的异化是彼岸的旧创,现在,乡村空心化带来了另一种异化,它可能彻底颠覆中国人的道德伦理观。乡约民俗,更带来中国经济地理、政治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重塑。无数留守儿童与城里打工的父母两地悬望,意味着亲情流失与堪忧的农村未来;青壮年的离土离乡意味着土地抛荒;乡村学校大量撤并,意味着人文教化飘零乡村;乡村安全感的消解,让人担心农村基本安全保障的防线面临失守……

唤醒我们对“留守中国”的责任意识,这是《留守中国》这本新书的最大意义。如果作者继续将这份有意义的写作做下去,或者我们还将从他们的笔下,看到各地在解决留守问题上有价值的努力,看到除了感性梳理以外,更理性的体制性分析。当然,仅作者几个重视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对“留守中国”现象给予关注和悲悯。

猜你喜欢

异化困境儿童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