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老龄化与居民储蓄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2013-10-28吴姝嫔

天府新论 2013年5期
关键词:储蓄率储蓄人口老龄化

孙 蕾 吴姝嫔

一、引 言

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数据显示,中国90年代初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国储蓄率更是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2009年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18万亿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高储蓄率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导致国内消费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上海65岁以上老年人占上海总人口比例达到16%以上,已经进入严重的老龄化社会。同时,储蓄率也很高。

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储蓄和消费倾向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储蓄和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人口老龄化会使老年人口成为单纯消费人口,从而导致居民储蓄率下降。但上海的高储蓄率情况却与之相反。〔1〕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和储蓄的关系。王刚以北京市为例,以某国有商业银行2004年对北京市居民收入、消费、储蓄所进行的抽样调查为依据,通过对未来北京市居民年龄结构的演进分析及相关年龄组人群的消费结构分析等,推导出了居民储蓄率相对于年龄结构的M型变化图,并推论出北京市居民在2020年以前,储蓄率仍将保持增长态势,2020年以后,人口老龄化对北京市居民储蓄率的负面影响将会显现。〔2〕常馨和梅秀花使用我国各地区储蓄率、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增长率、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年份虚拟变量、地区虚拟变量,利用多元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得出结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及其增长速度是决定储蓄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储蓄率有显著性影响。〔3〕王森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影响的定量分析中,使用1979-2009年中国居民储蓄率、人均收入增长率、老年人口占比、通货膨胀率及名义利率等数据,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和协整分析方法,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只占1%左右,而居民收入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分别约占25%和10%。〔4〕袁志刚和宋铮发现,中国的高储蓄是人口老龄化加剧过程中个体的理性选择。〔5〕Horioka,Charles Yuji&Wan Junmin使用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储蓄率、人均收入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及实际利率等数据,分析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有很大影响,预测未来储蓄率将继续升高。〔6〕Masayo Wakabayashi&Landis MacKellar利用中国1995-1997年的城乡数据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的影响,发现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对储蓄都有负影响,其中老年抚养比对储蓄的影响更强更显著。〔7〕

既有的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的相关文献,主要是研究全国总体情况或各个地区的横截面数据。但我国各地区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时间不同,老龄化的程度也不相同,〔8〕因此,本文选择老龄化比较严重的上海地区作为研究对象,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三、变量和数据

(一)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上海市的居民人均储蓄余额作为因变量,老年人口抚养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一年期存款名义年利率作为自变量。为了剔除价格因素变动的影响,人均储蓄余额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用2011年为基期的上海市GDP平减指数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称为实际人均储蓄余额和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上海实际居民人均储蓄余额 (savings)。在既有的相关研究中,因变量往往选择的是储蓄率,而本文认为,以居民人均储蓄余额作为因变量进行研究更加合适。我们将居民人均储蓄余额定义为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居民消费的差额,即年末居民人均在银行的储蓄余额。

2、上海老年人口抚养比 (ratio)。老年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中老年部分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老年人口抚养比是判断老年人口对社会的经济负担的重要指标,也反映了老年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老年人口抚养比=(65岁以上人口数 ÷15至64岁人口数)×100%。

3、上海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在既有的相关研究中选择人均收入增长率作为指标,本文认为选用上海人均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更为恰当。

4、一年期存款名义年利率 (r)。本文采用的一年期存款名义年利率是一年内各阶段一年期存款名义年利率的加权平均值。

(二)数据来源

本文的实证分析使用时间序列数据,样本期间为1990-2011年,共计22年。数据来自《上海统计年鉴》(1990-2011)、《中国统计年鉴》(1990-2011)、《中国统计摘要》(1990-2011)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0-2011)。

四、模型和实证分析

老年人口抚养比和实际人均GDP都与实际居民人均储蓄余额同方向变化,篇幅所限,本文仅以实际人均GDP为例来说明。由图1可见,随着实际人均GDP升高,实际居民人均储蓄余额呈增加态势,两组数据同方向变化,这说明人均GDP确实是影响人均储蓄余额的一个重要因素。

图1 上海实际居民人均储蓄余额与实际人均GDP随时间变化

由图2可知,一年期存款名义年利率与实际居民人居储蓄余额随时间反方向变化。随着一年期存款名义年利率降低,居民人均储蓄余额反而增加。

图2 上海实际居民人均储蓄余额与一年期存款名义年利率随时间变化

(一)建立模型

多元对数模型的一个特性是:斜率Bn度量了Y对X的弹性,即X的一个微小变动引起Y变动的百分比。本文是研究上海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程度,所以选择多元对数模型。

多元对数模型的一般表达式是:

其中,Yi是因变量,Xni是自变量,B0,…,Bn是待估计的系数,μi是随机误差项。故本文计量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savings为上海实际居民人均储蓄余额,ratio为上海老年人口抚养比,GDP为上海实际人均GDP,r为一年期存款名义年利率,μi是随机误差项,下标i为年份。

表1 OLS估计结果

由表1,利率和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估计结果在统计上不显著,推测可能是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原因所致。接下来采用辅助回归方法检验多重共线性,用每个变量对其他变量做回归。

表2 辅助回归R2的显著性

从表2可以看出,每个变量都与其它变量存在共线性,其中,利率与其他变量的共线性最显著。

利率自变量不显著的原因有可能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

首先,现代利率是否影响储蓄,关键看利率的变化是否影响了决定个人消费及储蓄行为的永久收入或生命期内的收入。当利率变化以后,财富价值与财富收益因之发生的变化是相反的。利率的上升有财富价值下降和财富收益增加两个结果。在某个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利率上升会使财富价值下降幅度大于财富收益上升幅度,于是有储蓄的增加;在另外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利率上升可能会有财富价值下降幅度小于财富收益上升幅度,于是有储蓄的下降。但若二者变化的幅度相当,储蓄会不升也不降。

其次,对居民储蓄影响大的是实际利率,而本模型使用的是名义利率,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居民储蓄的实际收益率。

再次,中国的利率不是完全市场化的,为了有利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政府对利率水平有较强的控制和干预。并且,中国消费者都是极度风险厌恶者,人们的储蓄行为并不随利率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我们将利率这一变量删除,利用其余变量重新进行回归分析。

(二)删除利率变量后的参数估计结果

表3 删除利率变量后的估计结果

从回归的结果来看,R2值为0.978,修正R2值为0.973,F检验统计量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模型的设定是合理的。

Durbin-Watson检验统计量的值为1.757。根据D-W表,对于n=22,k=2,在5%的显著水平下,dL=1.147,dU=1.541。由于dU 〈d〈4-dU,不存在正自相关或者负自相关。

对于异方差问题,我们采用Newey-West(1987)的方法〔9〕,在表 3中给出 Newey-West Heteroskedasticity and Autocorrelation Consistent(Newey-West HAC)方法的估计标准误。

由表3,上海老年人口抚养比的回归系数为0.431,并且在10%的水平下显著,说明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实际居民人均储蓄余额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在实际人均GDP不变的情况下,老年人口抚养比增加或减少,人均储蓄余额也随之增加或减少。上海老年人口抚养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上海居民人均储蓄余额增加0.431个百分点。这与上海现阶段居民高储蓄的事实是相符的,也证实了中国的高储蓄是人口老龄化条件下个体的理性选择。人们基于退休后能维持正常消费水平的需要,会在劳动年龄阶段增加储蓄减少消费,进而提高居民储蓄率水平。

上海实际人均GDP的回归系数为1.510,并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实际人均GDP与实际居民人均储蓄余额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在上海老年人口抚养比不变的情况下,实际人均GDP增加,储蓄额也将增加;实际人均GDP减少,储蓄额将降低。实际人均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上海居民人均储蓄余额增加1.51个百分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实际人均GDP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储蓄额必然也会随之增加。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老年人口抚养比和实际人均GDP都对上海的居民储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利率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不大。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必然面临养老体系的财务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而对人们的养老观念和养老方式产生较大的影响。人们采取为养老而储蓄的行为,使上海的居民储蓄额不断提高。

本文的政策建议如下:

1.运用非利率调节手段刺激消费。根据上述分析,我国尚不存在利率对储蓄的显著正效应,用利率变动调节居民储蓄和消费的做法缺乏实证检验的依据。因此,应考虑运用其它手段刺激消费。例如,增加消费信贷,有助于降低储蓄刚性并提高储蓄中投资的成分;又或者提高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因为GDP增长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及储蓄的主要因素。

2.政府应加强消费引导。随着少年人口的下降和老年人口的增加,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用于消费生产性的消费将下降,而用非生产性的消费会上升,从宏观政策的制定上看,要对居民消费给予引导。

3.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些银色产业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4.加强养老金制度建设。通过吸收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障模式,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使养老保障制度由现收现付制向完全个人积累制方向过渡。

〔1〕董丽霞,赵文哲.人口结构与储蓄率:基于内生人口结构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1,(3).

〔2〕王刚.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6,(9).

〔3〕常馨,梅秀花.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J〕.辽宁经济,2011,(1).

〔4〕王森.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影响的定量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0,(1).

〔5〕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0,(11).

〔6〕Horioka,C.Y.,Wan J.,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A Dynamic Panel Analysis of Provincial Data〔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2007,39(8):2077-2096.

〔7〕Wakabayashi,M.,MacKellar,L.,Demographic Trends and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R〕.Schlossplatz:Interim Reports on work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1999:1-16.

〔8〕孙蕾.台湾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各县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台湾研究集刊,2012,(4).

〔9〕Newey,W.K.,West,K.D.,A Simple,Positive Semi-Definite,Heteroskedasticity and Autocorrelation Consistent Covariance Matrix〔J〕.Econometrica,1987,55(3):703-708.

猜你喜欢

储蓄率储蓄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爱心储蓄
储蓄方法面面观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试论民国时期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
居民持久收入水平对储蓄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隶属函数模型分民族人口老龄化的综合判别
不能“妖魔化”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