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应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2013-10-26陈志刚
黄 璐,陈志刚
(东华大学 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上海 201620)
目前,大学生中持有可以装载手机应用的智能手机终端数量和比例逐年大幅度提高,这就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1]。大学生中手机应用的使用情况怎么样,如何利用手机应用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革新,成为高校学生工作及其管理者需要面对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 手机应用及其主要特点
手机应用简称手机App,是指基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它可由智能手机使用者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习惯通过应用商店选择应用程序,并进行方便的安装和卸载。有研究显示,目前84%的智能手机用户的年龄段集中在20~40岁之间,学历在大专以上。这一年龄段和学历结构完全覆盖大学生群体。
目前世界上主流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主要有三类:一是以苹果操作系统为代表,其应用商店中的程序内容丰富,数量多,部分需要付费;二是以谷歌安卓操作系统为代表,其应用商店中的程序也内容丰富,数量也多,绝大多数为免费;三是以微软研发的视窗8操作系统为代表,其应用商店的程序数量少,目前较为小众[2]。本文所述的手机应用以前两类为主。
有研究显示,截至2012年10月30日,苹果手机应用和安卓手机应用的数量均已超过70万个。尼尔森市场调研公司最新的报告显示,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使用率在快速增加。手机应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涵盖游戏、社交、购物、阅读、地图服务、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而这恰恰是大学生这一最为活跃的群体关注和使用的主要领域。手机应用的主要特点包括操作便捷性、内容丰富性和可定制性[3]。正是由于手机应用具备如上特点,再加上近年来智能手机终端的价格不断降低,才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使用智能手机及其应用。
二、 大学生使用手机应用的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群体中使用手机应用的情况,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上海松江大学城6所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问卷设计考虑了文科和理工科学生的行为习惯及思维方式的差别。本次调研随机抽样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3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6.6%。其中,男生255人,占52.8%,女生228人,占47.2%;文科学生208人,占43.1%,理工科学生275人,占56.9%。
1. 大学生对手机应用的使用率
调查发现,大学生每天花在使用各类手机应用上的时间达到3~5小时,这样的高使用率真实地反映了现在校园内,不论是上课还是就餐或是参加各类活动,都出现低头紧盯手机屏幕同时手指快速按动的“低头拇指族”。调查所得的大学生使用各类别手机应用软件的频率和持续时长状况如表1与表2所示。
表1 各类别手机应用软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频率
表2 各类别手机应用软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时长
由表1可知,大学生使用各类手机应用以浏览器类、社交聊天类软件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这些手机应用增加了大学生了解社会的及时性和便捷性,丰富了社交沟通平台和交往模式。由表2可知,各类别手机应用软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时长因各自属性不同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别,但是大学生在手机应用上化费的时间总量每天达到3~5小时,这势必会影响到现实生活的其他方面,如课余学习、社团活动、社会工作、亲友现实中的交流等。
2. 大学生安装手机应用的种类分析
调查发现:71.6%的在校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并安装有手机应用软件,其中,手机中现有的应用程序(系统自带的不计入内)数量在1~4个的占28.8%,5~12个的占41.7%,12个以上的占29.5%。可见,在3G网络背景下,智能手机作为继电视、电脑之后的“第三屏”,将三者功能合一,用户可通过手机打游戏、社交、阅读新闻等满足不同需求,这些功能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并成为大学生生活、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问卷将手机应用分为手机游戏、阅读器类、音视频播放器、社交聊天软件、工具软件、浏览器这6大类别,调查发现,社交聊天软件、音视频播放器这两类手机应用软件在大学生中的安装比例较大,如图1所示。
图1 各类别手机应用软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安装比例
大学生本身就是一个社交需求旺盛并且极具个性化的群体。从图1可以看出,社交聊天工具以其沟通的便捷、及时、较少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等特性,受到大学生用户的大力追捧,96%的大学生安装使用这类手机应用软件。这类手机应用主要是“QQ”“人人网”“新浪微博”和“微信”等几种。音视频播放器、手机游戏以其高度的娱乐性也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而阅读器、浏览器、部分工具软件如360、搜狗输入法和谷歌地图等,则满足了对位置资讯和安全有需求的大学生用户。
3. 大学生期望拥有的手机应用
如果在具备相关技术知识的前提下,大学生期望拥有哪些手机应用?调查发现,“订外卖”“有关课程计划安排”两个应用种类排名居前。这也反映了饮食和学习这两个大学生的基本需求目前还没有手机应用得以满足。目前学校的课程和教学安排基本都要求学生主动登陆或关注相关网站,以取得相关信息。
三、 手机应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和对策
随着世界智能手机的发展,更高的运行速度、更大的触摸屏幕、多种类操作系统和丰富的手机应用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是可预见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随着手机终端的多样化、低廉化选择而使用手机应用。因此,这样的趋势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说服式和教条式的教育效果甚微;手机和网络媒介中寻找和被推送的信息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日趋处于学生时间边缘化区域的危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密切关注这一趋势,紧抓思想政治教育主线,通过多种媒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加强对大学生的移动教育管理。在应对如上挑战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利用现有手机应用植入内容的方式和研发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并推送信息两个方面来应对。当然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本身就是个挑战。
1. 重在引导,利用现有手机应用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花费大量时间使用手机应用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抓主旋律,重在引导。要根据大学生使用手机应用较多的社交类应用,如“人人网”和“新浪微博”等,注重筛选和分享具有正面教育意义的内容,如2012年出现的“清华大学学霸”内容等。此外,根据大学生音视频播放器手机应用安装较多的现象,可有针对性地拍摄和开发相应视频内容进行植入,以取得良好效果,如2012年东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系列视频等内容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制作应着重关注其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功能。这类内容植入大学生手机应用以后,可以实现跨专业,甚至跨学校、跨地区等更大范围内的传播,能够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2. 紧抓需求,主动研发更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具备信息推送功能的手机应用
高校具有天然的技术和知识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设计开发具有相当可读性、必读性、互动性、新奇性,且分类详细、内容丰富,能以不同形式满足大学生学习、生活需求的手机应用软件[4]。特别要紧抓学生需求,研发那些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关乎大学生切身利益,如课程安排、奖助学金、学习计划等类型的手机应用,同时应使这些手机应用具备信息推送功能,使学生能够及时、准确地得到官方的权威信息。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那么这款手机应用就很有可能成为大学生随时随地获取校园信息与资讯的新习惯媒体,既突破了传统教育管理的时空限制,提高了手机应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信息传递效率,又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既便于教育主体掌控,又易于教育客体接受,因而具有其他载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四、 结语
当前,手机应用开发工具日趋“傻瓜化”,“追信魔盒”等一大批可视化手机应用工具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手机应用的门槛,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发更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机应用成为可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加强学习,熟悉和利用手机应用开发工具,在满足个性化或者小群体化需求的前提下,自主设计开发实用的手机应用,抢占这一热门的媒体领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出现率和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应对新趋势的能力,向学生推送“正能量”。只有这样,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与时代联系得更紧密,才能牢牢抢占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参考文献:
[1] 张迪良,汪韬阳.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由手机文化引起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5):66-68.
[2] 秦银.大学生智能手机应用软件设计的用户期望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1.
[3] 杜亮.3G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4] 王阳.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资源开发初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23):16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