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志因素与脾胃病关系探析

2013-10-26巩艳春

吉林中医药 2013年6期
关键词:素问情志中医药大学

巩艳春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消化科,辽宁 沈阳 110032)

情志因素与脾胃病关系探析

巩艳春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消化科,辽宁 沈阳 110032)

情志变化对脏腑有着不同的影响,“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情志因素可直接或间接引起脾胃的损害,导致脾胃病的发生。临床时可以将调摄情志作为脾胃病的治疗方法之一,告其败,语其善,导其便,开其苦,通过医患之间的交流,使患者气血流畅,神志调和,滋养神气,舒畅胸怀,同时可增强药物的疗效,促进疾病的康复。

脾胃病;情志因素;调摄情志

《景岳全书》云:“脾胃之伤于情志者,较之欲食寒暑为更多也”。可见,脾胃病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其中以情志因素在脾胃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消化系统易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及情绪的影响,是心身相关最敏感的器官[1]。巴甫洛夫的皮层-内脏相关学说,坎农(Cannon)的心理生理学说都证实: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抑制消化功能,影响食欲,而快乐、欢喜、高兴时则促进胃蠕动,增进食欲。

1 情志因素与脾胃病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素问·气交变大论》云:“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必谨察之”。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强烈的情志变化可使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和,经络阻滞,脏腑功能紊乱而引发疾病,所谓“忧恐悲喜怒,今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有着不同的影响,“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情志所伤虽先伤所藏之脏,但终必及于脾胃,影响脾之运化、胃之受纳,最终导致气血化生障碍,运行输布失常,精血耗伤,诸病由生[2]。

1.2 怒伤肝 肝为将军之官,性喜条达舒畅而恶抑郁,主疏泄,具有调畅气机及调畅情志的功能。清·魏之绣《柳州医话》曰“七情之病,必由肝起”,郁怒,忧思会致肝气郁滞,木不疏土,脾失健运可出现纳呆食少、腹胀、便溏等。肝气乘脾,可见腹痛腹泻等。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多表现为嗳气、呃逆、呕吐、嘈杂、吞酸、厌食等。《素问·举痛论》言“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1.3 悲伤肺 肺位至高,通过宣发肃降功能调节全身气机。肺气的宣发有助于脾气之升清,肺气的肃降有助于胃气的下降,通调腑气。“悲则气消”,肺气耗伤,失司其职。肺失宣发,肺不布津则脾运不行,以致痰湿困阻脾胃,为痞为泄。肺失肃降,则胃气上逆,为呕为呃。

1.4 恐伤肾 肾藏精,为脏腑阴阳之根,生命之源。肾为先天之本,温脏腑,需靠脾精的供养。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布精微,化水湿,有赖命火之温煦。《素问·举痛论》中言“恐则气下,惊则气乱”。肾气不固,气泄于下,肾虚失充,火不生土,不能温脾阳,可致久泻久痢、五更泄泻等。

1.5 喜伤心 心为君主之官,藏神,《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能主宰和调节人体各种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心主血,血足则气足,血虚则气虚,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有统血功能,《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心血不足,无以化气,脾气亦虚,可见心悸失眠、面色萎黄、神疲食少、腹胀便溏等症状。

2 调摄情志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

脾胃是人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等情志内伤的病史。研究表明,来胃肠专科的功能性胃肠障碍患者40%~60%伴焦虑、抑郁障碍,焦虑或抑郁可降低生活质量,并加重胃肠道症状[3]。《灵枢·师传》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足见情志调摄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4]。

2.1 医生角度 脾胃病患者常常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因长期忍受病痛,有部分患者具有较重的焦虑心理,焦躁不安、猜疑心重、易激惹[5]。胃肠道检查如胃镜、结肠镜等又会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精神紧张,加重病情,所以医生要及时对患者进行言语开导。“因七情而起之病,宜以人事制之”(朱丹溪)。医者对患者要深入了解,详细检查,用诚恳、关怀、同情、耐心的态度对待患者,动之以情,喻之以例,明之以法,让病人对其相关疾病的发生,治疗及预后有正确认识,能主动克服焦虑、紧张、恐惧、悲观抑郁的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患者角度 首先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乐观的情绪可使气血流畅,神志调和,滋养神气,舒畅胸怀,增强药物的疗效,促进疾病的康复。“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素问·举痛论》)“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理瀹骈文》)“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虑投其所好以移之,则病自愈”(《续名医方案》),患者本身应豁达、乐观,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勿讳疾忌医[6]。其次要学会倾诉,在感到不安和焦虑时,找亲朋挚友倾诉心中郁闷,及时宣泄不良情绪,使身心得以安宁。最后要积极采用以情胜情的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悲胜怒”。金元四大家张子和亦指出“悲可以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制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

3 小结

中医学对脾胃病的研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建立了完备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阶段,随着现代科技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情志致病的机理及对脾胃病的形成作用等已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所以临床在治疗脾胃病时一定要重视情志因素,除了常规药物外,辅以不同的心理调治,对疾病的早日康复及防止复发起到关键作用。

[1]吕锐.功能性胃肠病临床及心理因素分析[J].西南军医,2011,13(6):1026-1027.

[2]苏凤哲,冯玲,路洁.路志正教授从脾胃论治情志疾病临床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5):382-385.

[3]李金斗,孙志广.肠易激综合征与情志因素关系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7,15(6):417-419.

[4]韩海燕,韩桃,陈华.情志变化与儿童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关系[J].吉林中医药,2008,28(3):160-161.

[5]胡兰兰,曾小平,汪京华.中医院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3):430-431.

[6]杜丽萍,刘红.中医之养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2):268-269.

R256.3

A

1003-5699(2013)06-0544-02

巩艳春(1973-),女,硕士,副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医消化内科临床工作。

2013-01-17)

猜你喜欢

素问情志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