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仲景“存津液”思想
2013-10-26李维林
李维林,刘 维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风湿免疫科,天津 300193)
·学术探讨·
再论仲景“存津液”思想
李维林1,刘 维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风湿免疫科,天津 300193)
最先提出仲景“存津液”思想的是清代伤寒大家陈修园。胡希恕老先生认为经方中“阳”指的就是津液,条文中提到的无阳不可发汗,都是仲景“存津液”思想的体现。甘草、大枣、人参等药物在《伤寒论》处方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充分说明仲景十分重视对津液的顾护,且将“存津液”的思想贯穿于《伤寒论》全书。
《伤寒论》;津液;阳;甘草;大枣;人参
仲景“存津液”的思想是由清代伤寒大家陈修园整理并提出的,其在《长沙方歌括》卷首“劝读十则”中强调《伤寒论》治疗原则是“存津液”,劝告后世医家治疗伤寒,不要耗竭津液。如说:“《伤寒论》113方,是以存津液三字为主”“试看桂枝汤和平解肌,无一非养液之品。即麻黄汤轻清走表,不加姜之辛热,枣之甘壅,从外治外,不伤营气,亦是养液之意”。至于《金匮》之方剂,其主要的宗旨是“调以甘药”,劝导后世医家治病以扶正气、存津液为主,明经方之有利无害。[1]
1 《伤寒论》中的“阳”与津液
经方大家胡希恕老先生认为,《伤寒论》中“阳”就是津液。如 “‘此无阳也’,不(是)指这热说的,上面明明说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还此无阳也,还没有热,……,这个‘此无阳也’,没有津液,就是亡失津液。‘不可发汗’,这个发汗啊,最耗伤津液了”“太过者,阳竭于里,阳也指津液”,由此看来,《伤寒论》中“阳”应该按照津液来理解更为准确一点[2]。《伤寒论》条文中提到的无阳不可发汗,都是“存津液”思想的体现。
《伤寒论》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此处“无阳”指的是津液,由“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可见,不是阳气虚,结合“脉微弱者,此无阳也”,可以看出,此无阳,并不是阳气虚,而是伤津液导致的,因为发汗会伤津液。另外从组方上看,方中石膏是寒性的,其作用为清热,此药与阳气虚相矛盾。
《伤寒论》第245条:“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条文中“汗出多者,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汗出多而亡津液,仲景指出此为“阳绝于里,亡津液”,此条直接说明伤寒中的亡阳就是亡津液,体内亡津液导致的大便硬。
《伤寒论》第286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本条论及少阴病,本就是真阳虚衰,而条文中出现“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说明阳已虚是因为发汗亡阳,如果此处阳指的是“真阳”“阳气”,与前文矛盾,所以此阳并不是指“阳气”“真阳”,而是指津液。
2 用药与“存津液”
六经病的主方更是体现了“存津液”的思想,如太阳病的麻黄汤、桂枝汤中的甘草、大枣,少阳病小柴胡汤中的人参、甘草、大枣;阳明病的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中的甘草、人参、大枣;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当归四逆汤中的甘草、大枣;太阴病理中汤中的甘草、人参;厥阴病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的人参、甘草等。
3 结语
《伤寒论》中强调发汗伤津液,但是过汗就会伤人体“真阳”,陷入阴证(如桂枝加附子汤),因为“真阳”是津液的生化之源,“真阳”伤则“恶寒”,而不是“无阳”“阳虚”“绝阳”,同时会加附子对治,如《伤寒论》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治”;第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等。仲景“存津液”思想在《伤寒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条文还是用药,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正如陈修园所说“《伤寒论》113方,是以存津液三字为主”。
[1]聂惠民.长沙方歌括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
[2]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53.
R222
A
1003-5699(2013)06-0541-02
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2003011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拓新工程”基金(院0825)。
李维林(1986-),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
*[通信作者] 刘 维,E-mail:fengshiliuwei@163.com。
20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