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运动安全事故防控对策研究
2013-10-26王建宇
王建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水平的普遍提高,一些集户外探险、运动、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运动开始成为社会时尚人士的一种生活理念和追求。在一些大中城市,人们在工作之余,喜欢去户外大自然中体验一些新鲜、刺激、冒险的运动,这也催生了我国户外运动的快速发展。户外运动主要有自发组织的,网络自助的,还有会员制俱乐部等等,主要运动项目以登山、攀岩、野营、远足等为主。据有关资料显示,至2011年底,我国大众户外运动俱乐部已经发展到200多家。这些俱乐部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经济发达地区或一些大中城市,俱乐部拥有会员近万人,每年组织各种形式的户外运动[1]。
自然环境危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正是这种因素既刺激人们接受挑战,又随时可能引发对参与者的人身伤害。目前我国户外运动还处于发展阶段,人们还在了解和初步体验这一运动项目,但人身安全事故发生次数和频率均呈现出增长趋势。如何能使户外运动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实现良性健康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1 我国户外运动发生风险事故调查
1.1 我国户外运动遇难人数情况
户外运动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复杂和潜在的危险因素。人们由于对户外运动安全知识缺乏了解,因此随时都可能发生人身安全的事故,甚至是伤亡事故。对2000—2011年我国户外运动中伤亡人数进行统计发现(见图1),2001—2005年,我国因户外运动每年遇难人数在八人左右,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都保持平稳态势;2006—2009年,死亡人数和事故次数整体呈现出大幅度上升态势;2011年户外运动中死亡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点,为182人。这暴露出户外运动在我国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该领域制度建设、风险控制、紧急救援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2]。
图1 户外运动中伤亡人数统计
1.2 我国户外运动事故发生原因(见图2)
图2 户外运动事故原因统计
由图2可以看出,导致户外运动事故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迷路、受伤、突发疾病、落水、受困等。通过对2011年我国户外运动事故发生的原因统计发现,迷路和受伤(包括摔倒、扭伤、踏空跌倒、被动物袭击致伤)是导致户外事故的主要原因,占户外事故原因的63%;其次为因天气、地势原因导致被困,此类原因占到发生事故的12%;此外,近年来参与户外运动的老年人增多,由于突发疾病(包括突发心脏病、心梗、高原反应等)引发的运动事故也在增加,占到调查比例的9%;落水占户外事故原因的7%。
2 户外运动风险因素分析
2.1 人为风险因素
2.1.1 运动参与者方面 户外运动往往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运动参与者在接受挑战、享受刺激的同时,也同时伴随着潜在的危险。造成户外运动事故发生的原因与运动者的体能、技术、经验、知识和安全意识有关。历年来发生的事故中,很多是由于参与者安全意识淡薄,不具备相应的运动技能或必备的装备就贸然行事所造成的。还有发生事故后不具备基本救援常识,导致事故扩大;其次,运动参与者不能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合理选择户外运动项目,合理选择运动场所。比如,患有心脏病史的人员,不能参加登山之类的剧烈运动,或攀岩爱好者选择没有安全保障的地方进行攀岩运动等等;再次,团队意识不强,户外运动中个人随意行动导致迷路、失足等事故,或发生事故后不能进行必要的互救。
2.1.2 运动组织者方面 户外运动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冒险性,参与户外运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或具有严密组织的团队才能降低事故的发生率。相关活动组织机构经验不足、管理混乱,救援体系不完善是导致户外运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例如,网络召集组织自助户外运动,有些召集者自身责任心不强或不具备组织野外活动的能力,组织的活动缺乏完善的活动方案、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以及紧急救援能力。活动者多为个人或松散结合的团体,有的甚至素不相识,造成关键时刻互助意识和责任较差。万一出现事故,没有能力组织有效救援,也难以承担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4]。
2.2 自然环境风险因素
山地、河海、荒漠等自然环境是户外运动的活动环境。自然环境包含地形、地质、天气、水文、动植物等多种因素,具有很多不稳定性和无法准确预知等特征。户外自然环境危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往往会给参与者带来人身伤害。如下雨、下雪、大风天气可能引起感冒,若气温较低则可能导致冻伤。山洪、泥石流、滑坡更易导致擦伤、滑坠情况的发生。黑夜、大雾环境下人们容易迷失方向。此外,雪崩、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灾难也是户外活动的潜在风险因素。
2.3 装备设施方面的风险因素
户外运动装备和人工设施是户外运动必不可少的工具,不仅能保证户外运动的正常开展,而且能为户外运动参与者提供安全保障。这些装备包括:背包、帐篷、睡袋、防潮垫或气垫、登山绳、安全带、岩石钉、下降器、绳套、岩石锤、冰镐、冰爪、雪杖、头盔、踏雪板、高山眼镜、防风衣裤、高山靴、袜子、防寒帽、雪锥、冰锥、指北针、望远镜、等高线地图及其他资料、防水灯具、各种刀具等。
不合格的户外运动装备和人工设施会给户外活动带来不便,甚至引发危险。同样,只有正确使用户外设备,才能完全起到保护作用。我国从事户外运动人口众多,但经过严格操作培训的人很少,绝大多数参与者没有完全掌握户外设备的操作,导致技术操作失误的事故多次发生[5]。
2.4 制度体系风险因素
2.4.1 安全管理行业法规不全面 我国户外运动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小、散、乱”等现象十分突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户外运动行业法规内容简单,权责不明。有些户外运动项目至今仍属于“三不管”地带,没有实施到位的安全管理。如漂流经营涉及旅游、海事、工商、水利、体育、安监等多个部门,多头管理,没有很好地形成合力;二是户外运动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和旅游的界限非常模糊,一些组织机构或个人打着“非盈利”旗号,从事一些有户外运动内容的自助游活动,给户外运动监管户外运动执法带来难度;三是户外运动由于没有具体详细的安全管理条例或实施细则等,没有严格设定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等。
2.4.2 救援保障体系不完善 户外运动开展区域一般都远离市区,山地面积广阔,道路崎岖起伏,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户外险情出现后,我国民间救援组织力量薄弱,数量偏少,与实际救援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事故发生后多由当地公安民警、消防队员作为主要救援力量;各种医疗救助设施设备、技术条件受限,不够完备,急救、消防很难充分发挥紧急救援组织的作用。
3 户外运动安全管理对策
3.1 建立户外运动安全政策法规体系
户外运动安全政策法规系统是户外运动安全保障系统的基础,对户外安全管理工作起指导和规范作用。为户外运动安全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保障户外运动安全、健康、有序的发展。
(1)建立健全对户外运动经营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大力推广户外俱乐部资质认证体系。作为营利性机构,户外运动俱乐部,应该首先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申请《工商营业执照》。做到“严格审查发证、严格后续监管”,对不符合条件的俱乐部决不发证。
(2)出台科学规范的户外运动管理办法,加大对户外运动组织的管理力度。提高对活动组织者的要求,了解和严格按照基本的安全保障措施进行户外活动。此外,行政部门应加大规范化管理力度。
3.2 户外安全意识培育及行为控制
包括对户外从业人员和运动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培育及行为控制。
户外运动从业人员是户外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者。优秀的户外运动从业人员不仅能够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而且依据其丰富的经验能够识别户外运动中存在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应对风险。与此相反,沟通能力差、组织协调能力差、缺乏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户外运动从业人员本身就是户外运动中的一个风险因素。
目前,我国户外运动参与者的技能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参与的项目越来越广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众户外运动的培训工作。通过开设户外运动培训课或培训班,增加人们对户外运动的认识和了解,提高户外运动意识,进行各种急救培训和一些户外项目的技能培训[6]。
3.3 引入保险机制
保险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事故发生,起到减少损失、提供经济补偿的作用。户外运动风险性是现实存在的,也是不可预知的。我们可以对活动的行程做缜密的规划与考察,把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对于户外运动发生不可预料的事故,保险机制的作用就显得很重要。参与者买一份户外运动保险,不仅是对自己的一份珍重,更是对家人的关爱。虽然购买了户外安全保险,并不能阻止意外事故的发生,但它可以为意外伤害提供资金的救助,避免个人、家庭雪上加霜。所以提倡每一次户外活动为参与者买一份保险,花小钱,为大家买一个放心。
3.4 构建安全信息监控预警系统
户外运动安全预警系统是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户外运动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天气的变化、地质灾害的发生,给参与者带来不可预知的安全危害,所以预警机制在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尤其重要。为防止或避免事故发生,对可能发生事故及灾害的区域,提前进行监测、分析和预警。对预见可能出现的户外安全问题提前防范和控制,尽量避免户外运动安全事故的损失。对已发的事故灾害信息及时反馈,要向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发布持续发布报警信息,及时警示户外运动参与者和组织者,以引起他们的关注,使其提高警惕。
[1]董范,国伟,董利.户外运动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2]李致新,等.2007、2008、2009中国登山户外运动事故报告[R].中国登山协会.
[3]中国登山协会官方网站.[EB/OL].http://cmasports.sport.org.cn,2012.
[4]张雨.我国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组织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5]李舒平.户外运动的风险管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
[6]山地户外运动安全管理研究——以西岭雪山为例[D].成都理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