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体育课程目标的层次性与实施的阶段性

2013-10-26鲍军超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3年1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纲要课外

鲍军超

1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施

1.1 现状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实施以来,高校体育教学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些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进入体育教学课堂。充分开发和利用体育场地设施和自然环境等资源,为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良好开展提供了保证,但也出现了诸多矛盾。在形形色色口号的鼓动下,体育教学多年来“一直在虚浮的“快乐体育”、无条件的“兴趣至上”中游荡[2]”,使体育教师显得无所适从,产生了全国性的“体育老师不会上体育课了”的现象。有人形容体育教学改革是“目标虚化、内容空化、组织散漫化、考核客气化[2]”。这也反映了《纲要》指导下体育课程教学实施的尴尬境遇。

近年来学生在体育技术技能以及理论知识上没有明显提高,而学生的体质却持续下降。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10年来持续下降;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城市男生已达24%;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67%、大学生为82%[1]。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表面上的繁荣,并没有阻止住学生体质持续下滑,学生体质的下降,反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2 质疑

在推行《纲要》指导体育课程教学方面,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其核心问题是体育课程目标。2005年在洛阳师范学院举行的“2005年大学体育论坛”中的核心议题“《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推行中对出现诸多争议的解释”引起了激烈的争执。段健芝[2]指出,“社会适应目标”值得商榷。彭庆文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推行中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一文中认为,“五个领域目标”在实践中难以接受,有三个是很难通过测量与评价做出判断是否是体育课程所致。在《纲要》指引下的体育课程教学使得学者疑惑,教师困惑,学生迷惑。这些目标不明确,就难以操作,更不能体现科学的指导作用。

1.3 反思

“体育课程目标不仅规定了培养人才的标准,更主要的是提出了体育课程编制的要求和规定。这对体育课程编制进行指导,对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活动方式、方法有指导意义。课程目标的首要作用是为体育课程编制提供依据和参考,其次才是为体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参考,也就是说它对体育教学不起直接的指导作用[3]。”《纲要》从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两个方面分别制定了五个领域的目标,以实现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要求,这是一种规范性的期望,是体育课程编制中的理想状态。它是从社会需要、人才的规范性角度考虑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的目标,表明了社会对学校教育、学校体育的期待,带有强烈的综合性和宽泛性特点。它不仅包括显性目标、隐性目标,还突破了课堂、学校等时空限制。

在实践中,这种课程目标显然不适合也不能直接指导体育教学。体育课程教学最重要的依据是各校编制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通过教学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一种实践性的结果。这一结果通过对学生学习评价体现出来。指导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应该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具有显性的、可测量与评判的特征。

简言之,《纲要》课程目标是一种期待性目标,它是体育课程编制之初的一种理想状态,而直接指导教学的目标则是一种达成性目标。它是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种现实状态。期待性目标与达成性目标是体育课程目标在理想与现实中两种表现形态。它们虽然联系紧密,但也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期待性目标对实际教学没有直接指导意义,而达成性目标则直接影响着实际教学工作。这就是《纲要》课程目标与各校编制的教学目标的关系。然而,从各校编制的教学大纲来看,其教学目标无一例外都是原文照抄《纲要》课程目标,学校自主编制教学大纲的权利并没有产生积极的影响和结果。这是《纲要》指导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产生矛盾的根源。

2 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造成“体育老师不会上体育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体育课程目标的宽泛性,没有侧重,加上那些时髦的宣传口号引导,使得体育教师无所适从。随着人们对“健康”概念和体育课程教学作用的深入理解,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观下,提出多元化的体育课程目标,就是社会对体育课程教学功能的全面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课程目标的制定必须符合教学发展规律,对课程目标的实现也应有侧重、有层次的进行。《纲要》中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两种形式,分为五个领域的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本文以《纲要》课程目标内容为基础,从教学发展规律的角度将体育课程目标归纳为三个层次(见表1)。

第一层次是体育学习的基础层次,以传授体育文化为主要目标。不仅包括技术技能、基本卫生保健和锻炼理论等耳熟能详的“硬文化”,还包括影响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欣赏、思维、甚至人生观、世界观等容易被忽视的“软文化”。

第二层次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实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并强化所习得技能,形成自觉锻炼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表1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层次

第三层次是体育课程目标的高级层次。真正使学生体验到参与体育的乐趣,通过体育运动改善自身心理状态。这一层次表现出了体育运动对人的深入影响,体现了体育的社会功能目标。它是体育带给人的一种隐性的、潜移默化的功能表达。这一层次目标是以第一、二层次为基础的。没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积累、没有相当的体育实践活动,就难以达到体育对人的作用的高级功能。同时这一层次目标又促进了第一、二层次目标的更优实现。

三个层次目标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基础层次目标的实现过程促进了高层次目标的达成,高层次目标的实现也影响、强化着基础层次目标。它们相互促进地存在于各种体育活动中。

3 体育课程实施的阶段性

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体育教学,以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进行。如果说课堂体育教学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那么课外体育活动则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教学是体育课程实施途径中的“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可或缺。仅一种形式不可能实现体育课程目标。从实现目标的层次性上讲,两者也是分阶段的(见表2)。

表2 体育课程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是课堂体育教学。这一阶段以传授体育文化知识为主要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体质。长期以来,“增强体质”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一直挂在体育工作者的嘴边。从体育教学实践来看,课堂体育教学首要作用仍应该是传授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增强体质是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的额外收获,体现了体育课教学的特殊性。没有基本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储备,谈何有效地锻炼身体,如何增强体质?所以,“增强体质”只能成为课堂体育教学的第二目标。

第二阶段是课外体育活动。长期以来,课外体育活动一直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其工作量大、任务重而繁琐、且短期效果不明显,使得领导忽视、教师漠视、学生轻视。少数所谓课外体育活动办得好的学校,也主要以运动会、基层比赛等形式开展。这种表面上的繁荣,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除了动动嘴、加加油,在形式上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外,没有任何实质性效果。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生体质健康的最重要手段和深层次体育功能的主要途径。没有良好的课外体育活动,就达不到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更不能实现体育课程的高级目标。现阶段国家三令五申地加强课外体育活动,如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等,表明了课外体育活动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关键性作用,同时也是充分发挥体育对人深层次影响的重要途径。每天锻炼一小时,何愁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不能实现?

4 “三层次,两阶段”促进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4.1 清晰了教师教学思路

明确了体育课程目标的三个层次和教学实施的两个阶段,能使教师在体育教学上排除干扰,明确教学任务,从而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步骤;激发和提高教师主观能动性,积极地组织和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活动,吸引、感染和带动学生的体育学习,从而使体育教学活动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这样,体育课程目标就不仅仅停留在纸上,而是真正落实到整个实践活动中。

4.2 厘清了不同目标层次的教学和学习评价思路

学习评价是检验体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手段,通过评价反馈可以有效改进教学。《纲要》强调学习评价的多元化(内容、主体、手段、方法等),缺乏侧重点、实际操作性和现实针对性,特别是《纲要》在对学生心理影响特别重视的情况下使实施者更显得不知所措。

在“三层次、两阶段”指导下,体育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也应有所侧重。学生体质持续下滑,其教学与评价重心就应向学生体质方向转移。这一时期,教学应以体质和技术技能知识为主;在实现学生体质与技能目标后,教学和学习评价重心就可以向着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影响和社会功能方向转移。虽然任何体育运动对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都同时产生着影响,但学生缺乏体质健康这个体育教学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大谈体育对人的心理、社会适应作用,无疑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厘清了“三层次、两阶段”在不同时期的动态性,实施体育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作用力,从而逐步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社会对体育功能的全面需求。

4.3 正确认识体育课程教学实质

“三层次、两阶段”思想能够促进人们深刻理解体育课程教学实质。现阶段,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大量“体育课程教学就是体育课教学”的认识。在“大课程论”下,体育教学不仅存在于课堂上,还广泛地存在于课外体育活动之中。教育部加强课外体育活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极大地拓展了体育课程教学的时空范畴。体育学习评价也不仅仅是课堂评价,还包含学生对课外体育参与和认识的评价。只有厘清体育课程教学实质,并给予高度地关注、重视,才能使体育课程教学真正做到体育对培养人的功能充分实现。

[1]周济.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pep.com.cn/tiyu/dtxx/tjxx/20070130_276905.htm.

[2]段健芝.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问题剖析[J].体育学刊,2006(2):8~10.

[3]陆作生,伍少利.体育课程的编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514~516.

[4]杨贵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加强体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12~13.

[5]段健芝,等.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路向思考——卢元镇教授访谈录[J].体育学刊,2007(8):1~4.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纲要课外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小满课外班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以“交通运输规划”课程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