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水长流传史话
2013-10-25张海萍
张海萍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背依悬瓮山麓,前临晋水,山环水绕,苍松翠柏,风光秀美,它以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成为闻名遐尔的名胜古迹游览胜地。1961年3月,国务院将晋祠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祠际山枕水,景色绚丽,尤其是那清冽如玉的晋水,清波涟涟,晶莹透亮,历经人间风雨春秋,见证传说沧桑巨变。
晋水源于泉。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山海经》:“悬瓮之山,晋水出焉。”古唐国亦固封地有晋水。追溯这一史实,还有一段“剪桐封弟”的历史传说。西周初年,周武王去逝,他的儿子姬诵还小,由周公姬旦辅佐做了国君——周成王。有一天,他与弟弟叔虞玩耍,把一个梧桐树叶剪成“圭”形,送给叔虞说:“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去唐国做诸侯吧!”当时站在身旁的姬旦立即请成王选择吉日立姬虞为唐侯,成王不以为然地说:“我跟弟弟开玩笑呢。”周公说:“君子无戏言。”于是成王就把叔虞封为了唐的诸侯。这一史实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叔虞来到唐国,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带领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田,造就了日后的风调雨顺,庶民安康。叔虞死后,儿子燮父继位,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山西的简称晋即由此而来。同时,后人为纪念他,在晋水的源头修建了唐叔虞祠。时被誉为晋王祠,晋祠是晋王祠的简称。
时光荏苒,晋水长流。当年它见证了李世民悄然出行唐叔祠的那段史实。那是公元617年5月的一天,号称“太原公子”的李世民随父亲李渊到晋祠游览,当大家观赏、赞叹齐年古柏的时候,李世民独自来到叔虞祠,祈祷在唐叔虞像前:“唐王呀,你经天纬地,施惠于民,四海升平,天下归心……有朝一日,我若得了天下,定像你一样治理国家。”公元645年12月,唐太宗李世民回到晋阳,来到他当年游览过的晋祠。站在晋水源头,望着唐叔虞祠,他神思遐想,感慨万千,亲笔写下了《晋祠之铭并序》大碑,以表对唐叔虞的纪念。
晋祠胜景全在山水。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最为胜处。”的确,抬头,悠然见山势巍峨,层峦叠翠;俯视,四处是碧水涓流,真一派山翠水碧,迎人秀美。加之古木参天,浓荫苍郁;楼阁亭榭,星罗棋布,阳光照耀,真有一种人在画中游、彩绣浮水流之乐趣。其中,晋水的一道干渠——智伯渠,蜿蜒向东,又向北去,纵贯祠区,清澈见底,莎草荡漾。这渠是当年智伯开的。
说来还有一段史话,相传晋国自晋景公十二年﹙公元前588年﹚设置“六卿”后,君主就失去了实权,到晋哀公时,经过纷争残杀,“六卿”就剩有“智伯、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四家。其中智伯最强,他野心勃勃,想吞并其余三家并取代晋王室。为了达此目的,他假传晋侯旨意,以四家各献地百里、增强晋国实力的名义,先向魏、韩两家索得土地200里,接着又派人去找赵襄子要100里土地时,遭其愤然拒绝。智伯以此为借口,邀请韩、魏两家一齐攻打赵襄子,并约定吞并后,三分赵地。但赵襄子早有准备,与其谋臣们共商迎敌大计,决定退守晋阳。他们凭借高固的城垣,充足的粮草,顺迎的百姓,团结奋战,固守晋阳城一年未陷。久攻未克、焦思愁虑、急于吞赵的智伯,在巡视时发现晋水绕晋阳城往下流去,顿生水灌晋阳的计策,于是马上调动兵马,在晋水旁挖掘渠道,于上游垒坝造池,拦洪蓄水。正逢雨季,大雨滂沱,洪水奔流,不几天,水漫晋阳城头,形势万分危急。赵襄子的谋臣张孟谈连夜出城,以唇亡齿寒道理说服韩、魏两家,于是三家密谋联合,歃血订谋,反攻智伯。第二天夜半,利令智昏的智伯正做着胜利在望的美梦时,忽听军鼓齐鸣,韩、魏两家率军杀来,慌乱中智伯跳上赶来援救的都将智国豫让的小船向秦国方向逃去,不幸被埋伏在半路的赵襄子生擒。《战国策:齐策》载:“韩魏杀智伯于凿台之下”﹙凿台在今榆次市城西﹚。如今,人去史传,智伯渠仍存,晋水沿渠灌溉着万亩农田。
山有灵气,绿水亦秀,晋水不息日夜流。晋祠,在历史的演进中,被装扮得更加秀丽迎人。近在咫尺的晋阳城,高峻的系舟山,像“龙角”,西南面的天龙山,北面的龙山,山峦叠翠,宛如“龙尾”,晋阳居中,地气仙灵,水泽悠悠,全然是“龙腹”,昂首望苍天,龙虎云气笼罩,彩云萦绕,完全是“真龙天子”居地之征兆。谁要占据了晋阳,谁就可能得天下——这是当年宋太宗赵光义对晋阳的感悟。春秋末期赵襄子、汉文帝刘桓、北齐高洋父子、唐朝李渊父子、五代李存勖、石敬塘、刘知远等人均是依托晋阳,一统天下,称霸割据的,这为赵光义毁灭的邪念增温添了油。回首与兄赵匡胤数次讨伐晋阳,前后历时十余年之久,这种难忍的羞辱与填膺的怒火,终于点燃了赵光义毁灭晋阳的邪念。公元979年5月18日,宋军尽焚晋阳城。一座历时十余朝的古代大都会就此付之一炬,毁为焦土,滔滔晋水默记了这一史实。
宋太宗赵光义在焚毁晋阳城的同时,为积功德保大宋江山万代相传,又大兴土木修建晋祠,五年完工。继而于宋天圣年间建成圣母殿,迄今已有千年历史。圣母殿坐落晋水源头,后拥悬瓮山主峰,其建筑造型别致,瓦顶用黄琉璃筒瓦,飞阁流丹,金碧辉煌。殿宽七间,深六间,四周是围廊。殿内高轩宽敞,无一殿柱,殿顶屋架靠廊柱和檐柱托承,殿角高挑,形成飞檐,建筑风格独特,气势宏伟。邑姜﹙成王和叔虞之母﹚塑像居中而坐,她头带凤冠,身披蟒袍,凝神端坐,气宇富贵非凡。左右42个塑像,形体丰腴俊俏,面貌清秀圆润,衣纹流畅飘拂,或梳妆或扫洒,或奏乐或歌舞,形态各异,凝眸传神,维妙逼真,是我国现存宋代泥塑中的“神品”。前廊殿柱上的木雕盘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雕于宋元二年(公元1087年),八条巨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鳞甲须髯,欲飞升腾,工艺之精巧,让人叹服叫绝。
圣母殿建成500多年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又创建了水母楼。此为二层楼阁,重檐歇山顶,上下屋都有围廊。楼下有石洞三窟,中间一窟设一尊一米多高的水母镀金铜像,端坐在莲花座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恰像农妇模样。楼上坐西向东设一神龛,供奉着成仙后的水母坐像,神龛两侧有八个侍女塑像,从前面看全然是人的体态,从后面看像是鱼形,体态优美,衣纹飘逸,宛若随水漂游之势,有人称是中国的“美人鱼”。从楼上俯视,晋水仿佛自水母楼下流出,源源不息。
晋水长流,它灌溉着良田,恩赐四方,给晋祠以幽洁、清秀、靓丽的景致。信步漫游,但见这里一泓清潭,那里一条水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涓流,林中碧波闪闪,四处水流潺潺,这些水都来自晋水的主要泉源“难老泉”。泉水从悬瓮山麓的瓮形石岩中喷涌而出,流水不停,雨涝不增,天旱不减,给人以永葆青春活力的感知。因此,古人摘取《诗经·鲁颂》中“永赐难老”的锦句命名它“难老泉”。泉上有八角攒尖顶式的亭,亭上悬挂着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傅山书写的“难老”匾额。
北齐天佑年间《晋祠志》记载:北齐显祖文宣帝临幸晋祠,雅爱清泉,赐钱造亭于泉源头上。从难老泉向前走几步,有水潭置于“不系舟”,水潭四周用汉白玉低栏围成船的样子,因此得名。匾额隶书“不系舟”,为冯玉祥将军当年以“晋溪渔夫”之名所书。站在舟上环视四方,只见古树掩映下,亭、台、楼、阁金碧辉煌,与红墙碧瓦交相辉映,时隐时现,绚丽灿烂。俯视潭水,晶莹清澈,游鱼碎石,历历可见,涓涓水流,浮萍飘荡,长长的莎草铺在河底、挂在岸边,随着水流扯成条条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赋诗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泉水冬温夏凉,寒天水汽蒸腾,像云雾缭绕;夏日里,片阴乍雨初晴,残云欲断,时有水汽升腾飘忽,虹霓彩光,飘渺可见,人仿佛置于梦幻仙境一般。再看小潭两壁上的石雕龙头,龙口喷水成珠,落到其下小和尚接水的碗里便飞花碎玉般溅着,然后微雨似地落下,使人乐趣横生,引人留连忘返。
晋水啊晋水!你千年万载、滚滚长流,抒发着对晋祠一草一木的画意诗情,记叙着座座亭、台、楼、阁的传说史话。今天,你新姿艳客,一路欢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摘自《文史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