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
2013-10-24曲鸿亮
曲鸿亮
(福建社会科学院 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所,福建 福州350001)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的选择
我们党自提出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紧紧抓住新世纪新阶段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中,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任务,把生态文明上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目标之一,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36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内在的、必然的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在当代中国,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尖锐矛盾,建设生态文明,已然成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路径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条件是什么?是人的思想观念。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这说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在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唯一衡量指标、以及“唯GDP增长马首是瞻”的思想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的今天,转变思想观念具有重要意义。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构建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生态文化,使得“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入脑入心,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指导思想和原则,成为所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行事原则,成为每一个公民生产生活的行为准则,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并实现十八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17
二、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
(一)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自然生态因素
中国文化的象征和载体——汉字,其产生过程就是人与自然结合的产物。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到汉字的创造,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明创造汉字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在汉字起源的诸多传说中,不论是仓颉“见鸟兽啼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还是“神农见嘉禾而作穗书”、“黄帝见景云而作云书”,都是汉字造字“远取诸物”思想的反映。[2]传统的文字起源传说,都把汉字与自然界的万物联系在一起。远古传说所要证明的是,古人总结的造字方法——“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均受惠于自然的启示这么一个道理。
(二)中国古代思想史中与自然生态相关联的观念
儒家和道家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精神境界。道家学说面向大自然,面向整个宇宙,讲究天道,热爱自然,尊重物理。即使对于人的探索,也能够着眼于人的生理结构与特征,提出有价值的卫生健身之道。道家学说要处理的基本矛盾,是人与天的矛盾。这里的人指社会和个体,这里的天指人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状态。道家倾向于法天以成人道,反对用巧以违天道,其出发点在自然天道。儒家以人道推论天道,将天道融入人道,道家则是以天道推论人道,将人道融入天道。二者形似而实异。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老子说“上善若水”(《老子》第八章)。孔子以山自比,老子以水自比,生动表现了仁者与智者之异。山的形象巍峨雄壮,草木兽虫以之生,云雨风雷以之出,仁慈而伟大。水的形象柔顺而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绵绵不绝而攻坚强考莫之能胜,谦虚而深沉。山岭育养生物,静中有动。水势任其自流,动中有静。孔子乐山,老子乐水,孔子好静(化人以德不以力),老子好动(因势利导不淤滞),不亦宜乎。[3]而墨家核心思想中的“天志”(掌握自然规律)、“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应该说也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观念。
(三)中国文学中的自然生态因素
东晋陶渊明和唐朝王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在他们的笔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画面。如陶渊明的《饮酒》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以及《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中描写了自己心中的家园:檐后的榆柳绿荫铺地,堂前的桃李花荣繁茂,极目远眺,村落炊烟,朦胧疏淡,犬吠鸡鸣,依稀可闻。寥寥数笔勾勒出乡村平和安宁的生活,使人们无法不勾起对那种与自然和谐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王维的“春风动百草,兰蕙生我篱。暖暖日暖闺,田家来致词。欣欣春还皋,澹澹水生陂。桃李虽未开,萼萼满其枝。”(《赠裴十迪》)、“新晴原野望,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新晴野望》)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以自然清新的语言描绘出平凡而又充满活力的农村生活,美丽的乡间风光与盎然的诗意情趣相融,那么富有生机,读之令人愉悦。[4]类似的文学作品,都能激起人们热爱自然、珍惜自然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四)民族岁时行事和民俗习惯的渊源
福建省闽北山区的南平市延平区樟湖坂镇的崇蛇文化就是一例。传说中某年樟湖坂地区发生可怕的大霍乱,死了很多乡民,后来派人祈求蛇王。次日突然一条大蟒蛇出现于樟湖天空,口吐焰火,驱除了瘟疫。乡民得救,后立庙奉为菩萨。从此香火不断,并于每年农历七月七日(七夕)举行蛇王节,以为纪念。每年七夕前,当地居民都要把从山上捉到的蛇进行评选,将最大的蛇奉为“蛇王”,奉养在蛇王庙里。七夕当天绕镇游行展示,家家户户也都把自家捕捉的蛇拿出来,列队跟在蛇王之后。绕镇一周后,去到闽江边将全部的蛇放入闽江放生。据说热闹非凡的蛇王节,是远古的闽越人流传下来的。蛇是闽越人的图腾,许慎《说文解字》曰:“闽,东南越,蛇种。”在深山老林中,毒蛇猛兽对原始人类的生存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同时,蛇对自然生态是十分敏感的。先民崇拜蛇,既是出于对自然的恐惧,也是希冀博求蛇的保护。樟湖坂是千年古镇,民风质朴豪爽。当地的蛇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有原始古朴的庙堂、完整的元宵游蛇灯、端午赛龙舟、七月赛蛇神等民俗活动。它完整地保留了古闽越的遗风,浓郁质朴的蛇文化渗透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中。据考证,樟湖坂崇蛇民俗活动源于明代,千百年的传承和发扬,已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体系,堪称独一无二的民俗“活化石”。
中华民族在自己的传统中已然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因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品位资源富矿,值得我们去认真发掘、整理和传承,从而构建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的崭新的生态文化。
三、典型案例及其借鉴
(一)英国经验
英国治理泰晤士河的经验,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泰晤士河是英国的母亲河,在英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流经之处,都是英国文化精华所在,可以说泰晤士河哺育了灿烂的英格兰文明。工业革命后,人口集中,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内,加之沿岸又堆积了大量垃圾污物,使该河成为伦敦的一条排污明沟。夏季臭气熏天,致使沿河的国会大厦、伦敦钟楼等不得不紧闭门窗。由于伦敦饮水遭受污染及清晨常有大雾弥漫,与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混合,终于多次爆发了霍乱大流行和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其中仅丧生于霍乱者竟达33460人。另外该河还受潮汐的影响,在潮汐上涨期间迫使污废水产生急剧的倒灌而造成污水满街流的情形。
英国政府从1960年代开始治理该河,首先通过立法,对直接向泰晤士河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作了严格的规定。有关当局还重建和延长了伦敦下水道,建设了450多座污水处理厂,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目前,泰晤士河沿岸的生活污水都要先集中到污水处理厂,在那里经过沉淀、消毒等处理后才能排入泰晤士河。污水处理费用计入居民的自来水费中。根据有关法律,工业废水必须由企业自行处理,并在符合一定的标准后才能排进河里。没有能力处理废水的企业可将废水排入河水管理局的污水处,但要交纳排污费。检查人员还会经常不定期地到工厂检查。那些废水排放不达标又不服从监督的工厂将被起诉,受到罚款甚至停业的处罚。经过20多年的艰苦整治,耗资20亿英镑,如今流经伦敦的泰晤士河已由一条死河、臭河变成了世界上最洁净的城市水道之一,泰晤士河终于又焕发了生机。现在除受潮水影响的河段外,其他河段的水质均已达到饮用水的标准。据调查,该河鱼类品种已恢复到一百余种。
泰晤士河的治理成功,关键并不是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与工艺,而是开展了大胆的体制改革和科学管理,被欧洲称为“水工业管理体制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他们对河段实施了统一管理,把全河划分成10个区域,合并200多个管水单位建成一个新的机构——泰晤士河水务管理局。然后按业务性质作了明确分工,严格执行。在水处理技术上运用传统的截流排污、生物氧化、曝气充氧及微生物活性污泥等常规措施。处理后的废水用于养鱼、栽培等,从而给水务工作带来活力。这一改革的优越性在于:集中统一管理,使水资源可按自然发展规律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杜绝了水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提高了水的复用系数;改变了以往水管理上各环节之间相互牵制和重复劳动的局面,建成了相互协作的统一整体;建立了完整的水工体系,从水厂到废水处理以至养鱼、灌溉、防洪、水域生态保护等综合利用,均得到合理配置,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5]
(二)美国经验
美国好莱坞的灾难大片《后天》,其描述全球暖化和全球寒冷化后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场景,相信看过的人无一不触目惊心,令人难忘。虽然这是带有科幻性质的艺术创作,但它在震撼人心的同时,也必定促使人们深深思考,不尊重自然、肆意掠夺、破坏自然,人类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早就告诫过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沙尘暴、雾霾的肆虐,大气臭氧层破洞,极端天气频发……无一不证实着这样的规律。好的文艺作品,有助于人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生态难民”是否属于人类未来的唯一身份?只有把关注自然生态上升到文化关怀的高度并落实于人们的具体行动,我们的未来才是充满希望的。
(三)朝鲜半岛三八线经验
正确认识自然生态,是生态文化的终极目标。人类主宰着地球,自诩为“天之骄子”,总是企图干预自然界自身的发展进程,施加人的影响。也许,在许多问题上这是有道理的。但是,自然界有其自身运动的规律,在许多方面人类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我们中国人才有这样的老话,一曰“顺其自然”,二曰“尽人事,顺天意”。中国人是有智慧的,对于自然力,“堵”不如“疏”。夏朝大禹治水改堵为疏,历经十三载终获成功,名传千古,为我们改造自然提供了尊重规律的范本。尊重自然规律,是保护环境的前提,也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在已遭破坏的自然生态面前,恢复其功能的最好方法,就是停止人类的干预,让其休养生息,自我修复。一个足以启示人们的典型是朝鲜半岛三八线地区生态的自我修复样本。朝鲜半岛三八线附近长250公里、宽4公里的非军事区,经过数十年的隔离对峙后,这片世界上重兵密布的地区,意外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这个地方几乎能找到半岛地区所有的生态系统,包括湿地、森林、山脉、河流和海岸线。这片带刺的铁丝网和枪炮塔守护的土地,由于是军事禁区无人打扰,已经成了全球植被恢复最好的地区。这里庇护世界目前尚存的2500种丹顶鹤中的1/3,还是200多种其他鸟类和52种哺乳动物的家园。三八线自然恢复之快令人称奇,停战60年,正因为没人敢闯入,这片狭长山区目前已经成为地球上少有的一片净土。在战前,这里曾是稻谷飘香的农家乐园。如今,早已见不到乡村的丁点痕迹,取而代之的是漫漫沼泽和美丽的鹤鸟,呈现出一派原始的安详与生机。[6]
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囚徒困境和因应之策
(一)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囚徒困境
当前我国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正面临着一种“囚徒困境”:每个人、每家企业、每个地方政府,都在理性追求自己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的旗帜下,面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要求和环境保护,集体丧失了理性,使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虚化。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污水毫无节制地肆意排放,许多地方的河流湖泊水质已超越劣五类标准,除此还有镉大米、毒生姜、瘦肉精、毒奶粉、染色馒头……这些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事故案例,以及刊登在2012年美国《移民与难民研究》杂志上的一篇报告称,“在到达纽约的移民中,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血液中铅、镉、汞等重金属含量高于来自其他亚洲地区的移民”,[7]这些都映射出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生态恶化和严重的食品污染形势。同时,它也揭示了我们正面对着生态文化缺失的巨大无奈。所以,生态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因应之策
地球是目前人类认识范围内已知的唯一具备生命形态的星球。在地球这个生物圈中,各种生物都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的,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也是我们人类赖以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被破坏,人类就将遭受灭顶之灾。明白这个道理,不仅是一代人的认识使命,而且是人类世世代代必须传承下去的生存常识。所以,在国民教育、职业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的体系中,应该始终贯穿生态常识和环境保护的知识教育,这是生态文化的基础性工程。
提倡节约是构建生态文化的根本。十八大报告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从小的方面说,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人的美好品德,是居家过日子的态度,勤俭持家,量入为出,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家庭,都是把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美美满满的根本之道,这样的家庭生活,一定是和谐美满幸福的。从大的方面说,节约是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动社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乃至实现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途径。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节约资源从一滴水、一寸布、一粒米、一枚钉这些手边的小事做起,习惯成自然,它所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而对于人们养成节约的良好品德的作用也是难以估计的。改变生产、生活的消费模式,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减轻地球的负担,不与子孙后代争抢生存发展的资源,保证人类代际的永续发展,不仅是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更应当成为我们选择发展模式的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
生态文化的构建必须是全方位的。在现有国情中,尤应在三个方面强化生态意识:首先,在当前体制机制的背景下,从政治层面入手,适时导入社会呼吁多年的“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用以衡量各级党政班子和主要负责人的政绩,甚至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升格为“一票否决”方式,在当下官场仕途激励机制尚未根本改变之前,不失为具有立竿见影效果的处方。其次,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环境保护执法力度,把我国现行环保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环境保护执法尤其要注重维护我国法制的统一性、权威性、严肃性,坚决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严惩破坏自然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让行为人付出不能承受之重的代价。再次,改革环境保护的管理体制,对于跨越行政区域的污染治理,采用合适的管理方式和责任制,坚决杜绝行政不作为。笔者高兴地看到,2013年6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措施。中央政府已经付诸行动,人民也期待着各级政府雷厉风行地贯彻中央的决策。
总之,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己;保护自然,也就在根本上保护了人类。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C]//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36.
[2]欧阳中石.书法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
[3]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思想的异同[EB/OL].(2011-10-2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32355898.html.
[4]王巍.陶潜与王维[C]//染瑜霞,师长泰.王维研究·第五辑.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149.
[5]泰晤士河[EB/OL].(2008-11-11).http://baike.baidu.com/view/29703.htm.
[6]三八线附近隔离数十年 意外变成野生动物天堂[EB/OL].(2009-10-29).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3316/2706/41/99/8_1.html.
[7]传国土资源部正绘制污染地图[N].环球时报,2013-0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