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扩大消费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

2013-11-04李俊轶

闽台关系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消费率居民消费差距

王 健,李俊轶

(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然而,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逐步提高,也出现了消费率①消费率,即消费占GDP比重。消费率是用以表示家庭消费行为的指标,消费率高意味着人们愿意将增加的收入用于消费,消费率低意味着人们更倾向于把增加的收入用于储蓄而非增加消费。屡创新低、消费率低于国外市场经济国家水平、城乡消费差距明显、区域消费差异较大、消费层级差距显著和“消费悖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以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消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扩大消费引导需求结构调整,优化投资与消费结构,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一、当前扩大消费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出现了明显的消费不足问题。其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消费率创历史新低;二是消费率低于国外市场经济国家水平;三是城乡消费差距明显;四是区域消费差异较大;五是消费层级差距显著;六是“消费悖论”。

(一)消费率屡创历史新低

2012年居民消费率回到了35.7%,但是仍远远低于改革之初50%以上的水平。我国居民消费率由20世纪80年代的55%下降到2008年的35.3%,创下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率的历史最低水平。其中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率从1985年的52%下降到2012年的37.6%。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平均每年下降0.9%。从1978年的36%下降到2012年的16.5%,下降了将近50%。

家庭消费率①家庭消费率,是指家庭消费支出与家庭可支配收入之比,也称为家庭消费倾向。总体偏低。从纵向上看,我国家庭消费率在改革之初曾经达到过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最高的1981年为89.1%,但是之后持续走低,到2008年降到70.6%,直到2012年的70.1%。

城镇消费不足。一是城镇消费增长率低于城镇人口增长率。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由2001年的37.7%提高到2012年的52.6%,提高了14.9个百分点;但同期城镇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从50.3%提高到63.8%,仅提高13.5个百分点。二是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1995 年的82.6%下降到2001年的77.4%和2009年的71.4%,2010年进一步下降到70.5%,[1]24-25 2012年小幅回升到71.6%。

农村消费不旺。我国农村人口占据了全国将近一半的消费群体,但是农村消费不旺、需求不足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2012 年,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7.4%,但农村消费额仅占全国消费额的36.2%。

(二)消费率低于国外市场经济国家水平

近年来,中国的消费率不仅低于美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水平,也远远低于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水平。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8~2012年,我国居民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35%左右,这不仅低于美国的70%、英国的65%,日本和巴西的60%,甚至远远低于印度的55%。即使在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最高的2000年,我国居民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这一水平远远低于同期美国、英国、巴西、印度65%以上的水平和德国、法国、日本55%以上的水平。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从2001年,也就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开始,我国居民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出现了急剧的下滑,直到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才停止下降,稳定在35%的低水平。

图1 各国居民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997~2012)

(三)城乡家庭消费水平差距较大,消费结构差异明显

依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统计年鉴,2011年城市家庭的消费水平明显要高于农村家庭的消费水平,城市家庭人均消费数额为15161元,比农村家庭的5221元高出近万元。在消费结构上,城乡家庭在生存型支出上比较接近,但是在发展型支出上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在住房和医疗两方面——城市家庭与住房相关的支出占到消费总支出的6.6%,远高于农村的2.2%;农村家庭的医疗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12.4%,而城市家庭医疗支出只占消费总支出的9.4%。

(四)消费区际差异大,东中西地区之间消费水平差距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极值比(最大值与最小值)扩大到2.23和2.35。而在1978~1992年,中部、西部和东部消费水平相差不大,缓慢增长。1992年后,各区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呈上升阶段,差距也开始扩大。2007年,全国各地区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等方面的极值比分别为:2.12、2.29、3.64、3.99。2012年,尽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极值比缩小到了3.11,但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极值比却扩大到了4.03(见表1)。

表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的极值比

就消费结构而言,地区之间的差距明显。2012年,全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9%,西藏的城镇恩格尔系数最高(50.9%),北京最低(30.8%);全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7%,重庆农村恩格尔系数最高(53.3%),北京最低(34.3%),差距均很明显。

(五)消费层级差异和消费悖论

消费层级差异,是消费率随收入层级提高而递减。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庭消费率随着收入增加而递减。2012年,我国城市最低收入家庭消费率高达90%以上,这意味着低收入家庭每年收入几乎全部用于消费,而高收入家庭消费率比较低,城市和农村最高收入家庭的消费率分别为57.6%和53.2%,意味着最高收入家庭每年收入的40%用于储蓄和积累。

综上所述,影响农业生产的气象因素种类很多,不同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的影响都不同,因此,要做好气象灾害天气的预警工作,尽可能在气象灾害到来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农作物良好生长,当然还需要从源头上减少气象灾害的发生,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只有双管齐下才能促进我国农业产业良好的发展。

消费悖论,是指低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低。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指出,低收入家庭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比例较高,[2]即低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较高。然而,根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我国城市和农村家庭都具有低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较低的现象,也就是低收入家庭的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比例更低,表明低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也很低。

二、导致扩大消费问题的成因

(一)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导致消费不足

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收入越高的群体随着收入的增加,增加的消费占增加的收入比重越低。当占人口少数的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增加时,由于这部分人增加的消费比较少,因此会导致社会总体消费增加偏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由于马太效应,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导致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结果是富人财富增加的同时并不同比例增加消费,而且增加的消费主要是购买国外奢侈品,对国内消费需求带动有限;而中低收入者收入的相对减少则极大地削弱了其购买力,导致社会消费不足,增长乏力。

(二)社会保障等制度不健全导致家庭消费率低和“消费悖论”

对于家庭消费率不高,很多学者武断地将其归咎为中国家庭文化和消费观念,认为长期形成的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使得大多数中国家庭有储蓄的习惯。其实,传统消费文化仅仅铸就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呈现典型的间歇式周期性波动的特征。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经济转轨时期社会保障制度、教育体制、医疗体制和住房制度不完善及就业和收入的不可预期性,居民为了应对住房、医疗、教育等大宗消费不确定性支出,必须在就业和收入相对稳定期进行储蓄。实质上,是社会保障制度、住房价格居高不下等制度原因,迫使家庭长期筹集这方面的开支,压制了当前的消费。[2]

在中国出现低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较低这一“消费悖论”的原因,是中国家庭高度重视子女教育,并且许多家庭并不享有社会医疗保障,许多就医项目也在医疗保障范围之外,因此教育和医疗是中国家庭的刚性需求,在必须自行支付高额的教育和医疗费用的情况下,中国低收入家庭更多地选择省吃俭用来保障教育、医疗支出。[2]

(三)住房价格居高不下引致消费率下降

住房价格居高不下是导致近几年居民消费率下降和刺激消费的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高企的住房价格通过几个方面的机制降低了居民消费率:一是住房价格居高不下增加了居民的预期性支出,大多数本来是消费主力的年轻人为了购房紧衣缩食,也就是说高房价直接减少了当期的消费,增加了居民的储蓄需求;二是高房价导致居民可用于购买住房外商品的收入相对减少,即实际购买力削弱,另外由于房价不断攀升,中央政府为了打压房价而采取征收房产税的措施实际上减少了居民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削弱了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三是房价高企导致房租水涨船高,使得众多租房子的中低收入者消费能力下降。

(四)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消费差距扩大

城乡家庭消费水平差距较大,消费结构差异明显,主要因素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农业和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农业部门生产率远低于非农业部门,城乡经济长期呈现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出现越来越大的差异。[3]

城镇消费不足,既有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结构性通货膨胀及国内消费环境不能适应消费升级的要求的因素[1]25,也有失业风险导致的收入的不确定性以及制度变革引起的住房、教育、医疗支出及预期的不确定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有明显的影响。[4]

农村消费低下,收入是制约农村消费能力的首要因素。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的出售和劳务输出。农业基础薄弱,承担着较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工就业相对困难等客观原因,导致农民收入水平增长幅度低,消费能力弱。

(五)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消费水平差距大

地区消费差距的扩大,既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财政收入水平相关。西部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财政收支和人均财政收支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而三大地区的政府公共福利投入不平等,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住房等方面公共服务不到位,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足,导致居民风险防范型储蓄动机不断增强,边际消费倾向低。而且,由于经济发展的差距,地区间财力与社保压力呈现“难者越难,易者越易”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在中央给予一定的补助下仍然收不抵支,只好提高地方的交费率。这种因社会保障带来的地方负担不公平,不仅导致了当前情况的发展差距,而且会在发展过程中加剧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6],从而影响了居民消费增长。

(六)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下降导致消费率下降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下降意味着居民在全部产品中能够购买的产品的比重下降,因此导致居民消费率下降。2001年开始,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2008年经济危机后虽然出现了波动,然而,2012年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仍然不足44%,低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水平。居民消费主要受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因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代表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随着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下降,居民消费率必然持续下滑(见图2)。

图2 居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993~2012)

(七)消费市场秩序混乱影响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信心

政府规制不健全导致消费市场秩序混乱,消费者面对充满隐患的消费市场,不仅国内生产的消费品不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而且进口消费品也发生安全事件,例如: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13年8 月4 家中国境内进口商进口受到肉毒杆菌污染的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多美滋奶粉事件等,都暴露出消费市场的安全问题极为突出。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虚假广告等误导消费者的现象仍然盛行,消费品售后服务缺位和不到位等,消费者维权困难,极大地削弱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消费者不能放心消费,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增加。

三、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升级的对策

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为:“有增有减”,即增加居民收入,减轻居民养老、教育、医疗、住房支出负担,以降低预防性储蓄,提高消费能力,增加消费。

(一)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

改革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启动以中低收入者为重点的增收计划,调高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针对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企业退休人员、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等城镇中低收入群体不断加大保障力度,补贴低收入者,提高他们的收入,刺激消费。

(二)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扩大消费需求

能带来收入的财产是具有增值能力,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具有流动性的财产。增加财产性收入,就是要让居民财产得到法律保护,要创造金融产品,发展金融市场,要让更多的人具有金融知识、金融意识。更多的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可以推动我国中产阶层的形成,中产阶层的形成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

(三)降低个人所得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降低个人所得税,能够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调整货币供求,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减少个人所得税可以先易后难,最简单的办法是提高个税起征点,逐渐实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税制。

大幅度地提高个税起征点,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3500元/月/人提高到1万元/月/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后,每个工薪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加,每个家庭用于消费的开支就会增加,进而增加消费,刺激内需和经济增长。以消费增加刺激社会总需求,有效地增加对货币的需求,缩小货币供求差距,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而且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扩大了税源,国家税收也随之增加。

(四)改变财政补贴方式,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改变财政补贴方式,财政补贴从“以资为本”转向“以民为本”,清理财政补贴,将原来补贴出口企业、生产消费品企业的资金,如出口补贴、家电补贴、家具补贴、农超对接的补贴等等,转向直接用于补贴居民消费,增加全国居民的消费能力,以消费者的货币选票促进消费扩张和经济结构调整。在居民收入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下降的情况下,直接补贴居民消费,不仅可以通过居民增加消费有效地拉动国内需求,而且能够帮助老百姓提高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明显地改善民生。

所有的消费补贴都不以现金的形式、而以消费券的形式直接发给居民。消费券既可以买国产的汽车、家电等消费品,也可以购买国产的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还可以用于支付房租水电等。消费券使用的截止日期为当年11月底,以便于财政部门结算。只要是国内民族企业的产品,都可以用消费券购买,以有效地扶持民族企业,增加民族企业的就业,提高就业者的收入,建立有效提高居民收入的长效机制,进而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奠定有效扩大内需的微观经济基础。

(五)以城镇化带动消费增长

城镇化对消费需求的创造源于人口城镇化创造出来的消费城镇化。农村人口变成城镇人口后,与土地完全脱离联系,其消费完全实现商品化。消费城镇化即消费完全商品化。消费城镇化使市场需求获得倍数扩张的能力。城镇居民的收入比农村居民高,城镇居民的消费环境比农村居民要优越,城镇居民的消费领域比农村居民要宽广。[7]农民工市民化将促进居民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可以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经济结构,因此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是促进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8]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潜力。城市化由自我现代化的模式迅速转变为以吸收农村人口为主的模式,就能显著提高城镇化集聚效应,迅速扩大消费和内需。中国依赖出口的增长模式已难以持续,面对外需增长的下降,中国必须大力加强城镇化建设,扩大内需。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加紧改革现行的土地制度户口政策,使城市化的成本大大降低,大大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加速消化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力,通过普遍就业大大提升消费需求。[9]着力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解决好上亿农民工在城市的住房、医疗、孩子上学问题,扩大在城市消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和服务。

(六)完善公共服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教育、医疗、住房支出的快速增长打乱了正常的消费结构升级的节奏。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必须建立在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机制相对完备的基础之上,否则,难以形成提高家庭和个人消费意愿、带动国内需求增长的局面。

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深化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领域改革,扩大对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建立房地产行业的长期调控机制,避免房价过度上涨,让居民放心消费,大胆消费。

按照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着眼于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减少农村家庭公共服务消费支出,才能有效避免城乡消费水平和结构“倒挂”,合理带动农村家庭消费。重点帮扶农村和低收入家庭提高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有益于提高社会整体消费能力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2]

(七)加强政府规制,建立放心消费市场,提高居民消费质量

加强政府微观规制,建立消费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构建安全放心、诚信友好的消费环境,营造消费者愿意消费、敢消费的氛围,促进消费市场健康发展。政府规制的重点是“衣食住行”等与广大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领域,完善消费市场的信息系统和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监管力度,特别是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振消费信心,促进安全消费。同时,还应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消费方式的形成。政府加强生产经营企业准入监管、企业运营中市场交易对象和交易行为监管,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要有惩罚措施、退出机制和消费者投诉机制,营造消费者放心满意的消费市场,提高居民消费质量,从而放心消费,刺激消费需求增长、消费市场扩张。

[1]饶志明.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及其原因[J].消费经济,2012(1):24-25.

[2]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课题组.当前中国城乡家庭消费情况[EB/OL].(2009-01-20).http://www.gmw.cn/01gmrb/2009-01/20/content_880441.htm.

[3]夏绪梅.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4(5):40-43.

[4]张乐,雷良海.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的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研究[J].消费经济,2010(4):10-13.

[5]廖春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东、中、西发展差距仍较大的原因分析[J].现代经济,2008(11):50-52.

[6]纪江明.公共福利投入公平性与地区居民消费差距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9):50-56.

[7]曾令华.我国现阶段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城镇化[J].经济学动态,2001(3):28-31.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6):4-17.

[9]文贯中.结构性失衡、内需不振、过时的土地制度和走出困局之路[J].南开经济研究,2010(2):17-27.

猜你喜欢

消费率居民消费差距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我国经济消费率问题探析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经济动态效率视角下的省际最优消费率研究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居民消费
基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中国居民消费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