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贸易额的组合预测研究
——基于“大三通”后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3-11-04杨月锋
杨月锋
(福建农林大学 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
一、两岸贸易往来现状及相关文献回顾
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直处于扑朔迷离的状态。直到2008年5月马英九上台以来,两岸关系才渐趋缓和,各方面发展逐步迈上新台阶。因此,2008年是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特别是在2008年12月15日,“大三通”(通邮、通航、通商)正式启动,标志着海峡两岸贸易往来的突破性进展,两岸经贸合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2009年是两岸关系取得全面进展的一年。在这一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这是大陆在推进两岸关系深入发展上做出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定。2010年两岸关系发展呈现显著的“经热政僵”与“文热政紧”格局。虽然两岸在军事互信与政治协商问题上的探索受阻,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格局没有根本性变化。尤其是6月29日在大陆举行的第五次“陈江会谈”上,两岸两会领导人签订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即ECFA)。2011年是两岸关系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两岸贸易额超过1600亿美元。两岸在大开放、大交流、大合作的发展道路上持续稳步前行,总体呈现稳定、有序、良性的积极局面。2012年是两岸关系稳中有进、巩固深化的一年,两岸关系持续着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13年将是两岸关系攻坚克难、有所突破的关键年,也被两岸学界视为推进两岸关系的“机遇之年”。尤其是6月13日举行的“习吴会”,指引着两岸关系朝向“深水区”迈进。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两岸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将日益频繁,两岸贸易额也会随着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而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
“大三通”实现以来,两岸贸易额有了明显的增长。与2009年两岸贸易额1062.3亿美元相比,2012年的贸易额为1689.6亿美元,增长了59%。其中对台出口367.8亿美元,自台进口1321.8亿美元。两岸贸易额的持续增长会带动两岸对港口物流的需求,因此,合理、准确地预测两岸贸易额的增长态势以及变化趋势,对推动港口物流发展、构建闽台物流通道、进行物流设施中长期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已有的文献主要针对“大三通”前两岸贸易状况的客观实际,分析两岸贸易统计方法的准确性,探讨如何客观真实地估计两岸的贸易额。如香港学者宋恩荣对现行的几种估算两岸贸易额的统计方法进行了评价。[1]他指出了海关的统计、台湾方面国贸局的统计和香港方面有关两岸经香港转口贸易的统计这三种常见的两岸贸易额统计方法各有其优缺点,认为综合三类统计方法才可以准确地估算两岸贸易额。顾海兵和李健斌在对两岸贸易额的官方统计、部门估算以及学者估算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岸真实贸易额的逆推估算法。[2]而由于两岸关系的敏感性,以及长久以来没有建立正常的贸易关系,两岸贸易的数据资料较难获取,且存在数据统计的口径及准确性问题,因此较难利用已有数据资料预测两岸贸易进展情况。在现有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对两岸贸易额预测的文章尚不多见,仅见杨靳和黄建设在2008年依据公司内贸易理论,以台商对大陆的直接投资和时间趋势为解释变量,建立预测模型,预测了2005~2009年的两岸贸易额。[3]本文以“大三通”为分界点,尝试利用合适的预测模型对“大三通”后的两岸贸易额进行预测,以期对两岸贸易往来情况有个初步的了解,为政府制定两岸贸易政策和发展物流通道策略提供依据。
二、两岸贸易额预测模型的构建
“大三通”后两岸经贸关系进入全面融合的新阶段[4],双方在贸易形式(从“间接贸易”到“直接贸易”)、贸易规模(从“小心翼翼”到“突飞猛进”)和贸易结构(从“三角模式”到“四角模式”再到“大陆-台湾”的内贸易循环模式)等方面都产生了一些新的改变与调整。本文采用“大三通”后大陆与台湾贸易额的月度统计数据,通过观察数据自身的波动特征和变化规律,建立合适的预测模型,对未来两岸贸易额进行合理预测。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涉及的数据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的统计数据,从中整理出2009年1月到2013年6月①截止收稿时,商务部网站上关于大陆与台湾贸易额的数据只发布到2013年6月份。中国大陆与台湾贸易额的月度数据,共有54个样本(见表1)。
根据表1的月度数据绘制中国大陆与台湾贸易额的时序图(见图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陆与台湾贸易额整体上呈现出在波动中不断增长的趋势,同时又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周期性,时间序列的季节性特征显著。
图1 大陆与台湾贸易额时序图
(二)两岸贸易额时间序列的季节模型
传统的时间序列分析把时间序列的波动归结为趋势变动(Trend)、季节变动(Seasonal)、循环变动(Circle)和不规则变动(Irregular)四大因素。[5]四种变动与原序列(Y)的关系被概括为两种模型:乘法模型Y=TSCI(适用于T、S 和C 相关的情形)和加法模型Y=T+S+C+I(适用于T、S和C 相互独立的情形)。季节模型是反映具有季节变动规律的时间序列模型,通常需要利用连续3~5年的月度数据或季度数据,本文所采用的数据符合这一要求。
表1 2009年1月~2013年6月中国大陆与台湾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本文采用乘法模型,运用EViews6.0软件对中国大陆与台湾贸易额时间序列进行季节调整,剔除季节波动的影响。图2是对图1进行分解后的情况,其中MYE_SA 代表季节调整后的中国大陆与台湾贸易额,MYE_SF代表季节因子。从中可以看出,调整后的中国大陆与台湾贸易额序列呈现出较明显的非线性变化趋势。
图2 大陆与台湾贸易额时序分解图
首先,确定趋势模型。通过对剔除季节波动后的MYE-SA 进行反复比较试验,最终选取三次曲线(Cubic curve)作为趋势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得到三次曲线趋势模型为:
调整后的R2=0.83,F=89.97,显著度sig.=0.0000
其次,确定季节指数。季节指数指上述的季节因子,即MYE-SF序列,反映了时间序列中季节波动的规律,具体数值可以直接在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季节调整时得出(见表2)。
表2 三次曲线模型季节指数
最后,确定三次曲线季节预测模型。将趋势方程与季节影响因素合并,得到能够描述时间序列总体发展规律的预测模型:
应用该模型预测2013年7月到2013年12月的大陆与台湾贸易额,预测结果见表3。
为了判断模型好坏,将采用三次曲线季节模型的预测结果与2009年1月到2013年6月大陆与台湾贸易额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利用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公式MAPE=sum[abs(实际值-预测值)/实际值]/n×100%,计算出MAPE=5.098%。根据统计预测理论,一般认为MAPE 值低于10%,则预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因此,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表3 中国大陆与台湾贸易额各模型预测值 单位:亿美元
(三)两岸贸易额的指数平滑预测模型
指数平滑法是一种能够自动追踪数据的变化,通过不断调整对序列中所包含短期趋势的估计,从而进行短期预测的方法。从图1可以看出,大陆与台湾贸易额时间序列既反映了趋势,又有季节波动,因此适合选用多参数指数平滑模型中的Holter-Winter季节乘积模型进行预测。预测模型:
该模型有三个平滑系数α、β和γ(0≤α、β、γ≤1),其中。式中s是季节周期长度,若为月度数据,则s=12;若为季度数据,则s=4。at是截距,bt是斜率,ct是季节因子(季节指数)。
如果t=T(最后一期),则预测公式为:
该模型与一般指数平滑模型的主要不同在于增加了季节项,因此适合既有趋势又有季节波动的数据。[5]它主要反映近期数据的变化,适合短期预测。
借助EViews软件计算出Holter-Winter季节乘积模型的平滑结果,可得α=0.51,β=0,γ=0,aT=159.4894,bT=1.452778,最后一年的季节指数(ci)见表4。
表4 Holter-Winter季节乘积模型最后一年的季节指数
本文样本期是2009年1月到2013年6月,共54期;预测期是2013年7月到2013年12月,共6期。中国大陆与台湾贸易额时间序列在1~54期(样本数据范围)的取值是一步预测值(k=1),55~60期(预测期)是多步预测(k=1,2,…,6)。预测期内使用的预测公式是:
将上述指数平滑模型用于预测2013年7月到2013年12月的中国大陆与台湾贸易额,预测结果见表3。同样地,将该预测结果与2009年1月到2013年6月大陆与台湾贸易额的实际值进行比较,计算出MAPE值为7.079%,说明该模型预测精度较高。
(四)两岸贸易额的组合预测模型
组合预测是指针对同一问题采用两种以上不同预测方法的预测,主要目的是综合利用各种方法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地提高预测精度,适用于信息不完备的复杂经济系统。因此,将大陆与台湾贸易额的三次曲线季节模型和Holter-Winter季节乘积模型进行组合预测,可以得到更切合实际的预测效果。组合预测的权重由上述两种预测模型的MAPE值进行调和平均求得,计算公式为:
求得权重的具体数值为:ω1=0.5813,ω2=0.4187。由此可以求出大陆与台湾贸易额的组合预测值(见表3)。以组合预测值为最终的预测结果,同样计算出2009年1月到2013年6月大陆与台湾贸易额的组合预测的MAPE 值,为5.588%,可以看出,组合预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将三次曲线季节模型、Holter-Winter季节乘积模型和组合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分别以图形显示(见图3)。其中,MYE 代表大陆与台湾贸易额实际值,MYE_SANCI是采用三次曲线季节模型所得到的预测值,MYE_PINGHUA 是采用Holter-Winter季节乘积模型所得到的预测值,MYE_ZUHE 是二者的组合预测结果。由图3亦可以直观地看出预测效果不错。
图3 大陆与台湾贸易额各模型预测效果图
三、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从组合预测的结果可以看出,2013年7~12月大陆与台湾的贸易额将持续增加,累计将达1159.85亿美元。其中7~12月的环比增长率将分别达到0.7378%、4.2094%、7.3431%、-11.983%、12.3489%和5.6821%。除了10月份的贸易额为负增长外,其他月份贸易额都呈现或多或少的增长趋势,尤其是10月份前后,贸易额增幅将会较大。
从季节指数亦可以看出,1月、2月和10月三个月份的季节指数较低,其中2月的季节指数最低。究其原因,可能在于长期以来两岸关系的政治敏感性决定了春节(约1、2月份)和国庆(10月份)期间两岸货物贸易往来频率,与其他月份相比,有所降低。虽然近几年来春节期间大陆与台湾的旅游贸易往来繁盛,但历史遗留问题还是在两岸贸易往来中占据着主导性地位。9月和3月的季节指数较高,说明国庆前和春节后是两岸货物往来的频繁时期,这表明了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正常贸易往来需求。
由上面分析可知,“大三通”后海峡两岸贸易额呈现出波动式增长的发展趋势,但增长的幅度不稳定,季节性特征较为明显。
(二)讨论
两岸贸易往来离不开交通和物流的支持,尤其是会增加对港口物流的需求。在贸易额预测的基础上,估算出物流量,这对进行物流设施规划和布局、构建海峡两岸物流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通过贸易额估算物流量,杨靳和黄建设在其公开发表的《海峡两岸物流量的预测与估算》一文中指出,可以建立一个经济体的贸易额和物流量之间的一个通过原点的回归,回归方程的系数就是贸易额与物流量的转换关系。作者在文中采用台湾地区1988~2006年进出口贸易额和船舶及航空对外物流量数据,利用该方法估算了2009年的海峡两岸物流量。由于大陆地区进行国际货物运输的主要途径除了海洋运输还有铁路运输,目前仅能够获取海洋运输中的外贸货物吞吐量数据,而无法获取铁路国际货运量数据。因此,限于资料数据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尚无法在本文贸易额的基础上预测物流量,这也将是下一步研究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四、结 语
“大三通”后两岸往来较以前更为便捷,联系也更加紧密,但两岸经贸密切往来仍存障碍。这种障碍包括心理障碍和现实障碍。心理障碍需要打破两岸政治僵局,使两岸关系正常化。而现实障碍则是通过物流、交通和运输领域的合作逐步消除。在2013年6月16日举行的第五届海峡论坛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透露,为推进两岸交通运输发展,交通运输部将积极支持两岸客货滚装运输发展,逐步推进两岸机动车辆通过客滚航线上岸等实现互通行使。[6]事实上,福建省在3年前已率先推动台湾自驾车辆通过客滚航线进入福建行驶。也就是说,台湾自驾车可以通过滚装运输的方式运抵福建,行驶在福建大街小巷。目前两岸正积极研讨放开两地车辆互通的模式。同时何建中还指出,要全面提高两岸“三通”的水平,朝着“全通、畅通、联通”升级。通过汽车互通和火车轮渡等方式,向公路、铁路、飞机、轮船等运输方式的“全通”升级,真正打造两岸直航的升级版。只有尽快破除两岸的各项障碍,才能真正促进两岸贸易的迅速发展。
[1]宋恩荣.如何准确估计两岸贸易:对现行几种统计方法的评价[J].学术研究,2006(1):53-58.
[2]顾海兵,李健斌.两岸真实贸易额的科学估算[J].山东经济,2009(4):14-19.
[3]杨靳,黄建设.海峡两岸物流量的预测与估算[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9-71.
[4]曹楠,胡仁霞.“大三通”后两岸经贸合作趋势分析与预测[J].经济研究导刊,2010(8):152-153.
[5]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4.
[6]何建中在第五届海峡论坛大会上发言 打造两岸直航升级版.[EB/OL].(2013-06-13).http://www.moc.gov.cn/zhuzhan/jiaotongxinwen/xinwenredian/201306xinwen/201306/t20130616_1433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