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旅游中文化移植现象调查研究——以云南大理双廊白族村为例

2013-10-24陈修岭杨家娣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白族居民民族

张 颖,陈修岭,杨家娣

(1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济南250014;2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一、调查缘起

在世界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民族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价值是巨大的,同时,旅游也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的先民们适应所生息繁衍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为该民族的大多数成员所普遍接受,共同分享,深层认同,集体维护,世代相传。[1]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比较偏僻,信息闭塞,居民按照传统的习俗和习惯生活。旅游活动的进行,必然带来人际之间的交往,游客到达少数民族地区,在了解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在与当地居民接触中也将城市的文化传播进来。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游客对民族特色的好奇,某些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被外来游客大规模造访,游客来自五湖四海,身份各异,带来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多种多样,传统文化与外来思想文化相互碰撞。旅游者一般在目的地停留时间比较短暂,感受异域文化之后仍然回到原来的生活中,文化的交流碰撞不会对他们带来很大影响,而民族地区居民由于长期接触外界旅游者,受到的影响则更大。一方面民族地区居民接受先进文化,有了开阔的视野,有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传统文化传承,另一方面,这可能给民族文化的保护带来很大冲击,当地居民的传统民族文化逐渐弱化。大理双廊正处于旅游快速发展而民族文化逐渐弱化的阶段。

本研究尝试归纳分析大理双廊白族旅游文化移植现象,通过对当地居民以及外来旅游者的深度访谈,了解旅游文化移植的原因,并提出理论上的初步解释。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分析

旅游使得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产生碰撞,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学者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有的学者集中在旅游对族群认同的研究,路幸福与陆林(2007)认为“旅游对复兴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族群认同、重构民族精神等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东道主社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2]吴其付(2009)认为“旅游开发下羌族文化的展演与复兴使一些传统民间仪式和节日习俗也得到恢复和强化,通过向旅游者展示增加了本地文化的吸引力。于是各种有关羌族的传统工艺、民俗节庆等原已被淡漠和遗忘的文化出现了新的复兴局面。[3]也有部分学者主要集中在对旅游对民族文化变迁影响的研究。文化变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文化内部的整合而出现的为人们所认同,有别于过去的文化形态。[4]蒋辉(2005)指出,旅游对民族地区的文化形态产生巨大影响,使民族传统文化正向或逆向变迁,旅游发展中必须要认识到旅游对民族地区文化影响的双刃效应。[5]孙九霞(2009)提到,文化移植是文化变迁的特殊形式,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Bourd ieu)提出文化再生产的概念用于分析文化变迁的动态过程,他认为,文化再生产的结果体现了占支配地位的利益集团的意愿,是使社会权威得以中性化、合法化的手段。[6]学者对旅游文化移植的研究文献较少。

本文认为文化移植即少数民族地区为了吸引游客,将本民族文化异地移植,或在本地移植他族文化,这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中常出现的问题。旅游能在民族地区文化移植中起到什么作用,旅游文化移植有哪些表现,这些问题尚未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此研究民族旅游中文化移植现象不仅是民族文化保护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的补充和完善。

三、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双廊镇位于洱海东北岸,东靠佛教名山鸡足山,西临洱海眺望苍山,南接挖色镇,北连上关镇,素有“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的美誉。双廊村是双廊镇沿湖四个村中最北端的一个村,也是镇政府所在地,有双廊、康海和天生营三个自然村,人口902户,3578人,大部分为白族居民。村内名山胜水及人文景物丰厚,临水一带有红山景帝祠、正觉寺、民族文化一条街、天生营、飞燕寺、双廊魁星阁、南诏风情岛(4A级旅游景区)等众多旅游景点,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风景优美。一直以来,双廊是一个安静的小渔村,白族居民在这里过着安静祥和的日子,直到有一名舞蹈家在此建了房子,它开始逐渐被世人所知。尤其是近3年的时间,双廊被更多的人发现和推崇,旅游者大量进入,尽管客栈数量由10家上升到100多家,在节假日期间,大小客栈仍然一房难求。游客数量的激增吸引着投资者按自己的意愿在这里租地建房,传统的白族建筑中掺杂了现代符号,当地人看到其中的巨大利益也开始效仿,外地人的到来又提高了当地的物价,这一切,逐渐改变着这座古老的渔村。旅游的发展,的确使得双廊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但是它能否让白族的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未来的双廊能否得到一个良善的结局是当地白族居民最关心的话题。

(二)调查方法

研究过程中于2012年7月15日至7月31日到大理双廊进行实地调查,主要调查地点在双廊镇双廊村,运用深入访谈法和观察法搜集资料信息。调查对象主要有当地居民、政府工作人员、双廊文化专家、客栈老板、投资商、游客等五类关键群体。调查对象中,除了游客和投资商之外,其余人员基本上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在调查过程中,与双廊村居民建立良好关系,在他们闲暇时主动与他们聊天,观察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为调查资料的真实性提供了保证。

访谈法采用标准问题和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中被访者共36人次(表1)。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访谈主要了解白族文化的变化,旅游者进入后带来的影响;通过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访谈主要了解双廊白族文化向旅游者展示的方式、展示过程中的失真现象以及政府在旅游文化展示及保护中起到的作用;通过对客栈老板的访谈主要了解旅游对当地文化的冲击;通过对投资商和游客这两类外来人口的访谈,主要了解他们对双廊旅游文化移植现象的认识。

四、调查过程与发现

双廊目前还没有将白族民俗移植到固定舞台上向游人展示,游客在双廊体会到的是白族人的生活,但是面对日益激增的大量游客,白族民俗被移植到生活大舞台向游客展示时依然有了失真的现象。

(一)建筑偏离传统风格

建筑,是民族的文化符号,是民族性的具体体现。白族的建筑作为双廊旅游展示中最直接的形象符号应作为白族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特征,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原生性,展示着民族成员的外在认同,游客进入村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风格特异的建筑。白族传统民居大多采用木石建筑,常见的格局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十数种,一般在外墙上使用白色为基调,飞椽厚壁,屋檐下的墙面及山墙上饰以彩画。[7]由于发展旅游,大量游客涌入,双廊需要大量的住宿接待设施,很多居民将自家房屋翻新改造成为家庭旅馆,而新的家庭旅馆大多偏离了传统的建筑特点。因此,进入双廊,到处可以看到建房的工地,而有特点的民居却很稀少。

表1 访谈人员一览表

“传统的白族民居通过照壁上的文字可以判断出此家姓氏,如照壁上书写‘仲书风范’,这家必姓董,因为取董仲舒的名字;如照壁上书写诗酒江声,这家肯定姓李,因为李白是一名喜欢饮酒的诗人。通过大门可以辨别姓氏、功名、行政领导,例如有功名者才有出角大门,大门无角的则为平头百姓。现在传统的青瓦白墙、淡墨画的白族民居已经发生改变,玉矶岛上杨丽萍、沈建华的房子已经完全现代化了,受这些名人的影响,老百姓也去效仿,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双廊很可能会变成第二个香港!”——E03

目前还有大量的外地客商前来租地或买地建客栈,村民从中得到利益,将自己所有的土地卖给或租给客商,客商建客栈却没有统一标准,导致白族民居偏离了原来的建筑风格。对于客栈经营者来说,最好每间房都是海景房,能租出最好的价格,而传统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U字结构分为主房和厢房,为了满足看海的要求,很多客栈中厢房反客为主,价格卖得最高。客栈为了满足城市旅游者对舒适性的需求,内部建筑结构也需要做出调整,例如大面积的落地窗、大床等。

“游客来这里看洱海,投资商来这里就是为了赚钱,我也想过要做成老房子,但是其中困难重重。首先,对你的设计要求很高;第二,对你的施工质量要求也很高。可当地的施工队有时候连砌一堵墙都砌不直,在城市里只要半年的工期,这里往往要1年半才完工。谁能耗得起呢?”——I01

“旅游开发也破坏了古渔村本来的面貌,由于要接待游客,这里填海盖房,房屋改变了本来的房屋特色。”——E01

“建筑的变化主要是近3年外地人进入后,租房、买房,村民有钱之后开始仿照,破坏了原有的建筑风格。最初是杨丽萍、赵青在玉矶岛建房,村里的建筑风格变化是从近3年旅游快速发展之后。”——E02

(二)服饰展示偏离传统

传统的白族人爱漂亮,崇尚白色,尤其年轻女性服饰色彩鲜明,非常具有民族特点。笔者在访问时发现老年人大多保持穿传统服装的习惯,而年轻人几乎没有人穿,民族服饰只有在向游客展示时才能用到。从调查来看,旅游并没有对服饰的演变产生很大影响。

“我们小时候就不爱穿白族服装了,穿起来太麻烦,穿一次得两个小时,而且活动还不方便”。——R01

“人们都想向好的方面发展,白族服饰穿起来复杂,还影响劳动,如果白族服装穿起来容易,汉族服饰不好穿,估计汉族也会学习白族的穿衣方法,这和旅游没有关系,我感觉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R03

在双廊的居民中几乎看不到穿着白族传统服饰的姑娘,传统服饰目前更多的是用来向游客展示,在展示中也在偏离传统的习俗。

“白族服饰我们平时都不穿,只有在重大节日时才穿一下,穿起来太麻烦,现在做导游,基本上都是招揽游客时穿的,公司也有这样的要求,显得有民族情调。”——R10

“男式服饰变化不大,女式服饰是经过演变的。例如,老年服饰中的头帕,过去是用头发缠上去,程序复杂,现在则是做好直接套在头上。”——E02

“我们店里这些衣服也不全是白族的,有傣族的、也有彝族的,有的我也分不清,来双廊旅游的大部分都是云南以外的游客,只要是民族的服饰大家看着喜欢就有人买,所以我也不一定非得卖白族的服装啊。”——R06

白族服饰用来向游客展示,来双廊旅游的游客就以看到的白族服装作为正统服装,如果服饰的展示失真,则会影响外来游客对白族服饰的认知。

(三)思想意识、价值观发生变化

双廊人民原本善良,在笔者进行田野调查期间也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去居民家时赶上居民吃饭,他们很热情地邀请我们跟他们同吃,并且不顾我们反对拿出碗筷甚至是自家酿的好酒,这足以见得双廊人淳朴善良的心依然存在。随着外地人的进入,双廊人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方面在逐渐发生改变。旅游活动对双廊白族人民的一个重要影响在于逐渐打破当地人民淳朴善良的民风。双廊在旅游开发之前,当地居民普遍有着平均主义观念,凡事不争不抢。但最近几年,外地人来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游客数量也在激增,当地居民在与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则越来越具有经济头脑,甚至还有一部分人认为金钱至上。他们为了利益开始有了争抢的行为,在做生意时也出现了缺斤短两、坑蒙拐骗的现象。

“随着近两年到3年,旅游者的进入,也有部分外地人前来建客栈做生意,村民将宅基地出租,尤其是洱海边的宅基地,导致双廊地价上涨很多,而且贫富差距也随之增大,造成村民心理上有落差感。宅基地升值,使得部分居民开始抢占海边公共用地,族群失真,原本善良的白族人民也开始了争抢。”——G01

“有的人不再那么纯朴,例如会用普通鸡蛋代替土鸡蛋出售,因为买的时候根本不好区分。原来问路我们当地人会很热情地把你带到目的地,而现在有的以收费的方式,虽然这样的现象比较少,但是也能体现出人们的思想在发生变化。当然,这也可能是受大环境所影响的。”——G01

居民思想观念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外来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冲击,当地居民向外来的经营模式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很多原来以种田、捕鱼为生的居民开始做起了生意,妇女也不再囿于家庭。在双廊镇的主街道上到处可以看见烤乳扇、烤洋芋、卖小银鱼以及当地水果的小摊,洱海边上在建的房屋有很多也是当地居民准备做客栈用的。

“摘茨菰去卖,我们本地人吃,很多外地人也会买,做点小买卖可以贴补家用啊。”——R08

“两三年前很多人都把地租给或卖给外地人,现在双廊的地值钱了,大家发现开客栈赚钱也多,所以很多当地人就自己开客栈。”——R14

(四)传统习俗遭到破坏

双廊还保持着大部分传统习俗,外地来的新移民也注重入乡随俗,尊重这些传统。尽管传统习俗依然保存,但是由于游客的进入,某些习俗开始变了味道。例如,本主崇拜是大理白族特有的一种宗教形式,接送本主也是双廊人最重要的一种习俗,目前仍是当地人最为尊重的,但是一些细节悄悄地有了一些变化。

“正月初四到本主庙请本主是我们这儿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各村寨在陆地上用木轮车接佛祭祀,而且每家在这个活动中承担的任务不同,这是从老祖宗就传下来的,至今没有改变。但是接本主的大船却有了改变,以前是用大木船,而现在则用平日搭载游客前往南诏风情岛的现代游轮,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变化”——R03

“红山本主庙农历四月十五民族聚会的摆摊点也要交钱,而且价位还不一样,一般是每平米8元至20 元,划分得很清楚。”——R15

外来资金和新移民的强势介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原住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尽管目前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随着游客的增多,未来变化的趋势还是让人心存担忧。

“我们自己的饮食习惯没有受到旅游的影响,我在这里开饭店20多年了,但是这几年外地人来的多了,他们不一定喜欢吃我们白族饭,所以我就根据客人的口味来做。”——B03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双廊的文化展示大部分是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搬到舞台上的非常少。民族文化在生活舞台中展演时出现失真的现象,这与政府疏于管理有很大关系。

发展旅游以后,每位村民以及外来投资商都希望利用白族传统的文化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却不愿意保护和传承文化。旅游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而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市场的调节之下,所有人的经济行为都有趋利性。为了迎合游客的消费偏好,建筑结构、风貌破坏了传统村寨整体的协调性,村民的价值观以及传统习俗也开始发生改变。而少数民族乡村旅游的环境脆弱性与文化稀缺性使其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具有更明显的“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特征,更需要政府行为的干预与扶持。[8]而双廊政府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并没有发挥有效的职能,对少数民族地区过度的开发和规划不当会导致人文资源以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些外部经济带来的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外部经济是在资源开发中逐渐积累的,双廊正处于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如果政府不及时采取措施,必后患无穷。

笔者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大理市双廊镇尚未编制切实可行的旅游规划,对经营户及投资者缺乏引导,已明显不能跟上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而且现在的盲目投资又将导致环境污染、土地纠纷等一系列重大隐患发生。双廊大多数经营户在选址及经营项目选择上较为盲目,没有充分考虑环境生态保护及土地使用性质等问题,外地来的投资商大多只考虑经济利益,而对双廊未来的发展漠不关心,整个双廊镇无序经营状况较为明显。

经济利益驱动是村民以及外地投资商介入旅游活动的直接动力,就如前几年双廊人民把土地租给外地人,由外地人建客栈,而现在看到其中的收益之后,很多双廊人自己建房子迎接客人,传统习俗及思想意识的改变也是由于利益的驱动。在双廊的旅游发展中,村民既是旅游产品的经营者,又是白族文化的展示者。村民虽是旅游开发的“天然主体”,但其自我发展能力以及看待问题的高度有限,而且,只是依赖村民,旅游开发中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在双廊未来的旅游发展中,政府应发挥其公共职能参与旅游开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第一,在旅游发展中,政府政策及管理方面应及时到位,必须对双廊白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特性进行研究,制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强制性制度安排。在民族旅游中,政府起到有力的管理以及指导作用,才能使得双廊的白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第二,在旅游开发上,地方政府应有相应的思路。双廊旅游的发展应该与白族文化的保护相结合,从市级政府到双廊镇都应设立旅游管理的专门部门,旅游管理人员出去学习先进经验,之后应该进行相应的研究,如果任凭村民自由组织旅游发展,将影响白族文化的保护。

第三,政府应以合理的方式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改变现有的独家独户接待的方式,在政府的主导下搞游客接待点,有利于规范居民接待游客的各种行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有重要作用。

[1]覃德清.中国文化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路幸福,陆林.国外旅游人类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93-101.

[3]民族旅游与文化认同:以羌族为个案[J].贵州民族研究,2009,(1).

[4]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蒋辉,赵奇钊,刘仁贵.旅游业:民族地区文化变迁的双刃剑[J].怀化学院学报,2005,(4).

[6]孙九霞.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视”视角下的解读[J].思想战线,2009,(4).

[7]许文舟.大理白族民居[J].西部大开发,2008,(2).

[8]赵承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猜你喜欢

白族居民民族
我们的民族
石器时代的居民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白族敬酒歌
白族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