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种猪群肢蹄结实度的选择改良
2013-10-23樊新忠
樊新忠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 271018)
健壮结实的肢蹄是支撑种猪群健康生产的基础,也是支撑整个养猪生产链持续获利的关键。
1 猪群肢蹄健康状况及产生原因
当前生产中猪群肢蹄健康状况很不乐观,在以杜长大为主的现代瘦肉型猪群中,常见因肢蹄结构不良引发机能障碍出现多种肢蹄病,包括:蹄畸形(蹄结构不良,偏蹄、蹄底增生、蹄壳过度生长)、蹄裂(蹄质地差、蹄冠感染)、软组织损伤、骨损伤、卧系或突系、肢势X状或O状、跛行、感染、风湿肿痛等,成为威胁种猪健康、生产繁殖和商品猪生长乃至肉质安全的主要因素,肢蹄病多发频发并呈逐年加重趋势。
综合国内外的多个研究和生产调研,繁殖母猪肢蹄病发生率约为30%,因肢蹄病导致的母猪淘汰约占17%~28%,列在繁殖障碍、产仔少之后成为第三位淘汰原因;种公猪肢蹄病发生率甚至高达70%,根据由增重速度和背膘厚组成的选择指数进行选择时,经常有近50%的选择指数较高的种猪由于肢蹄缺陷被淘汰;商品猪中也因需对抗治疗肢蹄病而大量使用抗生素,成为胴体污染的主要风险之一。
种猪发生肢蹄病有遗传、营养、设施、运动、疾病等多方面原因,其中遗传与发育是根本原因。现代猪种培育过程中过度追求生长速度、瘦肉率、饲料报酬、产仔数等直接生产指标,忽视了对体质健康、肢蹄结实度的选择。越是生长快、瘦肉率高、臀部丰满、体型大的猪,越需要健壮结实的四肢,但由于其骨骼肌腱与肌肉生长发育不同步,往往会肢蹄发育不好而出现肢蹄疾患。通过评分方法估测的猪肢蹄结实度性状多具有中等的遗传力,例如前肢和后肢结实度的h2分别为0.18、0.13,骨骼强度评分的h2分别为0.27、0.12,系部评分的h2分别为0.40、0.19,蹄评分的h2分别为0.13、0.16,猪的肢蹄结实度在不同品种间、品系间、家系间和个体间均存在丰富变异,因此通过选择育种手段改良肢蹄结实度,不仅是迫切必要、切实可行的,也是从根本上预防减少猪群肢蹄健康损失的高效途径。
2 猪群肢蹄结实度的选择改良方法
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猪群肢蹄结实度评定方法,育种实践中要么对该性状认识关注不够,要么依赖肉眼经验评定,往往主观性偏差较大。非常有必要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其评定规范和选育方案。本人结合文献和奶牛体型线性评定经验,尝试给出一个初步的建议方案,以抛砖引玉,供讨论批评或实践参考。
2.1 肢蹄结实度性状的构成及评分标准
按实践中肢蹄病的发病情形和致病机理,建议将猪的肢蹄结实度性状分解为5个子性状:1)综合强弱,描述肢蹄的整体结构和强弱结实程度,重点考评四肢相对于躯体的比例、管围粗细,是否弱系、卧系或突系、凹膝、腿过弯过直、不敢负重、跛行等;2)骨质地,描述骨骼的致密结实程度,重点考评前后肢关节部位,是否粗圆、肿胀、僵直等;3)肢势,描述四肢端正正直程度,是否间距窄,跗关节内靠X状或外展O状;4)蹄质地,描述蹄角质层的致密结实程度,是否有光泽无裂纹、糜烂、蹄壁开裂(蹄裂)等;5)蹄形,描述蹄结构和大小是否适中,有无蹄偏、蹄底增生、铺蹄过长等。
采用5分制评分方法,5分为最佳理想型,4分为微小缺陷,3分为轻度缺陷但不影响生产,2分为缺陷影响生产,1分为明显缺陷。评定阶段主要有两个:达100 kg体重日龄前后、繁殖一胎周岁前后,分别对前肢和后肢评分,公猪和母猪采取同一标准。
2.2 肢蹄结实度性状的权重及选择指数
肢蹄结实度性状的选择指数由上述5个子性状构成,建议权重均为0.2,每个子性状均由前肢占40%,后肢占60%复合而成,并且每个子性状评分均做标准化处理,相应的选择指数公式为:
其中i分别代表综合强弱、骨质地、肢势、蹄质地、蹄形5个子性状,P、、σ分别代表相应的评分、群体均值和标准差。
2.3 肢蹄结实度性状的选择及预期效果
肢蹄结实度性状的h2约为为0.25,假定现有猪群肢蹄病发生率为30%,平均肢蹄评分为3分,标准差为0.5分,每提高0.5分可降低肢蹄病发生率10%,若根据个体表型值选留20%肢蹄结实度最好的种猪,则每代可提高0.35分,连续选育3代可预期将猪群平均肢蹄结实度评分提高到4分,肢蹄病发生率降低到10%以内。若结合家系信息进行合并选择,其改良速度将更快。
鉴于实际选留不可能仅仅考虑肢蹄结实度,所以肢蹄性状的改良将是一个相对长期的选择过程,但无疑选择改良猪群的肢蹄健康将是解决肢蹄病难题的根本性高效途径,当前将肢蹄性状纳入种猪选择指数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