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仪礼·士冠礼》解读古代男子成人礼的礼仪形式和文化内涵

2013-10-21潘莹赵晓峰

卷宗 2013年12期
关键词:冠礼仪礼文化内涵

潘莹 赵晓峰

摘 要:本文以《仪礼·士冠礼》为基本原始文献,阐释了冠礼的基本涵义,概况了周代冠礼的十个程序,探析了冠礼礼仪中“成人权见证”、“长者祝福”、“ 报答亲恩”和“效力于国”的四个核心文化内涵,并论述了冠礼蕴含的“礼让三先”、“东主西宾”和“以北为上”等文化习俗。

关键词:仪礼;冠礼;礼仪形式;文化内涵;文化习俗

礼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部分。《仪礼》之初名为《礼》,汉朝人称为《士礼》,相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仪礼》是中国古代与《周礼》、《礼记》并称“三礼”的重要礼制文化典籍,也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记载着周代士大夫的各种礼仪。

1 冠礼概要

众所周知,男子二十也称弱冠。这种称谓源于周朝的“冠礼”。《礼记·曲礼上》载:“二十曰弱,冠。”唐代的大学问家孔颖达对此解释为:“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表明古代时,二十歲的贵族男子,要举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身体还未发育强壮,所以称弱,而弱是年少之意。“冠礼”很可能源于古代早期原始社会的为“成丁礼”、“入社礼”,而周代之后直至明清成为男子成年礼的定制。古时候,不论男女皆须蓄留长发,男行“冠礼”就是要把长了二十年的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并佩戴冠冕以示成人。《仪礼·士冠礼》是记载贵族男子成人礼的权威文献,该篇详细记述了行冠礼的过程、陈设、仪式及行礼时所的辞。篇末的《记》,简要说明了三代(夏、商、周)冠礼的沿革、异同,论述了行冠礼的伦理道德意义以及所适用的范围。《士冠礼》不仅适用于“士”,而且也适用于包括天子、诸侯在内的一切贵族。一方面,行冠礼标志着一个贵族成员明确其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而步入社会的开始;另一方面,它又表现了父子相继的宗法伦理精神。因冠礼意义重大,故《士冠礼》在《仪礼》中被列首篇。

2 周代“冠礼”的礼仪形式

据《仪礼·士冠礼》记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主人”(一般是该男子的父亲,如父亡则代之以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冠礼的程序首先是“筮吉日”,即要在宗庙门口占卜吉日;其次是确定和邀请宾客,包括“戒宾”、“筮宾”和“宿宾”三个步骤,“戒宾”就是由主人通知参加冠礼的所有见证宾客,“筮宾”则指从中占卜出一名行冠礼时主持加冠的正宾,“宿宾”是迎请正宾提前来到宗庙。这前两个程序属于冠礼的前期准备阶段。第三个程序是“设洗”和“陈服”,“设洗”是指当日凌晨在宗庙的堂前设置供大家洗礼的设施,“陈服”就是准备行加冠礼时所需的各种特制服装和冠冕,有爵弁服、皮弁服、玄端三种,首先,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之后的程序是“迎宾入庙”,即恭请正宾和其他宾客进入庙门来到堂前。第五个程序“加冠礼”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仪式,由正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不同的帽子。“加冠礼”之后的程序是“礼宾”。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赞是宾的助手)。“礼宾”之后是“拜母”,即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再后则是“取字”,即由正宾为冠者取一个寓意良好的“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第九个程序是“送宾”与“拜亲”,“拜亲”指拜见兄弟和姑姊,最后的程序是“拜君卿”,即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在乡有官位者)和乡先生(退休乡居的官员)。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风东渐,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

3 冠礼礼仪的文化内涵

1.成人权利与职责的见证。如前文所述,加冠礼当日的三次加冠表明了对加冠者变为成人的一种见证。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爵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2.长者对加冠者的祝福。正宾在为冠者加冠时必须同时献上祝福语,第一次加缁布冠时说:“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第二次加皮弁冠的时候说:“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第三次加爵冠的时候说:“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其实,这三次祝福语内容相近,大致包含“去除童稚之心”、“ 端正容貌威仪”、“慎修成人美德”和“祝愿高寿吉祥”等。另外,正宾给加冠者取的“字”也蕴含了长辈对加冠者的殷殷厚望。

3.对养育之恩的报答。冠礼之后在品尝祭品时,醴礼的致辞说:“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这是在表达对祖先和父亲的感恩之情;醮礼的致辞说:“旨酒既清,嘉荐亶时,始加元服。兄弟具来,孝友时格,永乃保之”,这是在表达对兄弟和朋友的感激之情。此后的“拜母”则是对母亲养育之恩正面报答的礼仪环节。

4.效力于国家及乡里的愿望。冠礼最后的礼仪环节是“服玄冠、玄端、爵弁。奠挚见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可见,周代“士”这个阶层的贵族在成年后,一个重要的礼仪形式就是拜见自己的国君和乡里的大夫和先生,该仪式表达了加冠者渴望效力于国家及乡里的建功立业愿望。

4 冠礼蕴含的文化习俗

1.礼让三先。我们都熟知三顾茅庐的故事,三请诸葛往往被解读为刘备的诚心和诸葛的矜持。但事实是,按照周代礼仪主人邀请和宾客辞让必须要三次才符合礼法,这在《仪礼·士冠礼》中多有表现。如冠礼当日主人揖请正宾进入庙门要相对三次相互作揖(“三揖至于阶”),到达堂前阶下也要相互谦让三次后,主人和宾客才上堂。而冠礼本身更是要加冠三次并随即三行醮礼,三次加冠之后加冠者要品尝祭品并用角质的小匙祭醴三番。

2.东主西宾。按照周代礼仪,建筑空间方位带有鲜明的礼制色彩,主要表现为主人在东宾客在西的方位规定。如占筮加冠吉日的当天主人在庙门的东边就位(“即位于门东”),面朝西方;另外,加冠礼前夕主人也要“立于门东”而面朝西方;加冠礼的当天主人在堂前“立于阼阶下”,位置正对堂的东墙而面朝西方(“直东序西面”),而宾则对堂的西墙而面朝东方;上下台阶也是主人用堂南偏东的主阶,宾客用堂南偏西的宾阶。

3.以北为上。在服从东主西宾的原则下,周礼还有以北为上的规定。如占筮加冠吉日的当天前来协助进行仪式的人们(“有司”)是面东而立的,而这些人站在偏北的地位更尊贵一些;再如加冠礼的当天“陈服于房中西墉下”一字排开,这些衣服衣领朝东,也是更尊贵的服装在北面;还有,“拜母”仪式是从西阶下来后到东壁拜见母亲,此时是母亲面南而加冠者面北(“北面见于母”)。

5 结语

《礼记·冠义》曾说:“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可见,冠礼是古代社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礼仪。通过冠礼这种隆重的成人仪式,贵族成年男子明确了自己在国家、社会和家庭中必须承担责任、义务,这对于其人生的成长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并将激励自己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未来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

参考文献

[1]仪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彭林.仪礼全译.贵州人民出版,1997;

[3]敖继公. 仪礼集说.台湾商务印书馆, 中华民国75年(1986

猜你喜欢

冠礼仪礼文化内涵
杨复《仪礼图》明清版本考——兼论《仪礼图》的版本源流
中国古代的冠笄之礼
한국 근현대 혼례음식 변화의양상에 대한 고찰―문화교육의 시각에서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朱鼎煦与顾校《仪礼注疏》
论卢文弨之学术、生平及其他——《仪礼注疏详校(外三种)》点校前言
近二十年来《仪礼》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