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三个自信”培养路径探析
2013-10-21吴迎军
吴迎军
摘 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党的十八大上提出的“三个自信”的核心,通过对民办高校“三个自信”培养要素的分析,探究其建设路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优化学校环境,拓宽大学生培养教育的方式方法,健全高校教育教学机制。
关键词:高校;三个自信;培养路径
1 “三个自信”在民办高校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三个自信”是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源自于道路开辟、创新和自觉;理论自信源自于理论形成、创新和自觉;制度自信源自于制度确立、创新和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铭记历史、树立自觉意识,坚定不移、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继承和发扬的主力军,大学生培养应当紧跟时代潮流,紧随社会改革与发展进程。民办高校应当肩负起历史重任,把大学生“三个自信”培养任务落到实处,起到作用。
2 民办高校大学生“三个自信”培养要素分析
2.1 社会环境要素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知识水平、行为习惯、思想品德、人生观、世界观等高级人格心理的形成,均与社会环境有关。人生活在社会,受着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生活在校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熏陶。社会环境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成长基地和创造了内在需求,对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感染和熏陶作用,并具有很强的约束力。社会环境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等产生着深远影响。首先,在经济与政治环境方面,由于受市场经济发展、价值功利化倾向的影响,民办高校学生对自身价值、个人利益的关注明显增强,价值目标选择出现多元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势必影响当代大学生对当今形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其次,文化环境尤其是大众传媒对高校学生人生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影响也十分深远。它既有积极意义,又存在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传递功能、导向功能、模拟功能、整合功能、消极功能五个方面。另外,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效果等方面均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影响。
2.2 民办高校教育要素
民办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民办高校应从学校“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加强建设实现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自信人格的养成。首先,加强人文学科建设,要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管理和授课形式等方面入手,科学配置学校资源,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在公共基础课中,开设以文史哲为基础的人文社会学科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介绍我国古今优秀文化,拓宽德育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增加选修课中的人文素质课,从规章制度上保证学生对人文知识的获取,使学生能从人文知识中获得高水平的鉴赏能力、人文精神和自信素养。其次,学校教育环境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生活和交往的主要场所,是培育大学生优秀思想道德素质和掌握先进科学知识水平所必备的环境因素,良好的学校环境会对大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对学生发展起着导向、育人、凝聚及开发的作用;不良的学校环境将形成不良的校园风气,并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2.3 自身素质要素
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是高校培养的内在性要求,是能否推进“三个自信”培养的核心部分。因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格塑造和自信培养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大学生自我是自信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体,自信人格是大学生自我选择的结果。民办高校学生需要深刻领悟到,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是健全自身人格的主要路径。在课堂上要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自我教育,努力使各门人文素质修养课的内容融为一体,集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于一身,使自己具备清醒的自我认识,汲取高品位的鉴赏能力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在课外实践中应多磨炼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手段,通过多方面地吸收人文社会知识,有意识地领悟其中精神,养成主动思考、善于分析和规范言行的习惯,努力使自身成为优秀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 “三个自信”培养的路径
3.1 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学生为社会做贡献,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也要教育、支持和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要改变传统的把社会的需要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出发点而忽视学生个体需要的思想,要改变传统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满足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没有把人的需要纳入教育目的的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管理,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实行分層次教育,注重学生的内在需求、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摒弃灌输式、空洞讲授式的内容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成为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选择、自我完善的过程。依托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及意义,掌握运用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在现实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把教育的说理性与动情性有机结合,使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机结合,给予学生提供细微的帮助和指引,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目标,使学生坚定立场,坚定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的决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2 优化学校环境,培养大学生优秀思想道德素质
良好的环境,是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外因。优美的学校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完美人格的形成。民办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首先,在整合校园文化环境方面,要大力宣传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精神,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增强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提升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班级之间、专业之间、系部之间的团结和了解,从而增强责任感、荣誉感和竞争意识等;通过人文科技讲座、学术报告、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其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增加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其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从而能使大学生客观地了解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懂得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和树立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观念。另外,优化高校网络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逐步使学生群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及拓宽教育对象的范围,逐渐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3.3 拓宽大学生培养教育的方式方法,逐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
大学生正确的教育、培养和引导,需要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只有学生能够主动进行自我教育,才能促进学校教育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高校应注重方法,讲求实效,增强培养内容的针对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将道德情感转为道德实践,立足“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多元化特点,采用教育方式多元化、学科体系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多元化、人才培养规格多元化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充分发揮教育主体的作用,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第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设相关选修课,加强各学科间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系统掌握“三个自信”内涵、意义等内容的主要途径,它承担着全面、科学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以及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合格人才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民办高校教师应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科德育的作用,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注重社会实践,拓宽学生“第二课堂”,力求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良好结合。高校大学生“三个自信”培养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培养教育的最好教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启迪、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际操作能力和团结与协作精神;组织学生参观具有教育意义的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瞻仰、祭扫烈士陵园,组织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社区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服务意识,使学生能更加客观的认识自我,从而树立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而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 王学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树立三个自信[N].甘肃日报,2012 年 11 月 14 日.
[3] 张文华.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优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