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生命·艺术
2013-10-21◎思忖
◎思 忖
《四季》/薛智国
我是从薛智国油画语言、手法风格与包含在其中的美感入手,认识他的作品的。薛智国一直醉心于自己所生活的东北黑土地,并在其中发现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与美感形式。
画家笔下的黑土地,充满了生命力,形象化为“家园”意象……这个家园是画家的艺术之根,也是画家的生命之根,而每个读到《辣椒地》、《艳阳天》、《绿野》、《饱 满》、《白菜》、《垦区记事》、《大地——垦区》、《秋声》等作品的人,同样都会联想到自己的家园、故土,自己的根之所在。因此,画家在画布上创造的土地形象实为一种生命与艺术价值的象征。
这些土地、白菜、光影的反复出现,无疑唤起我们对“家园”的眷恋,而环绕这些意象的,则是深深的、潜藏在生命深处的土地意识与文化心态。正是这种心态构成了画家的主题选择,形式创造与语言运用以及与此相关联的艺术取向。传统中国人的土地意识与家园理想,就是向往“山水环绕,阡陌交通,屋舍俨然”的生存空间,特别是那种“小桥流水”、“山水清音”式的空间图景,作为象征,提供了安静、祥和、朴素、自然的氛围,作为意象,它意味着土地及其蕴涵的意识从生活中独立出来,进入美的境界,并以淳朴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满足了人们对生命理想的追求。显然,薛智国已经超越了传统境界,体现为一种现代意识中的感觉喻意与精神性。
其实,薛智国的关于黑土地的油画作品导致了一种绘画形式的确立,当他用具象手法去表现土地、庄稼、蔬菜、阳光时,我们着实感受到了生命的蓬勃与四溢的活力;与此同时,作为人与自然的“对话”,这些作品确实有其哲学内涵。而且在美感境界上亦给人一种“天人合一”新解的艺术效果——一种整体而不是部分的审美享受。
土地,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实体现实的存在,是人的原始起点,又是生命的终结之地。它的象征意味,只能是把天地之间的永恒带入人的生命之中,并通过画家的操作,使之浸透着朴实、淳朴的审美韵致。作者通过对土地的描述,进而展现生命的内涵,以及人类对土地的依赖。
薛智国的作品在生命审美方面,包括了这样两点:一是他在土地的广义文化概念中进行着生命历程的回味。譬如,大地上的白菜繁茂生长,收割后的土地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暗喻着一段生命的历程,作为一种回味,它已沉积于特定的审美活动之中;二是将生命体验贯穿在形式语言的表现中,表现为脱离理性判断和功利目的的对世界质朴、平和的生命体味和审美观照,只要看看作品,便一目了然。
《界河》/薛智国
不是所有人,也不是所有画家都能进入这样的审美活动的,对于强调生命审美的画家来说,朴素就是美,美就是人生。它是一种生命过程与生命活动,宽于并大于绘画本身。
画家曾这样说过:“近年,我在绘画实践中的题材由‘重大’转向‘普通’,注意关心绘画内容本身问题。冬去春来,四季变化着,我将目光投向大地……开始关注大地上的绿色……”这些朴素的话说得很实在,也意味着他的绘画已步入“生命审美化”。
简言之,薛智国的作品依然有着较强的浪漫气息,但却多了些朴素与直率,更注意了生命原初形态的表达,以及直觉感受中的想象。虽然,他的作品多是直接面对生活的结果,却体现了一个当代人审视、选择的眼光,它与传统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模式拉开了距离,更具有一种人文情怀与精神性。因而,薛智国的作品反映出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精神归途中的漫游。
重要的是,画家在寻常的生活中,发现了“艺术”,甚至在其中找到承载生命延续性的角度。虽然,他把目光聚焦在坦荡的千里沃野之中,我们分明感受到内在骚动着的真挚与赤诚的激情,它们征服着欣赏者,这是一种意会,一种真正的魂交。
画家的资质禀赋,使他要达到的正是这样的目的,让现代观念与文化传统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