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对糖尿病肾病治疗疗效观察
2013-10-20李艳红郝学民
李艳红 郝学民
中西医结合对糖尿病肾病治疗疗效观察
李艳红 郝学民
目的主要探讨、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10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8.6%,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可明显提高有效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疗效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重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达20~40%,是高血糖状态直接造成肾脏的损害或通过改变肾动脉血流动力学损害肾功能,其发展呈进展性,可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糖尿病肾病在中医多属“消渴、水肿、尿浊”范畴,其治疗方法包括:西医治疗,中医治疗,中西医治疗。本文对洛阳中和医院治疗的10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研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10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经病理和临床确诊为糖尿病肾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观察组53例,其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7岁,合并有高血压43例,合并血脂异常30例;对照组53例,其中男35例,女18例,年龄53~70岁,平均年龄 62岁,合并高血压40例,合并血脂异常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年龄、合并疾病和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教育,并检测空腹血糖及尿常规化验。治疗组根据血糖及尿蛋白波动情况,采用常规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或配合胰岛素控制血糖,同时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保护肾功能,血压控制在120/70 mm Hg。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黄芪30 g,人参10 g,葛根15 g,麦冬15 g,当归18 g,山药20 g,并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给予辨证治疗肺热津伤者加用天花粉15克、黄连10克、生地黄20克、乌梅15克;胃热炽盛者加用生石膏20~30 g,知母15~20 g,黄连6~15 g,栀子9~15 g,糯米20~30 g,甘草6 g;肾阴亏虚者加用熟地黄20 g,山萸肉12 g,茯苓15~20 g,五味子12~15 g;阴阳两虚者加用制附子3~5 g,肉桂12~15 g;1剂/d,水煎分早晚两次口服,两周为一疗效,总共2~3疗程,疗程结束后复查化验指标[3]。
1.3疗效判断 疗效判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1]。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尿常规蛋白减少2个“+”或24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下降≥50%,肾功能指标明显好转;有效:症状改善,尿常规蛋白减少1个“+”或24h尿蛋白定量检查较治疗前下降<50%,肾功能指标好转;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死亡率极高。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特征是尿中白蛋白排泄轻度增多,即微量蛋白尿,逐渐进展至大量蛋白尿和血清肌酐水平升高,最终发展至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或肾移植,所以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治疗刻不容缓[2]。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分为Ⅴ期。Ⅰ期:肾小球高滤过、肾体积增大;Ⅱ期:间断微量蛋白尿,患者休息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正常,病理检查发现肾小球基底膜轻度增厚及系膜基质轻度增宽;Ⅲ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以持续性微量蛋白尿为标本,UAE为20~200μg/min或30~300 mg/24 h,病理检查GBM增厚及系膜基质增宽明显,小动脉壁出现玻璃样变;Ⅳ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显性蛋白尿,部分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病理检查肾小球病变更重,部分肾小球硬化,灶状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Ⅴ期:肾衰竭期。糖尿病肾病的西医治疗主要包括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糖、控制血压,纠正血脂紊乱,控制蛋白尿等,但疗效并不理想。本研究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类型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通过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疗效互补,大大提高了糖尿病肾病治疗的有效率,有效减轻了患者病痛,值得临床推广。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S】 1993.
[2]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3]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
471002 洛阳中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