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54例临床分析
2013-10-19豆晓蕾
豆晓蕾
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54例临床分析
豆晓蕾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54例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给予米非司酮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治疗后疗效。结果患者治疗后FSH、E2、LH和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患者子宫内膜厚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治疗前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较轻,值得推广应用。
米非司酮;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4例病例均为我院妇产科收治并经确诊的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年龄45~56岁,病程4~18个月。患者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规则、经期延长、经量过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等症状,且既往无肝、肾、心脏及内分泌等系统疾病。
1.2方法 所有病例于刮宫后第5 d开始睡眠前空服口服米非司酮6.25 mg/d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素(FSH)、孕酮(P)、黄体生成素(LH)的水平,同时行B超检查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大小等指标。
2 结果
2.1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较 患者治疗后FSH、E2、LH、P性激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与治疗前比有明显改善(P<0.05),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变化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
2.2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比较 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浓度为(119.36±13.27)g/L,高于治疗前的(91.68±11.5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良反应 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恶心1例,呕吐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能耐受,未影响继续治疗。
3 讨论
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疾病,多见于青春期及更年期妇女,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为:①性激素分泌失调致子宫内膜增生,腺体的分泌及孕酮缺乏使子宫内膜血流量增加,间质血管通透性下降产生子宫内膜缺血性坏死致出血的发生。②E2、PGI2及TXA2等前列腺素具有较强的血管调节及血凝作用,对患者子宫出血产生影响。③功能性出血患者常伴有贫血、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因子的缺乏,子宫内膜纤溶酶活性增强,对患者凝血及止血功能均产生影响[2]。目前其治疗的原则为迅速止血、调整经期及纠正贫血及防止复发,使患者能够平稳度过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治疗方法有服用性激素和手术治疗,但服用性激素常存在突破性出血等不良反应,手术虽可对疾病做出诊断和治疗,但治疗后疾病易复发,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
米非司酮是一种临床常用的甾体类药物,是一种强效的孕激素拮抗剂,其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机制为[3]:①强效的孕激素拮抗作用,其与子宫内膜的亲和力是孕酮的5倍。②具有糖皮质激素拮抗作用,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下丘脑-垂体系统以减少促性腺激素的分泌。③抑制卵巢卵泡的发育并延迟排卵,诱导黄体的溶解,促进卵巢颗粒细胞的凋亡,使闭锁卵泡数量增加,加速卵巢内残存的卵泡萎缩使妇女绝经,此外米非司酮可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作用,以降低黄体生成素及卵泡雌激素的分泌,通过促进卵泡的衰退而拮抗由雌激素诱导产生的子宫内膜增生。本文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FSH、E2、LH、P性激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血红蛋白浓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综上所述,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轻,可作为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理想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1] 李燕雄,王中弥.米非司酮在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中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12,18(1):144-146.
[2] 施云秋.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在功能性子宫出血中的应用.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6):749-750.
[3] 郑蔓嘉.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剂量与疗效.广东医学,2011,32(14):1874-1876.
466300 河南省沈丘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是更年期妇女因卵巢功能的退化,卵泡对垂体促性腺激素敏感度降低而出现的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可发生诸如贫血及继发乏力等并发症,临床常表现为经量过多、经期不规律及经期延长等,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和健康[1]。功能性子宫出血可发生于更年期妇女,也可发生于青春期女性,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旨在探讨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