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13-10-18凡成
凡成
一、影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因素
依据提问定向内容的不同,笔者认为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深刻含义:
1. 所提问题对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大小。这一方面主要受到数学学科内在知识联系的制约,与教师的提问表达技巧有关,且具有一定的可准备性。其作用的大小主要由教师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大纲的理解程度决定。现阶段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在这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问题内容与提问目的不一致。根据各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不同,提问的目的多种多样:有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思考;有的是为了使学生回顾所学;有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联想对比;有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等。问题内容与提问目的之间的关系淡然,使得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目标得不到如期实现。二是教师语言表达缺乏技巧性。部分教师提问时措辞不当,题意表达模糊,增加了学生的理解吃力感,使学生不能迅速、准确把握教师的提问意图,甚至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学生在无法正确理解题意的情况下,自然不能做出迅速的思考和回答,在一定程度上拖延了教学进度。
2. 该提问在固有功能实施过程中所体现的层次深浅。这一方面主要受到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制约,与教学情境的变化有关,具有不可预见性,很难做到课前准备。其体现层次的深浅主要由教师对学生认知水平以及教学情境变化的把握决定。问题情境的制定应在备课阶段完成,以教学知识内容为载体,依据学生认识水平进行提问设计和实施。然而,由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估不足,不能准确把握知识的“生长点”,出现重复教学、教师直接将问题的解决方案传输给学生等现象,从而影响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抑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
基于对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思考,笔者针对以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以下几种解决措施,以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 使提问内容与提问目的保持一致性。切实保持提问内容与提问目的的一致性。首先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熟知、熟透,并作出深入研究,划分教学知识的重点、难点部分,梳理教学思路。其次要求教师在对所授知识系统教学的基础之上制定提问方案,明确提问目标。如,“求已知长、宽、高的长方体的对角线”一题,其提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并应用勾股定理,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可延伸类似于“你们知道与之相关的题目吗”等提问内容,将对角线计算转换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计算,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2. 使用恰当的提问措辞,明确表达题意。这要求教师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坚持使用普通话,确保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词语使用恰当,合理组织语言表达顺序,明确题意,使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提问内容,以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思考,确保教学进度。其次,配以生动、风趣的语言,结合教师丰富的面目表情,以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提高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准确使用学科术语,清晰读、写数学公式,避免学生题意理解偏误的现象出现。在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直白地理解数学定理而使用生活用语的情况时,应做出相应的说明。
3. 准确把控学生认知水平,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准确把控学生的认知水平,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群体有一个明确的等级划分。其中,等级划分的标准可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思维能力、反思能力、理解速度等制定。在此基础之上,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认知水平,在把控整体学习进度的前提下,分割对待,设计合理的提问。如,就“污水处理厂如何保证进出水排放的合理性”问题,请不同层次的同学依次对排水量、排水时间等进行分析、解答。对于提问较为复杂的题目,安排学生课后思考,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教师在下堂课程当中予以解答。
4. 坚持人本教育原则,全面评定提问效果。现代教育意义的教学创新方式重点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以学生为教育主体,教师辅助教学。在提问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反提问意识。如,组织学生开展“数学社会应用发寻”活动,请学生调查社会实践中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对方案中所应用到的数学定式、定律进行总结。活动结束后,教师针对调查内容进行提问,并请相关同学予以解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确保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应注意教师的引导作用,全面评估提问效果,在肯定学生学术论点的同时,对错误的观点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