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2013-10-18闫晶
闫晶
对于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来说,由于其涉及政治、历史、人文、自然、科技、地形等多个交叉学科,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精神具有举足重轻的作用和意义,是不容忽视的教育阵地和平台。本文对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总结出如下几点:
一、注重教学细节,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爱国之情
提到素质教育,我们首先应该想到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其中又以爱国情感的培养为首要任务。地理教材及知识内容当中,有很多涉及关于爱国情感的内容,譬如祖国的科技发展、岛屿争端,还有自然山川等等。教师在讲解这些章节时,要以情动人,注重语言的感染力,与学生情感共鸣。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对于高中阶段这个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有着很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譬如,我们讲到珠穆朗玛峰的时候,还可以适时联系我们伟大祖国的五岳、长江、黄河等自然奇迹,甚至可以联想到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人文经典。教学中适时比较,可以增强学生爱国之情。比如,讲到中亚、南亚、西亚严重的民族宗教冲突时,可与我国进行对比。我国对民族关系较好的处理,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照顾,政策的优惠,是很多国家难以做到的。从民族关系上看,中国是世界上多民族国家中最团结最和谐的国家。这样对比,就更加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再如,通过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对比,使学生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特别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家乡的发展变化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并使之升华为对祖国的热爱,这种有血有肉的爱,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能激发他们的报国之情,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开展课外教育和研究性学习
众所周知,地理学科具备着强大的实践性,这既是地理学科的学科特征,又是实现高效学习地理知识的有效途径。鉴于此,结合高中阶段学生已经较为成熟的心理素养和知识积淀,我们要充分地把研究性学习活动这种模式延伸到具体课堂中来,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素养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地理课外教育可联系有关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观看专题电影、电视、展览,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开展野营活动或进行参观访问等等,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正大综艺”、“焦点访谈”、“探索·发现”、“天·地·人”、“绿色空间”,贵州电视台的“发现贵州”等节目中有很多内容极具地理教育意义,教师可采取竞赛等形式布置学生收看。如,有一期“焦点访谈”节目是《还三江源草丰水美》,主要内容为:青海省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地区由于过度放牧造成草原退化严重,生态恶化。我让学生收看时注意考虑以下问题:该地区为什么生态会恶化?生态恶化的严重后果是什么?怎么才能还三江源草丰水美?地理课外活动可根据学校实际,组织学生开展“气象观测”、“天象观测”、“资源调查”、“环境调查”、“人口调查”等等,这样,无论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如,讲完《月相及其变化》一节后,我安排学生利用夜晚业余时间观察月相,并记录下来,让学生探究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性规律,深刻理解月相产生的机理,并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法研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技能,掌握科学的地理研究方法。
三、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环保教育
在当前高中生地理学科的素质教育内容中,环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需要采取种种有效的教学措施开展环保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首先,我们要积极开辟地理学科第二课堂,在课堂上讲授相关与地理知识息息相关的环保。其次,我们要结合当前诸如爱鸟日、世界环境日、无烟日等环保主题的节日,与学校学生会、团委、党委等组织相结合,采取形式丰富多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还有我们要鼓励学生“不但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还要多多向自己的家人,包括亲戚朋友多做宣传,尽量扩大我们的环保宣传力度。另外,我们还可以开设环保科普小组,把环保科普小组活动同其他学科一样看待,作为学校整个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并落实地理教师指导环保科普小组积极开展环保科研活动。
总之,当前的素质教育理念与形势,对于我们普通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我们需要紧紧抓住当前这一契机,大力创新,积极开拓,在地理教学当中趟出一条极具我们教师个人特征与风格的教学路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