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易》考证二题

2013-10-17

台州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系辞通论易传

洪 迪

(台州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易传子曰》考释

孔子与《周易》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犹新的话题。自司马迁提出孔子“晚而喜《易》”后,[1]孔子作《易传》之说流行了近千年,“先儒更无异论”。[2]然而,欧阳修《易童子问》破天荒提出质疑,旧说遂已动摇。在近现代疑古思潮中,更出现了180°大转变,一些学者竟断言孔子与《易传》无关。比如,郭沫若就说:“《易传》中有大部分是秦时代的荀子的门徒们楚国的人所著的。著书的时期当得在秦始皇三十四年以后。”[3]冯友兰则说:“所谓《十翼》非孔子所作,前人及时人论之已详。”并加注云:“说见欧阳修《易童子问》,崔东壁《洙泗考信录》,顾颉刚先生《古史辩》及拙作《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4]钱穆亦曾列举10条理由论证《易传》非孔子所作。[5]而钱玄同干脆说:“孔丘与易无关。”[6]

诚然,《易传》确非孔子所作,但绝非与孔子无关。相反,孔子与《易传》关系至为密切。《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就有:“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川人杨何。何,元朔中,以治《易》为汉中大夫。”即从孔子一系传《易》至汉代杨何,记载得明明白白。《易传》七种大都作于战国时代。作者当多为孔子传《易》弟子。比如,“《传》可能是臂子弓所作,《象传》可能是矫疵所作。”[7]6这不就表明《易传》与孔子的关系密切而且重要吗?最重要的一点,则是《易传》中留有孔子的思想言论。

考《易传》,《系辞上传》有“子曰”13条,《系辞下传》有“子曰”10条,《乾文言传》有“子曰”6条,共计29条。如果将这29条“子曰”按次辑录出来,并依《系辞上传》、《系辞下传》、《乾文言传》分作3章,我们便有了一篇好文章,且可即名之曰《易传子曰》。现在的问题是:(1)这29条“子曰”是否同为一人所“曰”?(2)这个“子”是否即是孔子?倘若这两个问题获得肯定的答案,那么辑成的《易传子曰》便与《论语》相类,可算孔子著作。

这29条“子曰”是否同为一人所“曰”呢?是的。只要仔细辨析一下《易传子曰》中所辑的全部“子曰”,在行文上、思想理论上的贯通性与一致性,便可断然无疑。何况更存在着这样一个死证。在解《乾·上九》时,“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居,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这段话,正好一字不差地同样出现于《乾文言传》和《系辞上传》中。不管引用者孰先孰后,都是引或转引自同一位作者乃铁定无疑的事实。这就更证死了这29条“子曰”确为同一人所“曰”。

那么,这个“子”是否即是孔子?答案同样是肯定的。首先,《系辞下传》中有句话,“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悔,元吉。’”请对照一下《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请问:这“颜氏之子”与“好学”的“颜回者”,难道不绝对是同一个孔子弟子吗?而且“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不正是“不迁怒,不贰过”的另一种说法吗?颜回的老师是谁?孔子!

再来一个额外的证明。请看: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系辞下传》)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古之遗言与?龟筮犹不能知也,而况人乎?《诗》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犹。’《兑命》曰:‘爵无及德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是为不敬。事烦则乱,事成则难。’《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侦,妇人吉,夫子凶。’”(《礼记·缁衣》)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子曰:“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

后两段话大同小异,《礼记·缁衣》所引的“子”,显然是孔子。前一段与后二段相比,说的虽不是同一件事,但在行文上与思想理论上甚为相近。用来作为《易传子曰》的“子”即为孔子的旁证,应当不算太牵强吧?

再举一个旁证。《系辞上传》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这是十足的孔子思想。证之《论语》:《述而》云:“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泰伯》云:“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宪问》又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逊言。”“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言。’”所有这些说法,都包含着这样一个意思:君子应当适时地出、处、语、默。同一的思想同出于一人之口。这个人正是孔子!

在《〈周易大传〉通说》中,高亨有过三个说法。一说:“《乾文言》记有‘子曰’者凡六条,《系辞》记有‘子曰’者凡二十三条(二十四个‘子曰’),皆引孔丘之言也。孔丘弟子或再传弟子等著书,引孔丘之言,始用‘子曰’二字,如《文言》《系辞》为孔丘自著,则全篇皆孔丘之言,岂能复用‘子曰’二字……但《文言》、《系辞》引孔丘之言二十九条均不见它书,自非实录,当是作者伪托。”[7]5一说在注中,云:《系辞》中有一条云:“子曰:‘颜氏之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论语·雍也》篇记孔丘称颜回“不贰过”。然则《系辞》所谓“颜氏之子”即颜回,《文言》、《系辞》所谓“子曰”云云皆引孔丘之言,无可疑也。[7]10又一处,注云:“子,孔丘。此乃伪托孔丘所说,全书皆同。”[7]48高先生证言《易传》非孔子所作是有力的。但在断言“子”为何人时则颇自相矛盾。一说子“乃伪托孔丘”;一说“所谓‘子曰’云云皆引孔丘之言”,则又肯定“子”即孔丘。二者必归其一。其实,前者只是臆说,后者大有死证。

总之,以上充分而确凿地证明了辑成的《易传子曰》一文的著作权肯定属于孔子。

《易传子曰》的思想蕴涵至为宏深,表明孔子传易有两个深刻而鲜明的特点:一是偏重义理,几乎不及象数,比后来的王弼更王弼。二是哲理更重于易理。与其说是以哲学解释易学,不如说是以《易经》为政治伦理哲学作证,正是哲学家的读《易》用《易》传《易》。《易传子曰》的内涵大体可分作《易经》的通论和各论两大部分。通论六条。而各论中虽解释某一卦爻而仍具通论意义的有二条,合起来便有八条“子曰”。略作次序编排,且抄录于下: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不足八百字的一篇语录体《周易》通论,多么精炼、精辟、精彩!说了作《易》的目的、作用,说了《易》的入门、方法以及《易》学如何付诸百姓自然日用,等等。对于《周易》,真正可说是“精义入神”、“穷神知化”、“利用安身”的了。我们完全可以将这篇妙文命名曰《孔子周易通论》,并与《易传子曰》并存。如果说《易传》是茎干,《文言》、《系辞》是枝叶,那么《易传子曰》是花朵,《孔子周易通论》则是花蕊。花中之蕊是植物生命中的生命。

孔子不仅是传《易》的始祖,而且在《易传》中留有论《易》的宏深言说。孔子与《周易》的关系至要更至深,确焉无疑。

《杂卦传》错简改正

《杂卦传》中或有错简,朱熹早曾质疑。在《周易本义》中,他说:“自遘以下,卦不及反对,或疑其错简。今以韵协之,又似非误,未详何义。”[8]在《朱子语类》中,又有:

“《杂卦》反对之义,只是反覆,则其吉凶祸福,动静刚柔,皆相反了。”曰:“是如此。不知如何数卦又不对了。‘《大畜》,时也’,也晓不得。又与《无妄》不相反,是如何?《临》《观》更有‘与求’之义。《临》以二阳言之,则二阳可以临上四阴;以卦爻言之,则六五、上六又以上而临下。《观》自下而观上则为‘观’,是平声;自上而为物之观,是去声。‘噬嗑,食也;《贲》,无色也。’义虽可通,但不相反。‘《谦》轻’,是以谦和不自尊重。女待男而行,所以为《渐》。”

“《谦》轻而《豫》怠。”轻是卑小之义。《豫》是悦之极,便放倒了,如上六“冥豫”是也。[9]

此表依《杂卦传》文本序数,两两奇偶并列,结果发现,除最后2行外,前14行都是成双作对,几乎皆为颠倒卦变,注上“覆”字。只有1乾2坤、51离52坎四卦为旁通卦变,即一卦的全部阳(—)爻,变成另一卦的阴(- -)爻,卦爻的阴阳互变,所以注上“变”字。另有23随24蛊、39否40泰四卦则兼具“覆”“变”。颠倒与旁通两种卦变,使得此表的56讼以前卦序排列秩序井然。但最后57大过以后,排列乱了,当为错简。拟将最后2行更改排列如下:也成旁通卦变与颠倒卦变,与上14行连成一气。这样,《杂卦传》结末的文字也可调整为:

?

于是,全文就完整而顺畅了,完全符合《周易》“二二相偶,非覆即变”的原则了。兹斗胆改正《杂卦传》错简如上,谨就教于通人。

[1]汉司马迁.史记[M]//新编小四库二十五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163.

[2]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M]//新编小四库十三经注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11.

[3]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上[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387.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1:460.

[5]钱穆.论十翼非孔子作[M]//古史辨第3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15-39.

[7]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8.

[8]朱熹.周易本义[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7:杂卦传.

[9]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6:1976.

猜你喜欢

系辞通论易传
方建军教授所著《音乐考古学通论》入选“中版好书”2020年度榜
马王堆《易传·系辞》篇的形成与抄写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周敦颐《太极图说》哲学思想研究
“人品诉诸”在《系辞》中的应用研究
周易文化之十 学习《易传》知识,诠释谦卦和豫卦——可知“全吉全利”之卦的奥妙和如何寓治于乐
漫画
《资本论》的宏观经济理论及其与《通论》的比较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读点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