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青春舞曲》音乐分析
2013-10-17徐玉萍
徐玉萍
(1.上海市医药学校,上海 200135;2.上海音乐学院 声歌系,上海 200031)
新疆是歌舞之乡,维吾尔族更是一个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的民族。早在汉、唐时期,居住在东西方陆上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枢纽地段的古代西域人们,就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兼收并蓄东方中原、南方印度、西方波斯这三大古文明地区的璀璨文化。在塔里木古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代表“古西域文明”的“古西域乐舞”。西州回鹘汗国和喀喇汗国时期形成的回鹘——西域音乐文化,融漠北草原音乐文化和以《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于闻乐》为代表的古西域音乐文化为一体,再经过与东、西、南、北各地区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互相影响,形成了综合式的丰富多彩的近现代维吾尔族传统音乐文化。
维吾尔族传统音乐文化包括民间音乐、古典音乐、宗教音乐三大部分。民间歌曲是民间音乐的基础,与民间器乐曲、民间歌舞曲、民间说唱等其它类型的民间音乐以及以大型套曲“木卡姆”为主的古典音乐乃至宗教音乐都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维吾尔族有一些在中国家喻户晓、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知名度的民歌,《青春舞曲》即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由西部歌王王洛宾于20世纪30年代搜集整理的民歌,一经面世,就受到世人的瞩目,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经著名歌唱家朱逢博的再次演唱,深受人们喜爱,从民间歌手到港台明星,乃至“超女”,均青睐于它。《青春舞曲》以其鲜明的立意、明快的节奏、朗朗上口的旋律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正如王洛宾所言,民歌最宝贵的地方,在于正确反映老百姓的舆论。民谣是最美的,它经过世代相传、加工,把其精华流传至今。
全曲的曲谱如“谱例1”,这是朱逢博当年的演唱曲谱,后来的演唱者均以此版本为主。王洛宾原来整理的民歌为大致相同的三段歌词,这个版本曲谱没变,仅用了原作中第一段歌词,显得更为精炼,易于传播。“太阳落山明朝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美丽小鸟飞去无踪影,只有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活泼而明朗的歌词采用比兴的艺术手法,于欢快中寓意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懂得光阴荏苒,珍惜时光的道理。除独唱外,此曲还有重唱、小合唱等版本。特别是经著名作曲家、中国音协原副主席,中央歌剧院原院长王世光改编的混声四部合唱,更是使之成为我国合唱中的精品而广为流传。随后,合唱指挥大师、中央音乐学院杨鸿年教授将这个合唱版改编为童声合唱,也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成为童声合唱中的保留曲目。由于女声合唱与童声合唱均为同声组合的合唱,[1]且基本上在同样的音区,故在内容和情趣适宜的情形下,这两类合唱的版本许多是可以原封不动地照搬,互相借用的。笔者所在学校的女声合唱团亦排演了此曲,所以本文就以童声合唱《青春舞曲》加以分析研究。
原曲(见“谱例1”)是重复了第三句的四句体的单乐段,其结构为:a(2+2)+a1(2+2+2)+a2(2+2)+a2(2+2)。全曲为小调式,欢快的节奏和情绪体现了维吾尔族人爽朗的性格以及年轻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与舞曲的体裁也十分吻合。每个乐句都以两小节为一个乐节,且每句最后的一个乐节都相同或几乎相同,形成“同尾换头”的句式,并均落在主音上,加强了全曲的统一性,也便于记忆。注意“别得那哟哟”,为维语“小鸟”的意思,王洛宾天才般地以此作为衬词,既加强了乐曲欢乐情绪的渲染又增添了民族风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谱例1:
合唱以此为蓝本,发展成为一个单主题的单三部结构的乐曲。[2]其结构图示为:前奏5(4+1)+Aa(2+2)+a(2+2)+a1(2+2)+a2(2+2)+a2(2+2)+间奏4+Bb(2+2)+b(2+2)+b1(2+2)+b2(2+2)+Aa+a1+a2+a2+尾声4。全曲主调为g小调,热烈欢快的情绪。间奏(见“谱例2”),在g小调t、D、DD、D7的和声框架中,蕴含来自a1句前一小句音调的连续向上纯五度的模进,先声夺人,全曲快乐的舞曲风格扑面而来。在前奏“o x x x x”的新疆舞曲节奏伴奏下,引入了A段,A段结构较原曲有两处变化,一是重复了一次主题乐句a,二是a1句删掉了中间的两小节乐节,可能是由于:1、此乐节与a句的第一乐节相同;2、这种删除使每个乐句都为四小节,更为精炼易记,且并未影响到乐曲的流畅性和完整性。两次a句均为同节奏的声部写法。由于童声音区所限,其只在第二次a句中,(见“谱例3”)中用了属音的长音声部(在混声合唱中两句分别由男高音和女高音唱出),它的出现以及贯穿于两句中的呼应性补充音调声部增添了乐曲的情趣。第二次a的细分部顺应了这种情趣渲染的声部要求。a1句(见“谱例4”)前两小节速度放慢,声部减少,钢琴伴奏也由八分音符改为四分音符律动,和声上强调平行调降B大调的属七到主和弦的柱式和弦式功能进行,显得相对平静和柔和,似“小鸟一去无踪影”,在最后g小调属七和弦的引导下,回到主调(g小调)的欢快情绪,第三局a1句很好地体现了“起、承、转、合”式乐句的转句功能。接下来是两句同样十分单纯的a2句的简单模仿,增添了声部的变化也很是情趣,最后两小节又是同节奏的声部写法。
谱例2:
谱例3:
欢快的4小节间奏直接从d小调开始,它是a2句的加花变化。B段是A段的变体,是把A段转移到了属调(d小调)上。且规模与句数同A段一样。b句、b1句旋律同a、a1句。b句的旋律在低声部,上方三声部是柱式和旋式的节奏衬托,贯穿着“xo xo xo ox|xo xo xo xx|”的节奏型,最高音声部有一定旋律性。b1句一改A段中a1句的情绪,变为欢快的齐唱,但调性仍为降B大调,尤其要指出的是b2句,用从b1句最后一拍开始的主和弦分解音调引出了b2句前两小节g小调的飘逸音调,代替了原来欢快地“别得儿那哟哟”的简单模仿,加之伴奏中三连音的和弦分解的音型衬托,似小鸟在天堂自由飞翔,这一极富创造性的改编,加强了中段的对比因素,也在全曲欢愉情绪中加入了难得的抒情性,加深了乐曲的美感和艺术表现力。b2的后两小节又回到同节奏的写法,注意最上面声部延续着一个抒情的音调。经过一个由主题乐句改写的四小节的g小调间奏后,A段再次出现,除了a句只出现一次和伴奏有稍许变化外,其余一切同前面的A段。四小节尾声把全曲推向了最后的高潮,注意变格终止t-s-T的运用有一定色彩,最后的钢伴没有用通常的加一个加快的补充句的写法,而是用双手的振音奏法,加之落在g小调大主和弦(T)上。明朗有力似“依旧爬上来”的太阳,极为光亮地结束了全局。
本合唱在和声上采用t、s、D、t的正三和弦功能进行,多强调和声小调属和弦色彩。值得一提的是:在合唱声部写作上,除了如a1句第三小节等个别小节,出现了常见的三度平行的依附声部写法外,更多的是把这种写法运用到了钢琴伴奏上,而代之为同音反复的斜向声部的写法,这就在这种速度较快地合唱中,减少了声部演唱难度,便于作品的传播,在童声合唱中更应注意这一点。另外,此版本改为双钢琴伴奏,或许是为了拓宽音域,加厚音响,弥补由混声合唱改为童声合唱音域的不足。另外,双钢琴(即四手联弹)曾是欧洲一个时期比较风行的演奏形式,多用于演奏大型交响套曲的改编曲,而当下更多的是运用于儿童的钢琴学习和演出中,笔者曾观看过杨鸿年先生指挥他的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演唱此曲,两个小女生充满稚气的近乎摇头晃脑的演奏,为此曲平添了欢愉而天真的情趣和视觉效果。
谱例4:
合唱曲《青春舞曲》以其积极的情感、活泼的情绪、动听的曲调、简明的和声、简洁的织体深深地打动着人们,不失为我国合唱作品之经典。学习研究此曲对于我国的合唱作品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它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首先,此曲的合唱改编手法极为精炼,其和声简明、织体简洁,但艺术效果甚佳。其实洗炼而富有内涵的表现手法恰恰体现了作曲家高超的艺术修养,在合唱这种极为大众化的演唱形式中,演唱难度的降低也更易于作品的传播。其次,在我国这样一个民族众多、民间歌曲异常丰富的国度,我国的合唱作品历来分为创作作品和民歌改编曲两大类型。除此曲及它的两位改编者外,还涌现出了《牧歌》、《三十里铺》等一大批优秀民歌改编作品,也涌现出如合唱写作大师瞿希贤、王方亮,著名作曲家杜鸣心、谢功成等许多大家。如何引导更多的特别是优秀的青年作曲家涉足其中,是音乐事业更是方兴未艾的合唱事业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我国合唱艺术的民族之花才能开放地更加根深叶茂,绚丽多彩!
[1]谢成功,曾理中.合唱写作技巧[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2]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J].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