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助推区域常态化教研浅析
2013-10-17牟筱敏
牟筱敏
(台州市教育技术中心,浙江 台州 318000)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地的联片教研慢慢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校际间的交流,更好地帮助了教师把握课程,助推课程改革,促成教师成长,同时让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广的辐射。
但是,在实践中发现,联片教研仍然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城乡间的联片教研,表现更加明显:一是交流不够充分;二是无法实现常态化。因此,区域性的联片教研,较难走出原有的教研困境,使教师的专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为此,笔者认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联片教研信息网络,把现实的联片教研延伸、拓展到虚拟空间,打破时空限制,克服教师参与教研时的被动性,实现全天候、跨时空的常态化联片教研,焕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勃勃生机。
一、搭建一个平台
以现实的联片教研区域为基础,以基地学校为龙头,整合区域内各学校资源,创建一个以联片教研网站为主体,以学科QQ群、短信互动平台、微信朋友圈为辅助手段的全方位网络交互平台(如图1)。
教研网站内设教育科研、电子备课、网上评课、案例剖析、教师博客、研训论坛、名家指点、他山之石、信息荟萃等实用栏目并建立局域网免费教师邮局。每个栏目再根据教研实际需要设立相应的二级栏目、三级栏目。比如“教育科研”专栏下可以设立教育广角、教研动态、课题研究、教研文集、成果展示等子栏目。栏目设置可以根据教研需要和工作进程及时进行调整或改版。
图1 网络交互平台结构
搭建起以校本教研和城乡联片教研为基础的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速度快、信息发布及时、不受时空限制、透明度高、参与面广、交流面大等优点,为教师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活动,实现城乡联片教研常态化提供支持。
二、构建一套制度
制度是网络平台稳健、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在原有联片教研相关制度的基础上,针对信息网络的运行特点,制定系列的管理制度,明确任务、责任、考评等事项,健全网络运行机制。尤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版主管理制度。网站主要栏目分学科设立版主,担任召集人角色,负责本栏目的计划、发起、邀请、评价、总结及运行维护等工作。版主一般是教研大组组长,可以在片区内各学校之间轮转。
(二)课题管理制度。由基地学校牵头,分学科明确每学期或每学年教研课题拟订、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参赛等各项活动的责任人,落实工作职责、完成时限、奖励措施等内容。
(三)研训积分制度。规定教师参与网络论坛讨论、上传教研信息(包含文本、视频、音频资料)、发表教研成果、参与电子备课、回答教师提问等各项网络教研活动,并给予一定的积分奖励,既增加趣味性,又调动积极性,也作为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一种学分统计方法。
(四)教研信息反馈制度。规定每次联片集中开展教研活动,或确定专题后各学校分头开展的研训,需要在网络平台上反馈的内容、时间、要求,便于教师反复研讨、观摩。
三、把握六个环节
信息化具有虚拟性质,而教研常态化需要取得成效,必须立足课堂教学的实践。因此网络教研需要把握好以下六个环节:
(一)技能培训环节。这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推进教研常态化的前提。为迎合新一轮课改发展需求,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城乡联片教研,应该将现代网络操作技能纳入教师基本功,它包括:文稿编辑、课件制作、电子备课、网上查找、网页制作、资料上传以及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等。
(二)案例生成环节。这是开展联片教研的基础。教研必须有案例,案例必须直指课程内容和课堂实践。因为城乡联片教研的根本宗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而实现此目标的根本,必须立足于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对每一堂课的教学进行回顾、反思。因此,“聚焦课堂”是城乡联片教研取得成效的内核所在。
课堂研究的传统途径有:现场观摩、文本案例分析、视频分析。联片学校通过新教师上课、优秀教师献课、各级赛课等课堂的视频跟进,将典型、优秀、有特色的课例集成背景介绍、同行互评、专家点评、学生反馈、教学注释、相应的信息资源等内容,组成专辑,刻录成光盘存档,并及时上传联片教研网。然后,及时组织教师开展反思互动、专题研讨。为了减少网络资源的占用,根据专题需要,上传的课堂案例可以是课堂整体内容,也可以是某个片段。这样生成的教学案例网络资源,是开展课堂研究的重要途径,更是进行城乡联片教研的有效平台。
(三)反思研讨环节。这是推进教研常态化、培养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环节。城乡联片常态化教研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从而促使教师之间分享经验、互相借鉴、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开展城乡联片教研活动,必须考虑到各校间的地理位置、各校教师的时间安排是否同步等问题,而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很好地解决空间、时间的限制,教师们可以非常自由地开展教研活动,即使深夜也可以上网去看其他教师上传的教学实践体会及困惑的问题,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还可以看到更多的教师对同一问题的回复和讨论,还可以建立教师间的远程合作项目,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为此,可在教研网上开设“城乡联片教研论坛”,根据教研计划和主题,每月安排一定时间,围绕学科研究主题开展一系列的学习、研究活动,定期根据研究专题的需要,确定论坛的主要内容。每次论坛之前由版主先公布提纲预告,让学科教师先作思考,并可以补充提出问题。然后运用网上交互方式发起研讨,尽量营造宽松和谐、畅所欲言的氛围,强化民主意识和反思意识。这样经常性的、多样化的专题研讨,在彼此交互的思想冲撞中得到启示,产生新的理念、新的思想火花。
(四)交流展示环节。这是网络教研取得成效的重要环节。当前,各地学校普遍存在着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推动难、难推动”的局面。如何实现从“要我教研”向“我要教研”的转变,提高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教研活动真正“动起来”、“活起来”、“研起来”?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借助信息网络,引进新的教研机制,推动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成果展示,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为教研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优质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具体而言应重点把握以下两方面:
一是把博客、微博和微信引入城乡联片教研,凝成新的学习共同体。从心理角度看,敢于在网上发布自己思想的人,一般都是个性较强、展示欲望较盛且善于交流沟通的人。而有了这些人的带领和榜样作用,可以引发其他教师抛却各种顾虑,加入博客、微博队伍,从而形成丰富的教研反思博客资源,形成新的学习共同体,促使交流和互相学习更加深入透彻,更加常态化。
二是建立激励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发表教研成果。教研成果包括反思日记、随笔、论文、课题报告等一切研究成果。平时,利用网络进行虚拟积分奖励,比如每次登陆都奖励“威望1分”,每次发表反思日记博客奖励“威望5分”、发表微博奖励“威望2分”等;评论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判断给予“威望”积分赠送1-10分;威望积分排行榜实时刷新。每年度进行一次优秀教研成果评选,评选标准预先在网络上公布,届时采用专家评定和网络投票相结合的办法确定,被评选上的教研成果汇编成册,视同片区教研正式发表成果,在职称评定方面承认其价值。对特别优秀的稿子,积极推荐相关杂志帮助发表出版。同时,对负责专题研讨的“版主”们增加的工作量,适当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范畴。这样,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反思欲望和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将得到空前提高。
(五)专家指导环节。聘请名师、教研员等专家参与网络指导、点评、释疑,起到纠错、增知、传技和导向的作用。
(六)总结提高环节。一个专题、一项活动告一段落后,版主负责及时做好总结和信息反馈,帮助教师梳理知识,加深理解,增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