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幸福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3-10-17

唯实 2013年9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民生

张 弥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教授,博士)

一、民生幸福的度量

学术界通常用幸福指数反映民生幸福的变化程度。什么是幸福指数?按照目前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幸福指数是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主观偏好对于自身生活状况满意程度作出的评价,亦即对生活和事业的满足感、心态和情绪的愉悦感、人际与社会和谐感程度的度量数值,或者说是对主观幸福感的数量化评价。它通常用民众的幸福感在某一时期的数值和基期数值的比值。幸福指数在衡量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同时也是政策制定者决策的重要依据。

尽管幸福指数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工具,但是由于对主观幸福感含义理解上存在诸多分歧,加上其衡量办法不完善,把它作为政府决策的依据的想法还难以付诸实施,也就是说它的宏观决策价值还没有得到实现。幸福感是一种很个性化的主观体验,因此,在使用这个指标时也颇受争议。有的学者把幸福感理解为生活满意感,有的学者把它理解为快乐感。由于幸福感具有高度的主观性,因此在测度幸福程度时,测度的结果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了《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出:“慎重使用某些社会心态指标来表示政绩”,这里的“社会心态指标”是针对“幸福感”而言的。报告指出:“幸福感是一种感受,并不一定是一种公认的幸福,它并不直接与财富多寡和生活水平高低相关。对幸福感影响更大的可能是预期高低、欲望大小、参照对象远近、社会开放成度和社会变迁缓急……最不满意的人群,可能还不是那些生活最困难的人群,而是那些期望值与自身的生活水平差距最大的人群。”不能把幸福指数的意义无条件地夸大化、片面化,因为在衡量社会发展时,幸福指数是一个软指标,应当和GDP结合起来。“幸福—收入悖论”(由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提出)表明,当国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收入与幸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收入较低的时候,居民收入的增加带来幸福的增加;但是,收入增长到了一定程度,其对提升幸福的作用有限。

二、民生幸福影响因素

幸福指数作为反映幸福感的指标,是计算幸福感的基础。为了评价人们幸福感觉,必须对幸福感加以度量,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得到幸福指数。为此,需要对幸福指数的指标进行选取和设计,构建符合实际需要的指标体系。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历史、社会心理等都存在差异,尽管在很多方面相似,但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完全相同,在测度方式和指标上也存在不同。2006年,英国科学家在对1000人做了调查后,得出这样一个公式:Felcided(幸福指数)=P+(5E)+(3N)。其中,P代表人的性格、人生观以及他的适应能力和耐力,E代表人的健康以及他的财富和友谊的稳定程度,N代表自我评价以及对生活抱有的期望值、性情和他的欲望。这个公式表明,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经济上的因素,其他非物质因素的影响也很多。

在诸多影响因素中,以下三个方面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并且十分独特的影响:

心理参照系。有没有参照系,会对一个人的幸福感产生巨大的影响。生活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的人,由于缺乏与他人的交往和联系,也缺乏与其他社会之间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较低,但是其成员可能比较知足,在进行纵向比较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因而比较幸福;而在有参照系的情况下,例如在开放的社会中,人们容易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进行比较,虽然本国的经济已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可能落后于他国或地区,因而人们的幸福感反而会降低。

成就动机程度。人们的成就决定于他们的成就动机程度。成就动机大的人会产生较高的成就期望,从而决定其预期抱负目标。当一个人实现其抱负时,他就会获得满足,具有成就感;反之,经过努力却没有达到其目标,就会产生挫折感,进而产生痛苦。如果一个人达到目标超过了其预期的目标,那么就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

个体安全感。安全是个体获得幸福感的社会保障。本体安全感来自对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和对于所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的认同体验。对于自我认同的感受产生自信的心理,表现为自主、自立、自强和乐观;对于外界的认同和信任,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幸福感的基础。这就说明了那些经济状况一般的人其幸福感较强,而一些富豪因为担心安全而忧心忡忡、焦虑不安的原因。

1960年,Wilson提出主观幸福感(SWB)的个体差异理论假设:第一,个体的需要获得及时满足能够产生快乐,个体需要总是得不到满足会导致不快乐;第二,个体需要满足到什么程度才能带来满足感,依赖于个人的适应或期望水平,个人适应能力强,期望水平不高,就容易得到满足感,反之则相反。而这些又受到过去经验、同他人比较、价值观及其他因素的影响。SWB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不同维度组成。其中,生活满意度是SWB的关键指标,作为认知因素,它是更有效的肯定性衡量标准,是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另一个因素,见表1。

表1 SWB的结构与内容

研究发现,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概而言之,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 经济因素。收入水平、就业状况、物质的品质、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等。这些决定着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到人们的收入状况,进而影响着幸福感。(2)社会因素。如社会文明、风俗习惯、教育发展、安全感、人际关系、社会保障等。(3)文化因素。这里不是指受教育的程度,而是一个社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传统习惯、宗教活动等。(4)个体心理因素。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性格、生活态度、理想、个性特征、爱好、成就动机等。(5)政治因素。如民主权利、人身自由、政治参与机会等。(6)身体因素。如性别、年龄、健康程度等。(7)生态环境因素。包括绿化水平、森林覆盖率和环境质量等。

三、幸福指标选取及实证分析

选取指标的原则。设计幸福指标的目的是为了反映民生幸福的程度和变化,为制定政策、检验政策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提供依据。指标是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范畴,它具有数量性、综合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在设计幸福指标时,除了应遵循建立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层次性、可比性、独立性等基本原则外,还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科学性原则。指标的设计应当符合客观规律,反映人们对幸福的真实感受,反映社会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能够为政府制定政策提高依据,为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提供参考。其次是可操作性原则。所设计的指标能够被认知、被接受,能够用来指导实践和应用于相关的调查活动。再次是简洁性原则。设计的指标简单明确,具体客观,直观性强,要紧扣目标,避繁就简。

指标选择依据。国内研究者常把幸福指数指标分为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主观指标是基于人的主观心理感受形成的指标。邢占军根据这些指标编制了一套由40个项目组成的《中国民众主观幸福感量表》。该表包括知足充裕体验指数、成长发展体验指数、社会信心体验指数、目标价值体验指数、心理健康体验指数、自我价值体验指数、身体健康体验指数、自我接受体验指数、家庭气氛体验指数、人际适应体验指数等10个次级指标。客观指标则是指社会、经济、环境、人口等组成的客观物质环境指标。许多研究者把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幸福指标体系。李杏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建立了包括生存状况、身心健康、物质条件、幸福感比较等59个指标在内的体系。

综合多数研究者的成果可以发现,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的内容大体上包括了身心健康、物质充裕、生活质量、自我实现价值、社会交际五个方面。但是,这些似乎还不全面。因为主观幸福感作为人们对内心满意、快乐和价值的感受,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笔者借鉴江苏省社科院、省统计局、省委研究室等单位研究的《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英国幸福星球指数(Happy Planet Index),以及全国人大财经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民生指数”、广东省《建设幸福广东评价指标体系》等研究成果,提出民生幸福指数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在设计幸福指标时,既有客观指标也有主观指标。客观指标可以通过有关数据库查出或者计算出结果,主观指标则需要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根据各项指标的分值,调查出相应的结果。

表2 民生幸福指数指标体系

指标说明。民生幸福是多种影响因素的综合。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环境下,各个影响因素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因此,在选择了时间和社会环境的情况下,才能对民生幸福进行衡量。经济发展指数(ECI),用来说明一个时期社会经济发达的程度,经济是基础,只有经济水平提高了,人们幸福才有足够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指数用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城市失业率等指标表示。但是,经济增长水平并不必然带来幸福,比如收入分配不公、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反而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因此,这项指标对民生幸福的影响比重不能赋值过高。居民生活水平指数(PLI),用来反映居民的生活状况,主要内容是居民收入、居民住房、居民出行、居民信息化普及程度、文教娱乐及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和恩格尔系数。由于这个项目反映的居民生活实际状况,因此对民生幸福的影响比重较大,是考察民生幸福直接的和重点的指标。社会发展指数(SDI),用来反映社会服务发展程度,其中有反映教育发展水平的入学率、反映卫生服务水平的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反映社会保障水平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等指标。这项指标对民生幸福的影响也较大,是考察民生幸福的重点指标。生态环境指数(EVI),用来反映经济发展中环境状况,主要指标有城市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状况,对居民幸福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不可小觑。身体健康程度(BHI),用来反映个体的状况。主要指标有心理健康指数、身体健康指数、锻炼或运动指数。政治参与指数(PTI),用来反映人们的政治权利和管理权利受重视和实现的程度,对于重视个人权利的个体来说,政治参与度或管理参与度将对其幸福指数具有重要影响。自我价值实现指数(SVI),用来反映人们自我发展需要满足的程度。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们在满足了底层次的需求后,将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的满足。自我发展指数反映了这个需求满足的程度。该指标包含三个方面:财务自由实现指数、自我发展指数和受别人尊重指数。

应用和分析。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建立数学模型如下:

其中,H表示民生幸福指数,I表示影响幸福指数的各项指标,m表示其余的影响因素产生的结果。

根据表2,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数学模型:

理想的结果为100%,以60%为及格,则61%~70%为中等,80%~90%为良好,90%以上为优秀。根据计算或者调查统计结果,可以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具体数值,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民生幸福的实际情况。

邹安全和杨威曾借助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三个层面展开,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方面构建模型。通过设计样本问卷和数据收集,运用SPASS软件进行样本T检验,统计结果分析表明,在影响民生幸福指数的五个因子中,排在前两位的是自我实现需求满足感、生理需求满足感,后三位是尊重需求满足感、社交需求满足感和安全需求满足感。这表明,人们幸福感主要来自生活水平指数(包括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自我价值实现指数和受人尊重指数等方面,与上述指标的设计基本相似。

王慧红和陈楠以生活满意度为核心指标,辅助以预期寿命和生态足迹指标,通过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测算出我国各省市的幸福指数,并进行了排序。结构表明,浙江省幸福指数排名第一,其生活满意度、寿命预期等处于第一类,生态足迹也处于第一类,因此,其幸福指数也最高。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河南、湖北、甘肃等排名靠后,幸福指数较低。

民生问题是多方面的,除了收入问题,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环境、社会治安、教育等,都影响到人民的幸福感,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对人民的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人民要过幸福的生活,要在物质生活上、精神生活上都达到高质量、高水平,要具有幸福感,要达到比较高的满意度。因此,民生幸福指标的构建尤为重要。民生幸福指标的构建作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的社会问题。本文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民生幸福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目的在于为了解我国民生幸福感的现状、幸福感的程度和变化,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以及如何推进民生幸福指数的提高,为制定政策、检验政策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后印象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对立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