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东方碳谷培育壮大常州新材料特色产业
2013-10-20中共常州市委研究室
中共常州市委研究室
目前,世界科技发展正处在新一轮革命的前夜。新材料作为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与先导,在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起着无可替代的基础和支撑作用,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一起,构成了21世纪全球最关键、最具潜力的三大科技领域。
近年来,全国先后有20多个省市将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已设立7家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70余家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掀起了发展新材料产业的热潮。面对前景诱人的新兴产业,面对业内竞争加剧的逼人态势,常州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提出了加快建设以先进碳为引领的新材料特色产业高地,打造特色品牌、建设“东方碳谷”的发展思路。
一、常州打造“东方碳谷”的优势
常州打造“东方碳谷”,加快建设以先进碳为引领的新材料特色产业高地,是具有一定底气的。
“十一五”以来,常州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在高分子合成材料、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等领域,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产品。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4家,省级科技产业园1家,去年预计实现产值1876亿元。这其中,以石墨烯为代表的先进碳材料崭露头角,引人瞩目。
一个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这些企业高度重视前沿技术研发,无一例外拥有自己的“秘密武器”。中简科技,以中科院山西煤化所“高性能碳纤维技术”为基础,建成年产50吨高强中模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项目,填补了国内T700级碳纤维的生产空白,该产品产业化后,可满足大飞机等高端产品应用,具有可观的国际国内市场前景。宏发纵横,专业从事高性能复合材料织物的制造生产,获批“国家碳纤维经编特种材料动员中心”,积极推广碳纤维经编特种材料在飞机、火箭、雷达等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其他企业如神鹰碳塑、伯龙三维等也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或产品。
新兴产业的发展轨迹总是培育一个人才、集聚一个团队、壮大一个产业。常州市超前谋划、抢先发力,已经连续引进了中简T700碳纤维团队、第六元素瞿研团队、二维碳素于庆凯团队、碳元科技徐世中团队、碳宇材料刘遵峰团队等,在引进和集聚领军型人才方面抢了先手。他们大多师从国内外碳材料领域泰斗,具有深厚的学术领域背景、产业研发和运营管理经验。
通过前期积累,常州先进碳材料发展已呈水到渠成之势。伴随着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我们坚持以发展碳科技为核心建设西太湖科技城的规划得到了部、省的首肯和支持,未来将重点发展具备产业化生产条件的先进碳材料企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和设施。目前,功能新材料专题园已集聚企业超过50家,涉及高分子改性材料、环保材料、石墨烯材料等近20个细分领域。
二、常州打造“东方碳谷”的路径
在先进碳材料领域,常州正积蓄越来越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优势。但是,常州也面临着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专业化人才缺乏等现实问题,必须采取有效对策,寻找合适路径予以解决。
1.尽快构建“碳谷”体系
“碳谷”是常州新材料产业的名片,丰富这一名片的内涵则要通过加快构建“一城、两院、三系列、四中心、五大拳头产品”,涉及主要载体、重大平台、产品推广等方方面面。“一城”就是西太湖科技城。强化该区域的研发、孵化、设计功能,成为常州新材料产业的核心区。“两院”就是建好石墨烯、碳纤维两个国家级产业研究院,成为国内外先进碳科技的研发高地、人才高地和成果转化高地。“三系列”就是在碳材料领域,选择碳纤维重点突破对象,选择石墨散热膜、石墨烯触摸屏等重点培育,选择富勒烯、碳纳米管等重点孵化,形成梯队发展、相互衔接的系列化战略格局。“四中心”就是建设世界知名、国内领头的碳科技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研发制造中心、人才培育中心和应用示范交流中心,真正让“常州新材料”成为世界有影响、国内有话语权的特色产业。“五大拳头产品”就是遵循“以碳为纲、举碳不唯碳”的原则,大力发展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稀土及纳米材料、光伏及电子信息材料“五大拳头产品”,到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企业销售4200亿元,使常州的碳科技产业成为继苏州的纳米、南京的软件、无锡的物联网之后江苏又一有全国标志性的产业名片,让常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碳谷”。
2.集中集聚集约发展
借鉴深圳、连云港等地做法,科学统筹规划,结合现有产业基础,按照碳材料产业的分类,以及“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点线结合、横纵拉伸,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形成雁阵齐飞、群雄并起的集群效应。建设西太湖碳科技研发集聚区,围绕做强做大先进碳材料产业的目标,强化科技金融驱动,突出研发孵化支撑,到2015年,建成孵化加速器300万平方米,产值超亿元企业25家以上,园区年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到2020年,形成科技创新企业1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成为国内先进碳材料特别是石墨烯领域的第一品牌。建设碳纤维产业集聚区,以中简科技、宏发纵横为基础,加快引进培育国内外碳纤维行业领军企业,成为国内重要的碳纤维产业基地。建设高分子复合材料集聚区,以安格特新材料、新众精密合金、天常玻纤复合材料等为龙头,依托北化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加快新型功能材料研发,重点发展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在新材料细分行业中做精、做特、做优、做强。
3.突破重点发展领域
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前景、国家扶持力度和现有产业基础,我们认为,常州发展新材料产业应重点在碳纤维、石墨烯等领域下功夫,努力形成“第一”、“唯一”的产业品牌。在碳纤维领域中,快速制定招商目录,实施定向招商、专业招商,积极引进日本东丽、东邦和美国卓尔泰克、阿克苏等全球具有引领作用的产业龙头企业、项目落户,迅速确立常州碳纤维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在石墨烯领域,加快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加速散热膜和触摸屏等专利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加大在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推动碳元科技、二维碳素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做强做大,把常州石墨烯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
4.加快建设高端平台
要针对产业重大创新需求,采取国际化、开放式的建设理念,集中优势资源,统筹发展布局,建设相关专业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前瞻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企业技术研发平台等一批技术创新平台,形成为行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的开放实验室和工程研发中心,成为高端碳材料产业的技术创新源。不惜代价重点建好石墨烯、碳纤维两个国家级产业研究院,借鉴无锡物联网产业引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苏州整体引进中科院纳米所的模式,瞄准国内外顶级大学大院大所,积极采取联合办所、参股合资等方式,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为我所用”,迅速增强研究院的创新力和影响力。加快提升江苏省阻燃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使之成为华东地区改性塑料研发的重要基地。
5.实施专项人才计划
一流的产业需要一流的人才来打造。在“龙城英才计划”中设立以先进碳为引领的新材料人才专项,出台支持企业引进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的优惠政策与举措,优先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特支计划”中先进碳材料产业领域的领军人才,形成产业高端人才集聚优势。鼓励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等重大平台采用全球化的市场机制,推行首席科学家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引进碳材料产业的领军团队和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使常州成为国际知名的碳材料研发中心。
6.打造完备的产业链
碳纤维被誉为21世纪“功能新材料之王”,广泛应用于飞机制造、风力发电叶片、海洋钻探、汽车构件、体育器材、医疗器械、建材等行业。据权威专家预测,2010~2018年碳纤维需求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5.1%。借鉴连云港、吉林等地发展碳纤维产业的经验,常州应以推广示范应用为牵引,以产业联盟为纽带,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紧密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上游原丝领域由中简科技领衔,加快实施高性能碳纤维项目,扩大在民用领域的产能。中游领域扶持宏发纵横、神鹰碳塑等本土企业做大做强,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在碳纤维经编织物、复合材料、型材等方面扩大产能。下游领域,依托常州雄厚的装备制造基础,通过适度的财政补贴扶持,在风机叶片、轨道交通设备、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等方面,积极推广应用本地碳纤维产品。
7.整合创新政策资源
贯彻落实国家、省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支持和指导符合条件的先进碳材料产业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科技重大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重点行业结构调整专项和功能新材料等各类专项资金。制定配套扶持政策,建立《常州市新材料产品推广目录》,对目录中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进入国家重点领域、参与本地产业链集成的新产品给予奖励扶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常州重点发展的先进碳材料产业项目。发展风险投资,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参与常州先进碳材料产业领域的股权投资。借鉴深圳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做法,设立“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发展中介服务。重点在产品研发设计、成果孵化转化、产品应用推广、产品标准发布、产品检验检测等方面,建设一批产业配套的服务支撑平台,促使常州先进碳材料产业实现“制造+服务”联动发展,形成高度融合的产业服务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