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策略
2013-10-16王秀清
王秀清
摘 要: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学起来难免枯燥、乏味,造成许多学生反应冷淡,提不起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生动有趣的问题作为教学的线索显得极其重要。课堂上没有创新的提问就没有课堂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一、要紧扣教材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手段之一,是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游离于教材之外的问题都不适合在课堂上提出。课本外的问题固然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认知面,但是却容易造成喧宾夺主,学生对课本的掌握反而是走马观花。因此,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紧扣教材,精心设计创新式的问题,尽可能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要理论联系实际,寓理于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二、要切中要害
每篇课文都包含字词句篇、语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每堂课的教学目的都比较具体、单一。因此,在问题设计上要抓住重点,抓住要害,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每堂课的导语就是第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导语的设计显得至关重要,好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产生学习动机,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去。第二个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便是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关键处,提在点子上,问在要害处,力争做到少而精。能用一个问题的就不用两个,也不绕圈子,要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一个空间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点火”“导航”,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发展,力争以最短的时间创造最佳的效果。
三、要把握难度
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问题必须立足于全体学生,把握好难度。问题太浅,老师还没问完,学生早已举手如林,回答如流,更有甚者齐声喊出答案。这样的问题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欲望,不能见证课堂效果;问题太深,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望而生畏,时间一久就会失去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所以,问题力避肤浅,难度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想出一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以旧导新的小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解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一堂课其实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有温故知新之问,有导学之问,有理解知识之问、提示之问。问题的目标一定要明确,有针对性,要讲究艺术,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从解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乐趣。只有学生自己动脑筋,独立思考得来的知识,才能记得住、用得活,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宽阔。思维越活跃,思维能力就越强,智力也就不断得到提高。
四、要讲究艺术
教师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在学生的心中将烙上永恒的回忆。“教书匠”这个词,“匠”是艺术性高的意思,“教书匠”表达了教学是一种艺术性的工作,教师教学中的艺术化程度与学生的兴趣关系极大。课堂提问的形式就是书面提问和口头提问两种,无论哪种提问都要克服盲目性,杜绝随意性,譬如“是不是”“好不好”等肤浅平庸的提问,单调陈旧的提问,都是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提问。这只能禁锢学生的思维,助长学生的惰性。因此,提问方式讲究艺术,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课堂提问的形式要新颖别致,富有新意,寓于情趣,使学生喜欢回答,而不能照本宣科,一味地照搬课后题目,同一个问题总是“老调重弹”,就会枯燥乏味,如变化角度使之新颖独特,会使学生的兴趣盎然。诸如:师问生答、生问师答、学生互问互答、教师自问自答等都是切实可行的提问方式。同时,温婉柔和、面带微笑的提问远比板起面孔、我问你答的刻板式提问好得多,更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容易在师生之间营造一种“心理相容”的和谐情感氛围,从而产生“情通而理自述”的效果。
五、问题反馈效果
反馈效果包含成功与失败,针对目前未产生强大动力的学生来说,反馈效果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关系很大。任何人做事情都是为了成功而不是失败,教师在课堂中的问题设计,其目的就是使一堂课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对一堂课内容的多少、知识的深浅等都应该要考虑在内,力求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让绝大多数学生合格,让他们发挥各自的潜力,使他们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乐趣激发自己追求新的成功。让学生对课堂的问题感到乐趣,对上课不厌倦,对学习不惧怕,对求知充满信心。
总之,问题策略是一门值得深入探究的学问,也是一种学无止境的艺术。它是联系师生之间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很多时候表明,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精心设计问题,努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念。
(作者单位 江西省广丰县芦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