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感染患者早期应用小剂量肝素的对照研究
2013-10-16梅松涛甘辞海
梅松涛 甘辞海
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ICU,四川 泸州 646000
重症感染患者由于全身的炎症系统被激活,而令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容易发生深静脉栓塞症,若不及时进行处理,更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DIC。肝素除具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外,还有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作用,可以降低血液中炎性介质浓度并增加阻滞因子抑制物(TFPI)的释放。我院在损伤的早期采用小剂量肝素对重症感染患者进行干预,观察其出凝血功能与预后的影响,现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ICU病房从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所收治的40例确诊的重症感染成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重症医学学会及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在1992年所制定的相关重症感染的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0例。其中实验组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 (58.5±7.6)岁。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 (59.1±6.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其他指标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ICU治疗,具体参照美国重症医学会2003年的重症感染治疗指南[1]。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小剂量肝素,肝素的剂量为 (3~4)U·kg-1·h-1,使用注射泵进行持续的静脉注射,连续进行7天的治疗[2]。
1.3 观察指标 参考奚峰等的相关观察指标[3],每天早上6时取患者血样检测其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并观察患者14d和28d生存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14d与28d生存率 实验组14d和28d生存率分别为85.0%(17/20)和70.0%(14/20),对照组为75.0%(15/20)和60.0%(12/2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T和APTT值的变化 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样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血样指标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血小板计数 PT值 APTT值组别 例数第一天 第七天 第一天 第七天 第一天 第七天实验组 20 67.2±23.6* 53.3±23.9 24.8±11.9 15.4±1.8* 69.7±41.9 38.1±3.6*对照组 20 84.9±11.3 53.5±23.7 25.±12.6 31.3±16.8 69.5±42.3 66.8±22.8
3 讨论
重症感染是一种可导致患者死亡的严重疾病,并且在近年来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主要与临床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等因素有关。重症感染的常见种类有脓毒症、腹腔感染、肺部真菌感染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感染等。有研究发现,在早期对重症感染患者进行血小板保护和对凝血功能进行纠正对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肝素是一种抗凝剂,是由二种多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有临床研究人员用它进行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发现其疗效好、病程缩短、容易操作且无不良反应[4]。其临床药理作用包括:抗凝血;抑制血小板,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并且调控血管的新生;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作用在补体系统的多个缓解以抑制系统的过度激活。
重症感染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的状态,DIC、深静脉栓塞和肺栓塞的发生机率都会大增。小剂量肝素可以有效组织血小板的聚集与粘附,能有效抑制凝血系统和预防血栓的形成。但有文献提及,肝素的用量如何才算“小”,依然存在争议。本研究采用张晓娟等的用量 (3~4U·kg-1·h-1),发现效果较佳。
结果显示,在常规ICU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小剂量肝素可以有效提高患者14d和28d的生存率,并且有效降低PT和APT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并且在应用后的观察并无出现自发性活动性出血等不良反应,因此我们认为在早期应用小剂量肝素对重症感染患者进行治疗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适合在临床当中应用。
[1]海波,刘大为.2004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摘要[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6(7):390-393.
[2]张晓娟,马晓春.重症感染患者早期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7):1209-1211.
[3]奚峰,赵峰.重症感染患者早期小剂量肝素干预治疗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8):937-938.
[4]张汝峰,陈丽萍.低分子肝素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6):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