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干预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3-10-16邱小英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1期
关键词:功能性小儿社区

邱小英

四川省安岳县人民医院儿科,四川 安岳 642350

小儿功能性便秘 (FC)是小儿期常见的病理现象,病因复杂多样,多为功能性病因[1]。FC是居民来社区站咨询和就诊的常见症状,大多数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所造成。大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经肠道细菌作用会产生大量对人体有害物质,症状持续会严重影响儿童健康,营养状况和智力。用缓泻药物只是暂时缓解便秘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两年来,我们试用社区干预的方法,治疗小儿习惯性便秘8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对象为2009年9月至2011年10月社区站就诊患儿共80例,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3岁22例,3~7岁39例,>7岁19例。便秘病史:持续2周以上50例,一个月以上30例。所有病例均排除器质性病变。患儿入选标准为:① 排便间隔天数>2天,未使用泻剂情况下排便次数<3次/周。②大便干燥坚硬和/或有排便困难;③病程2周。将所有病例随即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由患儿家长记录每日排便情况,包括排便次数、排便量、有无不良反应等。

1.2 社区干预方法 全组患者均采用一般药物治疗:所有病例均给予四磨汤口服液治疗,四磨汤口服液<3岁5ml bid,3~7岁10ml bid,>7岁15ml bid。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干预组病例给予以下干预指导:①健康教育:给家长讲解儿童发育特点,喂养知识,排便习惯训练法,习惯性便秘的危害,简单的中医推拿保健知识等。心理疏导个别患儿由于排便疼痛,对排便产生恐惧等心理压力,根据情况进行心理疏导。②排便习惯训练:将双手压在腹部做咳嗽动作,以增加腹压促进排便。要求患儿每天清晨或饭后无论有无大便都在厕所蹲10分钟。③腹部按揉:患儿双腿屈曲,家长自右下腹向上绕脐顺时针轻轻按揉腹部,每次5~10分钟,每天必须做到按揉一次至两次,以刺激结肠蠕动的增加,使肠道内容物流通,有利于大便的排出。7岁以上儿童在大便时自己同时按揉合谷穴,每侧穴位按揉50次。④强调合理饮食:保证患儿每天都吃上一定量的粗粮、薯类、水果和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坚持晨起空腹饮水,每天早晨起床后空腹喝蜂蜜水一杯。

1.3 疗效判定标准[2]临床痊愈:排便正常,每天一次,便质为成形软便,或糊状便,无排便困难,且持续保持2周以上,其他症状基本消失。显效:排便次数明显增加,每周4次以上。便软排除顺利,其他症状明显改善。但2周以内又出现排便困难。有效:排便次数在原来基础上每周增加1次以上,其他症状有改善,但仍有排便困难。无效:排便情况及伴随症状前后无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指标均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分类资料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t检验,P<0.05表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效果比较 干预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显示干预组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无效)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X2=4.322,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效果比较 (例)

2.2 治疗前后便秘临床症状评分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便秘临床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干预组便秘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两组便秘临床症状积分均降低,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便秘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便秘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分,±s)

注:*表示经两样本t检验,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干预组 40 12.81±2.13 4.78±1.12*对照组 40 13.66±1.54 9.46±1.89*

3 讨论

近年来,小儿功能性便秘发病率有增多趋势,目前对其病因研究已有了广泛的认识,认为其常见病因有如下几点:①饮食不足:婴儿进食太少时,消化后液体吸收余渣少,致大便减少、变稠,奶中糖量不足时肠蠕动弱,可使大便干燥。饮食不足时间较久引起营养不良,腹肌和肠肌张力减低,甚至萎缩,收缩力减弱,形成恶性循环,加重便秘。②食物成分不当。③肠道功能失常:生活中不规律和缺乏按时大便的训练,未形成排便的条件反射导致便秘很常见。学龄儿童常因无清晨大便的习惯,又因学习时间固定而不能随时排便,也是导致便秘的常见原因。交感神经功能失常、腹肌软弱或麻痹常使大便秘结。④体格与生理的异常:如肛裂、肛门狭窄、先天性巨结肠、脊柱裂、肿瘤压迫等都能引起便秘。有的患儿生后即便秘,如有家族史,可能和遗传有关。⑤精神因素:小儿受突然的精神刺激、环境和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也可引起短时间的便秘[3]。

社区干预治疗是一种借助教育、指导与训练来消除或矫正患儿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也是一种行为重塑过程,通过与患儿的交谈了解,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指导鼓励和认识实践等干预措施建立患儿正常行为[4]。本文通过在餐后半小时内胃结肠反射的排便训练,使患儿逐渐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通过反射性排便顺利过渡之规律性排便以适应个体生活秩序。通过按揉腹部可增加胃肠蠕动,改善和调整脏腑机能使大便通畅。合谷穴为手阳明经属大肠,补气养血,健脾调中,强壮身体,调理肠府并增加胃肠蠕动从而治疗腹痛、便秘等。早晨起床后空腹喝杯蜂蜜水,一方面可以补充身体代谢失去的水分又可以促进排泄防止便秘。另一方面蜂蜜中的乙酸胆碱进入人体后,会对人体的副交感神经发生作用,促进胃肠蠕动,能有效治疗便秘。强化患儿养成合理饮食、不偏食、多饮水、定时大便的习惯均有助于胃肠道功能改变。

本研究表明,通过改变家长教育方法和对患儿进行饮食管理,排便习惯训练,腹部按揉,心理疏导等社区干预并配合药物治疗能明显减轻小儿便秘的临床症状,不仅有治疗作用而且可以预防便秘的发生,疗效明显,安全性好,值得社区医生进一步推广应用。

[1]王维春.小儿排便障碍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7-88.

[2]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会.便秘诊治暂行标准Ⅱ[J].中华医学杂志,2002,71(10):549.

[3]胡亚美,江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83.

[4]杨敏,李萍,王茂贵.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M].中华儿科杂志,2007,41(3):190.

猜你喜欢

功能性小儿社区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社区大作战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3D打印社区
小儿涵之三事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辨证论治小儿慢性咳嗽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