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阴道超声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2013-10-16杨通琴
朱 鸿 杨通琴 岳 馨 杨 莎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超声科,贵州 贵阳 550003
子宫腺肌病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是子宫肌层内存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出血,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弥漫病变或局限性病变,其临床表现主要是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改变及子宫增大。多发生于30~50岁的经产妇或多次刮宫术后,发病率10%~47%,而且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妇科常见病。本文结合50例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子宫腺肌病超声诊断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经阴道超声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2月至2012年4月经妇科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病患者50例。年龄最大50岁,最小35岁,平均40岁。5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痛经史,其中有诊刮史20例,剖腹产史15例,人流史11例,上环4例。
1.2 仪器 采用西门子Premire型及日立EUB6500型超声诊断仪及高频经阴道探头。
1.3 方法 经阴道超声检查法 (TVS),探头频率5-7.5MHz,患者排空膀胱,取截石位,用一次性避孕套罩住阴道探头,套内涂以消毒耦合剂,将探头置于阴道穹窿部或贴近宫颈作纵、横、斜切面扫查,观察子宫形态、大小、边缘状况,肌层内回声特征及其血流信息,内膜层位置、厚度,以及附件区、盆腔内情况等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经病理证实的5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中,术前超声诊断单纯子宫腺肌病24例,占48%;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20例,占40%;诊断符合率88%。另有3例术前超声诊断为子宫肌瘤,3例诊断为子宫肥大,误诊率12%。
2.2 超声表现
2.2.1 单纯性子宫腺肌病显示子宫均匀、不均匀增大或不增大,前后径增大较明显。大多患者子宫外形规则,无明显凹凸不平现象。部分患者可见子宫局部突起 (图一箭头标记处)。
2.2.2 病变处肌层内回声不均匀,强回声内散在低回声光点,有时可见小的“蜂窝”状无回声区,与正常子宫间分界不清楚 (图二“M”标记处)。
2.2.3 子宫腔内膜线不变形、移位,前后壁厚薄明显不一致,取决于腺肌症发生的部位,发生于后壁者,后壁增厚,反之,前壁增厚 (图一、二、三)。
图一
图二
图三
2.2.4 彩色多普勒 (CDFI)显示腺肌病内部有散在的点状血流,阻力指数 (RI)>0.7(图三箭头标记处)。
2.2.5 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声像图显示为增大的子宫内见局限性不均质偏低回声团,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周边见假包膜回声,彩色多普勒显示其周边有环形或半环形血流信号。
3 讨论
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30~50岁的经产妇或多次刮宫术后,其主要表现为痛经及经量过多。发病率较高,已成为妇科常见病。因此,术前检查及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迄今为止,腹腔镜检查是目前公认的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最佳方法[1]。如果在腹腔镜下取病灶活检,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准确率可达100%,然而腹腔镜检查对于病变位于子宫肌层的腺肌病却无能为力[2]。另外,子宫肌层穿刺活检诊断本病具有创伤性,阳性率低,已很少应用;子宫碘油造影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阳性率低,已基本淘汰。
而超声检查是诊断子宫腺肌病最常用的手段。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可明显提高该病的诊断率。其分辨率高,图像清晰,容易发现小病灶,而且经济实用、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无创伤性,患者容易接受[3]。在声像图上具备如下特征者可诊断子宫腺肌病:①子宫均匀性、不均匀增大或不增大。并且子宫大小可随经期呈周期性变化。一般子宫的增大为均匀性。局限型可引起局部突起,或合并子宫肌瘤存在,有文献报道,子宫腺肌病患者约有50%并发子宫肌瘤,同样使得子宫不均匀性增大。子宫腺肌病好发部位是子宫后壁,常常引起后壁增厚明显[4]。②子宫肌层回声增强。常可分为弥漫型、前壁型、后壁型、局限型增强,且回声增强病灶与正常肌层分界不清。少数患者在高分辨率阴道超声检查时可发现肌层内有多发散在的小囊腔。③子宫内膜的变化。弥漫型时宫腔线回声居中,局限型时由于肌层的不均匀增厚,宫腔线相对移位[4],但内膜层回声正常。④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示病灶部位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或可见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这是由于病灶区域血管分布较正常稀少所致。⑤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声像图显示为增大的子宫内见局限性不均质偏低回声团,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周边见假包膜回声,彩色多普勒显示其周边有环形或半环形血流信号。
对于临床症状及超声表现均较为典型的患者,诊断并不困难。而本组病例中,3例术前超声诊断为子宫肌瘤、3例诊断为子宫肥大,究其误诊的原因,考虑为患者子宫肌层病变区较局限或子宫增大较明显、腺肌病声像图不典型所致。故检查时应多注意对子宫肌层回声的观察,同时询问与子宫腺肌病相关史,如诊刮史、人流史等,以避免漏诊误诊。
另据文献报道,采用经阴道及经腹两种超声检查途径对子宫腺肌病的正确率达95%[5]。同时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很好地显示子宫腺肌病的声像图特征,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具有较大优势,且有利于与子宫肌瘤等病的鉴别诊断。
综上所述,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准确率较高,检查迅速且无痛苦、无创伤,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和首选方法。只要在检查过程中认真、全面、仔细的多方位扫查,必要时再联合经腹部扫查,并密切结合病史,能够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提高子宫腺肌病的诊断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 (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84.
[2]王琦,阳志宁.子宫腺肌病的阴道超声检查及临床意义[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1,4(16):11.
[3]陈君洁.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腺肌病治疗后效果的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5.3(1):17-18.
[4]常才.经阴道超声诊断学[J].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66-68.
[5]李玲.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