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泻肝五苓散加减配合甘利欣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2013-10-16吕秋燕屈晓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2期
关键词:黄疸型肝功舌苔

吕秋燕 屈晓明

1.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卫生局地病办,山西 吕梁 033000;2.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疾控中心,山西 吕梁 033000

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于中医阳黄范围,其原因多为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或者情志不畅,导致脾胃功能失和,湿阻中焦,湿热交蒸,熏蒸肝胆,肝胆失于疏泄,胆液不循常道,溢于肌肤,而发生黄疸,其主要矛盾是湿热郁蒸。因此,治疗应采用清热利湿之法。笔者自2008~2012年采用泻肝五苓散配合甘利欣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20 例均为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17岁,平均年龄33岁。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35岁。所有病人都符合2000年第十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急性发病,具有不同的肝炎症状:乏力,腹胀,纳差,恶心,厌油腻,皮肤黄染。肝大触痛体征和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血清总胆红素TBIL>17.1umol/L,并经B超等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治疗组和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 鉴别诊断

2.1 萎黄 萎黄为气血不足所致身面皮肤呈现萎黄不华的病症,多见于大失血或者重病之后。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往往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与黄疸病症的身黄、目黄、溲黄不同,临床应予以区分。

2.2 黄胖 黄胖多与虫证有关,久之耗伤气血而引起面部肿胖色黄,身黄带白。《杂病源流犀烛·黄胖》对此论述颇为详细:“黄胖宿病也,与黄疸暴病不同。黄疸眼目皆黄,无肿状;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 黄胖多虫与食所致,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米土炭之类。”

3 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

3.1 辨阳黄和阴黄 阳黄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口干发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一般预后良好;阴黄起病缓慢,病程长,黄色晦暗如烟熏,脘腹胀闷,畏寒神疲,口淡不渴,舌淡白,舌苔白腻,脉沉迟,一般病情缠绵,不易速愈。

3.2 阳黄宜辨湿热轻重 由于感受湿与热邪的程度不同机体反应的差异,临床有湿热孰轻孰重之分。辨证要点是,热重于湿者,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恶心呕吐,小便黄,舌苔黄腻,脉弦数;而湿重于热者,头重身困,胸脘痞满,便溏,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

3.3 急黄 为湿热夹毒,郁而化火所致。辩灼阴,伤气,动血以及窍闭的变化为其重点。治疗原则:本病主要是湿热、疫毒等为患,故当清热、解毒、利湿,给邪以出路,治以祛除湿热利小便为主要方法,辅以健脾利湿。

4 治疗方法

4.1 基础治疗 肝泰乐,每次两片,每日三次;10%葡萄糖300ml,加入甘利欣4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续应用14天为一个疗程,前后检查肝功能、两对半和B超。

4.2 中药治疗 主方泻肝五苓散:龙胆草10g,猪苓10g,茯苓6g,泽泻6g,茵陈15g,栀子10g,黄柏6g,黄连6g,白术10g。随证加减用药。神志清醒者,去黄连,加胡黄连;舌苔黄燥无津者加生石膏、知母;身热甚者加柴胡、丹皮;不思饮食者加焦白术、焦山楂。15天为一疗程。

4.3 其他辅助治疗 除了以上中西药结合治疗以外,病人应注意生活用品的隔离,多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家人应从心理上给予安慰和关心,避免抑郁和动怒。饮食上首先忌烟酒,禁止辛辣刺激油腻之品,予容易消化、维生素含量丰富的清淡饮食,可适当增加蛋白质,并且结合其他药膳进行饮食疗法,可缩短疗程,促进疾病康复。

4.4 治疗判断标准 显效:TBIL和ALT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TBIL和ALT比较治疗前下降50%或者50%以上,临床症状改善。无效:TBIL和ALT比较治疗前下降不足50%或者反而上升,临床症状无改善。

5 治疗结果

表1 两组治疗肝功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肝功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ALT(U/L) TBIL(umol/L)治疗组 60 治疗前 378±162 治疗前67±15对照组 60 治疗前 365±156 治疗前257±48治疗后 57±21 治疗后254±46治疗后 104±67 治疗后98±47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例)

6 典型病历

患者,男,41岁。十天前发现全身发黄如橘黄色,乏力,腹胀,纳差,厌油腻。曾在社区门诊给予输液保肝治疗,其疗效不明显,并出现高烧,神志不清,谵语,脘腹胀满,小便如浓茶等症状。于2010年4月10日来我处就诊。查体:周身发黄,巩膜黄染,色泽鲜明,如橘子黄色,气粗,腹部软,肝大于肋下2cm,触痛 (+),脾未及。舌苔厚,舌心黑,舌质干枯,小便赤涩,脉象弦数。查肝功:总胆红素68umol/L,结合胆红素22umol/L,谷丙转氨酶300U/L,HBSAg1∶64.诊断:黄疸,阳黄症 (西医诊断: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证属湿热郁蒸;治宜清热解毒,利水燥湿;处方:用本方加石膏,连服三剂神志清醒,身热减退,但黄未消尽,食欲不振,再用此方去黄连、石膏。又服三剂,黄退食欲增,遂再服三剂,以巩固疗效。期间一并按照基础治疗静脉点滴14天。4月25日复查肝功,恢复正常。

7 讨论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内科常见病,属于中医黄疸范畴,是感受湿热之邪气,湿邪不能发泄得以郁蒸而助热,热邪不能宣泄,可以蕴结而助湿,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愈炽,湿热熏蒸于里,脾胃失调,肝胆气滞,胆汁不循常道,侵渍面目,外溢肌肤而成黄疸。正如《临证指南医案·疸》蒋式玉按:“阳黄之作,湿从大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与胃之浊气共并,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遏郁,侵入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1]治疗应清热化湿,利小便。 《金匮要略》曰“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景岳全书·黄疸》曰:“阳黄疸多以脾湿不流,郁热所致,必须清火邪,利小便,火清则溺自清,溺清则黄自退”。[2]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龙胆草清泻肝胆之实火;栀子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黄连、黄柏清热燥湿;石膏滋阴泻火;猪苓、茯苓、泽泻、白术、健脾利湿。诸药共用,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健脾凉血,使湿热能清,黄疸消退,诸症向愈。再加上甘利欣有较强的抗炎抗病毒、保护肝细胞和溶酶膜结构、改善肝功能、调节免疫功能、减轻免疫病理损伤、增加单核细胞功能以及诱生干扰素等作用,从而达到促进肝功能恢复和胆红素的排泄,所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1]蒋式玉.临证指南医案·疸[M].中医内科学,1994:214.

[2]张景岳.景岳全书·黄疸[M].中医内科学,1994:185.

猜你喜欢

黄疸型肝功舌苔
宝宝需要清洁舌苔吗
发热黄疸型牛疾病的临床诊治
喀什地区维吾尔族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肝功及血糖、血脂代谢情况分析
刷牙别忘清理舌苔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治疗分析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其治疗分析
不怕舌上脏,就怕舌上光
心理护理对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预后及其影响
肝功与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让你读懂舌苔“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