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类型附着基对刺参生长和氮磷收支的影响*

2013-10-16董双林任贻超秦传新高云芳

关键词:底质刺参换水

刘 峰,王 芳,董双林,任贻超,秦传新,高云芳

(1.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266003;2.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山东 济南250013)

N、P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元素,其含量和比例的改变会影响水体藻类的群落结构和生长、底质营养盐的分布和积累及系统能量的流动和转化[1-3]。近年来由于工农业、生活和养殖废水的大量排放,导致池塘水体、湖泊河流和近海水体富营养化及底质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研究系统N、P收支,掌握N、P循环、转移和积累等的变化规律,控制水体N、P污染和底质“内负荷”的问题逐渐成为热点[4-8]。N、P收支能够有效揭示水体N、P的来源和归宿,是评价养殖系统N、P重要性、转化效率及养殖污染程度的有效方法。目前已应用在大型湖泊、河流和近海富营养化及池塘养殖研究中,一般见于对虾、鱼类和贝类养殖池塘。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以下简称刺参)是典型沉积食性动物,附着基不仅可为刺参生长提供必要条件,使刺参免受敌害生物侵害,而且其附着的底栖生物和微生物还是刺参生长的主要食物来源。目前,养殖生产中采用的附着基类型有多种,不同类型附着基对刺参生长、存活以及池塘N、P收支和底质N、P积累的影响还未见详细报道。本文选取石头(Stone,ST)、瓦片(Earthenware,EA)、塑料管(Plastic pipe,PL)、空心砖(Brick,BR)和水泥管(Cement pipe,CP)5种较为常见的附着基类型,研究附着基类型对刺参生长、存活、系统N、P收支及底质N、P积累的影响,以期为刺参池塘养殖水体N、P污染、底质“内负荷”防治和附着基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池塘

实验于2007年5月16日~11月21日在山东荣成好当家集团刺参养殖场进行。池塘由虾池改造而成,面积约2.4hm2(98m×241m),年平均水深约为1.8m,设有1个进水口和1个出水口。采用网式围隔实验法[9],以竹竿为支撑框架,外覆网目为0.5cm的网式围隔,下部网围埋入底质约0.3m深,整个网围规格为8m(L)×8m(W)×2m(H)。所有网围均投放相同密度(10ind·m-2)和规格((5.0±0.2)g·ind-1)的刺参,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共20个网围隔用作实验,刺参幼苗于2007年5月16号放入网围中,于2007年11月21日收获。

1.2 附着基类型

实验采用石头(ST)、瓦片(EA)、塑料管(PL)、空心砖(BR)和水泥管(CP)为附着基,每个网围隔内附着基的投放体积基本相同(见图1):每一堆石头附着基使用3块体积约为0.3m×0.2m×0.2m的石头垒成品字型,每个附着基之间的间距为0.4m,每个围隔内石头附着基的总体积为2.304m3;3个0.4m×0.35m瓦片用绳子捆绑成三角形,每2个三角形并排放在一起为一组,每组之间的间距为0.4m,每个网围隔内瓦片附着基的总体积为2.24m3;4个长0.4m直径0.15m的塑料管分成2层通过绳子绑在一起为一组,每组之间的间距也为0.4m,每个围隔内塑料管附着基的总体积为2.304m3;长0.4m,宽0.3m,高0.15m的空心砖平放在池塘底部,每个空心砖之间的间距为20cm,每个围隔内空心砖附着基的总体积为2.304m3;12根长0.8m直径0.3m的水泥管水平放在池塘底部,每个水泥管之间间距0.3m,每个围隔内水泥管附着基的总体 积为2.713m3。所有附着基均顺水流方向放置[10]。

图1 实验网围和附着基Fig.1 The Earthen pond and different shelters

1.3 样品采集和测定

1.3.1 水样 养殖过程中每15d采集水样测定水体中无机氮(TIN)、总氮(TN)、总磷(TP)含量;实验过程中每月池塘换水2次,换水过程共持续6~10d,每次用标杆法估算换水进入和流出的水量。水样测定方法参照《海洋监测规范》[11]。

1.3.2 生物体样品 分别于放苗前、收获前采集刚毛藻和刺参样品,于60℃烘干测定含水率后,研细过100目筛,用Vario ELⅢ德国元素分析仪测定TN[12],采用“酸溶-钼锑抗比色法”测定 TP[13]。

1.3.3 沉积样品 使用柱状有机玻璃底泥采集器(r=2.0cm),垂直插入沉积物后再拔出,从底部截取一段长为5cm的柱状表层沉积物。在每个围网内距网边约1.5m的四角各取一个样品,混合、烘干、研磨、过100目筛后保存待测。沉积物中TN和TP含量的测定方法同1.3.2。

1.3.4 其它样品 将采到的沉积物表层5cm泥样用离心机(2 000r/min)离心20min后得间隙水,测定TN、TP,并据此计算水体中N、P的渗漏;在实验末期测定网围上吸附的营养盐;用带刻度容器接自然降雨以计算降雨带入的N、P。

氨的挥发量根据以下公式推算[14]:

其中:F为气液界面氨的通量;CNH3为非离子氨浓度;K为物质转化系数[15](cm·h-1):

1.4 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使用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及Duncan多重比较处理,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水平。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附着基下刺参的生长和成活

不同类型附着基下刺参的放养和收获情况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收获时各处理组刺参的产量为ST>BR>PL>CP>EA,其中,ST和BR组刺参的产量显著高于 EA、PL和 CP组(P<0.05),EA、PL和CP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各处理组间刺参成活率大小关系为ST>BR>PL=CP>EA,其中,ST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EA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PL、BR和CP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

表1 不同类型附着基下刺参的放养和收获情况Table 1 Information on stocking and Harvest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2.2 不同类型附着基下刺参养殖系统N、P输入

不同类型附着基下刺参养殖系统N、P输入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由于实验采用的是网围,具有流通性,故各附着基处理组间N、P输入比例相同。系统N、P输入贡献的各项差异明显,其顺序为进水>水层>雨水>刺参。进水是刺参养殖系统N、P输入的主要途径,其次为水层输入。N输入进水最高,为90.36%,刺参最低,仅为0.31%;P输入进水最高,为91.11%,刺参最低,仅为0.87%。

表2 不同类型附着基下系统的N、P输入和输出百分比Table 2 The percentages of the inputs and outputs of N、P in different shelter types

2.3 不同类型附着基下刺参养殖系统N、P输出

不同类型附着基下刺参养殖系统N、P输出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由于实验网围输出各项存在差异,故各附着基处理组间N、P输出比例存在不同,但差异较小。换水是刺参养殖系统N、P输出的主要途径,其次为底泥积累。系统N输出贡献的各项顺序为换水(71.24%)>底泥积累(13.53%)>渗漏(6.20%)>水层(5.52%)>刚毛藻(2.60%)>吸附(0.67%)>刺参(0.30%)>氨挥发(0.22%),N输出各项中换水最高,各组平均值为71.24%,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底泥积累次之,均值为13.53%,其中 PL(22.1%)>EA(17.3%)>BR(11.8%)>CP(10.3%)>ST(6.15%),ST组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氨挥发最低,均值仅为0.2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它各项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系统P输出贡献的各项顺序为换水(57.58%)>底泥积累(18.27%)>水层(9.1%)>刚毛藻(7.45%)>渗漏(6.11%)>吸附(1.11%)>刺参(0.96%),P输出各项中换水最高,各组平均值为57.58%,底泥积累次之,均值为18.27%,其中 ST(22.3%)>EA(19.9%)>BR(17.6%)>CP(17.1%)> PL(14.5%);刺参最低,均值仅为0.96%,各项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3 讨论

3.1 附着基类型对刺参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目前,人们开展了附着基对鲍、扇贝、毛蚶、青蛤和沙蚕等海洋经济动物幼体变态附着影响的研究[16],不同类型的附着基对刺参出现几率的影响也有零星报道[17]。自然环境中刺参多栖息在水流舒缓的海域,摄食附着在岩石、沙地或者其他底质中的有机物,主要包括生物残饵、微生物(硅藻、细菌、原生动物、蓝藻等)和动、植物残体碎屑及粪便等[18-19]。因此刺参养殖中,人们常模拟自然条件,采用附着基类型有石头、瓦片、水泥管、空心砖等多种废旧建材。但由于缺乏科学研究,人们对附着基的选择多就地取材,存在随机性和盲目性。从本实验中可以看出,收获时不同类型附着基间刺参产量为ST>BR>PL>CP>EA,其中,ST和BR组明显较高,PL组则略高于CP和EA组。各处理组间刺参成活率大小关系为ST>BR>PL=CP>EA,ST组最高,EA组最低,PL和CP组相同。石头(ST)和空心砖(BR)2种附着基下刺参产量和成活率虽高,但材料成本也很高,投放和清池所需劳动力成本较大。塑料管(PL)附着基下刺参成活率和产量虽低于ST和BR组,但具有养殖成本低、收获和清池便利的优势。

3.2 不同类型附着基下刺参养殖系统N、P的收支

N、P收支能揭示水体N、P的来源和归宿,是评价养殖池塘N、P重要性、转化效率及养殖污染程度的有效方法[20]。在传统池塘养殖中,饵料和肥料是系统N、P输入的主要来源,降水、补充水、生物固氮作用等比例较小。N、P输出以,底泥积累为主,其次为生物利用[21-24]。

从本实验中可以看出,不同附着基处理组刺参产量和成活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N、P输出项目上,各处理组刺参所占比例非常低且差异均不显著(P>0.05)。这说明实际生产中,不同附着基种类对刺参生长和成活存在明显影响,但附着基种类对系统N、P利用的影响在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这是因为刺参池塘养殖与传统池塘养殖存在显著不同:第一,刺参池塘养殖多不投喂,依靠潮汐换水带来大量的颗粒有机物,通过沉降、生物摄食排泄等途径汇入底质中成为刺参饵料,故换水是系统N、P流通的主要途径(见表2);第二,夏眠期间刺参出现大量死亡、生长基本停止甚至体重减轻的现象,产量相对传统养殖生物较低,加上刺参生长周期较长和频繁大量换水,导致系统N、P流通量增大,故刺参在系统N、P流通中所占比例不足1%,相对传统养殖生物较低;第三,刚毛藻作为非养殖生物,超越刺参成为生物输出的主要途径。刚毛藻繁殖力强,生物量大,在水体营养盐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25],虽与摄食底质的刺参无直接竞争,但高温和多雨会导致刚毛藻类腐烂沉底,引起池底溶氧缺失,可能是刺参死亡的原因之一。大型藻类有利的作用在于可以大量吸收水体N、P,能够有效降低水体及底质N、P积累[26-28]。池塘换水流通量较大、刺参养殖周期较长、刚毛藻过量繁殖及系统对N、P利用不足等,是导致不同附着基种类对系统N、P利用影响差异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如何提高系统N、P利用效率将是今后刺参池塘养殖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3 不同类型附着基下刺参养殖系统底质的N、P积累

池塘养殖中未被利用的N、P主要有3个去处:其它生物(主要是浮游生物和大型藻类)利用、外环境排放和池塘自身底质积累。水体N、P含量过高易引发水域富营养化,底质积累也会作为内源污染重新释放到水体中,造成二次污染。沉积食性底栖动物对底质摄食和生物扰动,可以促进底质有机物的分解及矿化,

从而转化为可溶解性代谢物进入水域。张志南[29]等证明底栖动物活动能引起底质层再悬浮或迁移、有机物含量变化和底质粒度的差异,不仅能对底质初级结构造成改变,其活动范围内颗粒上下混合,也能促使颗粒态和溶解态物质释放进入水体再悬浮。因此,底栖动物是水域环境同水生生物间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在食物链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而底质N、P含量和分布对底栖动物摄食和生长也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已证明在浅海筏式养殖海区、在参、虾混养中、在贝、藻、参混养中,刺参对底部有机物消除效果明显[30-32]。

从本实验中可以看出,底质N积累PL>EA>BR>CP>ST,PL最高,ST最低;P积累ST>EA>BR>CP>PL,ST最高,PL最低,EA、BR和CP组底质N、P积累呈现相同趋势。这说明刺参可以通过摄食、排泄及生物扰动等活动改变底质N、P数量、分布、稳定性、迁移及循环,但底质N、P含量变化主要还是受其他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首先,换水N、P流通量、沉积作用的差异和刚毛藻生长吸收、腐烂等,是影响池塘底质N、P含量的主要原因;其次,池塘平均水深仅1.8m,风浪扰动易影响底质 N、P释放[33-34];再次,池塘底质N、P含量受季节性环境变化影响。如水温、DO、pH值、氧化还原电位、微生物等。在稳定水体中,微生物是影响底质N变化的主要因子,生物扰动能促进微生物反硝化作用,加快N素的转化与释放[35]。P释放受环境条件制约,但在相同外部条件下,底泥释P机制的差别主要归因于底泥本身不同P饱和度和P组分构成[36],受微生物和生物扰动影响程度较N素要低很多。ST组与PL组底质N、P积累呈现相反的现象,可能是与2组附着基底质微生物、生物扰动对N、P影响差异相关。石头附着基适合刺参生长,微生物和底栖生物生命活动较为活跃,可能导致其N积累最低。事实上各组间底质条件不同,5种附着基上附着的生物残饵、微生物和动、植物残体碎屑及粪便、刺参个体摄食选择等存在差异,都有可能是造成各组间底质N、P积累不同的原因,其具体变化过程和影响机制较为复杂,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4 结论

(1)不同附着基种类对刺参生长和成活存在明显影响。收获时ST和BR组刺参的产量明显高于其它组(P<0.05),刺参的成活率ST组最高EA组最低(P<0.05),PL组下刺参生长和成活率低于ST和BR组高于EA组。但相比其他附着基,塑料管附着基具有成本低、收获和清池便利的优势。

(2)不同附着基种类对系统N、P收支和底质积累的影响不明显。刺参池塘换水量大、养殖周期较长及系统对N、P利用不足等,是导致各组差异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各组间底质条件不同、附着基上附着的有机物、微生物和动、植物残体及粪便、刺参个体摄食选择等存在差异,都可能是造成各组间底质N、P积累不同的原因,但其具体变化过程和影响机制较为复杂,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3)综合以上因素,推荐刺参池塘养殖中采用塑料管作为附着基。但在滩涂底播养殖中,由于水流湍急和潮汐冲刷等因素,塑料管易移动位置,甚至被海水冲走,故不适合作为滩涂底播人工渔礁的选择。

[1] 彭近新,陈慧君.水质富营养化与防治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94-112.

[2] Garber K J,Hartman R T.Internal phosphorus loading to shallow Edinbro Lake in northwestern Pennsylvania [J].Hydrobiologia,1985,122(1):45-52.

[3] Lambertus L.Phosphorus accumulation in sediments and internal loading[J].Hydrobiol Bull,1986,20(1):213-214.

[4] Jackson C,Preston N,Thompson P,et al.Nitrogen budget and effluent nitrogen components at an intensive shrimp farm [J].Aquaculture,2003,218:397-411.

[5] Hari B,Madhusoodana K B,Tohny T,et a1.The effect of carbohydrate addition on water quality and the nitrogen budget in extensive shrimp culture systems[J].Aquaculture,2006,252:248-263.

[6] Raphae J M,Alexander I,Dominique M,et a1.Spatial carbon,nitrogen and phosphorus budget of a village in the West African savanna-I.Element pools and structure of a mixed-farming system[J].Agricultural Systems,2004,79:55-81.

[7] Dhirendra P T,Lin K C.Water quality and nutrient budget in closed shrimp(Penaeus monodon)culture systems[J].Aquaculture Engineering,2003,27:159-176.

[8] Casillas H R,Magallon B F,Portillo Clarck G.Nutrient mass balances in semi-intensive shrimp ponds from Sonora,Mexico using two feeding strategies:Trays and mechanical dispersal[J].Aquaculture,2006,258:289-298.

[9] 李德尚,杨红生,王吉桥.一种池塘陆基实验围隔[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8(2):199-204.

[10] 秦传新,董双林,牛宇峰,等.不同类型附着基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3):392-396.

[11]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海洋监测规范—海水分析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

[12] 江伟,李心清,蒋倩,等.凯氏蒸馏法和元素分析仪法测定沉积物中全氮含量的异同及其意义 [J].地球化学,2006,35(3):319-324.

[13] 扈传昱,王正方,吕海燕.海水和海洋沉积物中总磷的测定 [J].海洋环境科学,1999,18(3):48-52.

[14] Briggs M S P.A nutrient budgets of some intensive marine shrimp culture ponds in Thailand[J].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 Manageering,1994,25:789-811.

[15] Wiler R.Rate of loss of ammonia from water to the atmosphere[J].Fish Res Board,1979,36:685-689.

[16] 张涛.海洋无脊椎动物幼体变态附着研究进展Ⅰ:影响因子[J].海洋科学,2000,24(1):25-29.

[17] Uthicke S,Karez R.Sediment patch selectivity in tropical sea cucumbers(holothurioidea:Aspidochirotida)analysed with multiple choice experiments[J].J Exp Mar Biol Ecol,1999,236:69-87.

[18] Choe S.Study of sea cucumber:morphology,ecology and propagation of sea cucumber [M].Tokyo:Kaibundou Publisher,1963:219.

[19] 张宝琳,孙道元.灵山岛浅海岩礁区剌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食性初步分析 [J].海洋科学,1995(3):11-13.

[20] Green B W,Boyd C E.Chemical budgets for organically fertilized fish ponds in the dry trophics[J].J World Aquac Soc,1995,26(3):284-296.

[21] 杨逸萍,王增焕,孙健,等.精养虾池主要水化学因子变化规律和氮的收支 [J].海洋科学,1990(1):15-17.

[22] 徐永健.对虾综合养殖池塘氮磷的收支、变动及其利用率的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0.

[23] 常杰,田相利,董双林,等.对虾、青蛤和江蓠混养系统氮磷收支的实验研究 [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5):33-39.

[24] 齐振雄,李德尚,张曼平.对虾养殖池塘氮磷收支的实验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4,13(2):66-68.

[25] Ren Y C,Dong S L,Wang F,et al.Sedimentation and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in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culture ponds[J].Aquaculture Research,2010,42(1):14-21.

[26] Craggs R J.Wastewater treatment by Algal Turf Scrubbing[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1,44(11-12):427-433.

[27] 牛化欣,马甡,田相利,等.菊花心江蓠对中国明对虾养殖环境净化作用的研究 [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5):45-48.

[28] 宋玉芝,秦伯强,高光.氮及氮磷比对附着藻类及浮游藻类的影响 [J].湖泊科学,2007,19(2):125-130.

[29] 张志南.水层-底栖耦合生态动力学研究的某些进展 [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0(1):115-122.

[30] Yang H S,Yuan X T,Zhou Y,et a1.Effects of body size and water temperature on food consumption and growth in the sea cucumber(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estivation[J].Aquaculture Research,2005,36:1085-1092.

[31] Yang H S,Zhou Y,Zhang T,et al.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of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during aestivation[J].J Exp Mar Boil Ecol,2006,330(2):505-510.

[32] Zheng Z M,Dong S L,Tian X L,et al.Sediment-water Fluxes of Nutrients an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in Extensive Sea Cucumber Culture Ponds[J].Clean,2009,37(3):218-224.

[33] 范成新,杨龙元,张路.太湖底泥及其间隙水中氮磷垂直分布及相互关系分析 [J].湖泊科学,2000,12(4):359-366.

[34] 龙麟,周凌云,韩剑娇.赵怡珂苏南典型河段磷的分布及释放特性研究 [J].环境保护科学,2006,32(4):23-26.

[35] 吕晓霞,宋金明.南黄海不同粒度表层沉积物中可转化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环境化学,2004,23(3):314-319.

[36] Bostrom B,Jansson M,Forsberg C.Phosphorus release from lake sediments[J].Arch Hydrobiol Beih Ergebn Limnol,1982,18:5-59.

猜你喜欢

底质刺参换水
水培植物霎换水
一种ReliefF和随机森林模型组合的多波束海底底质分类方法
夏眠的刺参
夏眠的刺参
用于海底目标识别与底质分类的多波束水体波形预处理
3 种不同体色刺参体壁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
自动换水
光照对白刺参、青刺参和紫刺参生长、消化及免疫的影响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开放,活化英语资源应有“底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