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教学模式下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证研究
2013-10-15张艳雷
孙 岩,张艳雷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外语系,哈尔滨150001)
1 引言
作为核心技能之一,写作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历来受到师生双方的重视。然而,当前国内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教学不尽人意,学生写作水平大都差强人意,且每每提到写作,他们似乎都头痛不已。课堂教学不应忽视写作训练。而如何在课内时间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动性和写作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尝试在多模态教学模式支撑下进行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 理论概述
多模态也称多符号,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多模态就是指交际时所使用的多种符号模式,比如语言、颜色、味道、图像等[1]。“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的交际现象。”[2]20世纪90年代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是结合了社会符号、系统功能语法和话语分析等领域研究成果发展起来的新兴理论。
多模态教学模式是源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多模态教学是在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多种资源,将多种符号资源合理、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实践中,刺激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声音、色彩、图像、文字等多种模态组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内的语言输入,并将所接受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理解、储存,从而为语言的输出奠定了基础。
3 多模态教学和写作训练的结合与操作
多模态外语教学中多模态符号的运用比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在多模态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为后续的英语写作做了铺垫。围绕课内每一单元的主题,课堂中加强写作训练,也可以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3]。
3.1 教学内容的延伸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如果单纯地使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讲解,那就变成了一种灌输。传统的纸质教材上以文字出现的单一模态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内容的需求。整合图片、动画、视频等模态符号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How to Prepare for Earthquake”,这是一篇说明文,在授课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再通过PPT展示关于自然、灾害和生态等方面的内容。因为图片上展示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形象生动,在要求学生参与讨论形成口头语言时就会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唤起他们参与的热情,同时增加了课堂的活跃度。图片上颜色、文字、背景等模态有助于学生对词语的联想,解决了他们在说和写中常出现的词语缺乏、没有思路的问题[4]。
3.2 写作形式的多样化
信息、多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浏览外文网站、收听英语音频、观看英语视频节目、查阅文字资料等手段都是获取信息,提高英语语言输入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网络平台写博客、同学间互访写采访文章、做研究报告、利用电子邮件在网上写回信等多种形式的写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了学生写作的参与性。比如新视野视听说第二册第二单元“What's on the theater?”这一单元以探讨电影为主题,课前选择一部励志电影,布置给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课上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片段,让学生评论,课后再以观影者的身份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给主人公写封信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通过网络的师生互动模式,把课堂内教材的内容延续到了课堂以外,使学生从被动完成写作转变为有感而写。
3.3 学习方法的多样
基于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向。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活动的设计、组织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亲身参与课堂活动。多模态化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生动的学习素材,通过视觉、听觉感官的建构形成的交互语言情景。个性化的学习解决了学生学习上的不同需求。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训练听说读写能力,完成课程内容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测评,教师将授课内容布置给学生去研究,从课前资料查找、筛选,课堂上多模态PPT的展示到形成文字报告都开发了学生的语言潜能,促进了语言输出,达到了自主学习的效果。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辩论和探究学习,分享资源、完成学习任务。在进行互动的合作式学习中,了解了不同的观点、开拓了思维、丰富了知识的储备。在合作式的情景操练中,强化了语言实践,改变沉闷、僵化的学习方式,实现了寓教于乐。
4 多模态教学模式下的实证研究
为了检验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利用多模态教学模式是否能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利用自己所教的本科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验。通过设计教学实验、测试来验证多模态教学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提高有帮助。
4.1 实验对象
在笔者所教的5个非英语专业的自然班中随机选取4个班级,在实验学期第一周进行了一次作文测试,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之后,确定其中两个班英语写作水平在实验之前没有显著的差异。随机将其中一班指定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对照班。
4.2 实验设计和实施
本实验是在两个班级同时进行的,该实验主要是在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英语教学中进行,实验班通过运用多模态互动的手段来加强写作的教学模式。对照班则是以教师授课结束后布置完成教学单元写作任务的形式,进行传统模式教学。在学期末的最后一周进行与前测难易程度相当的作文测试,由同一教师进行作文批改,最后将两班的测试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此来验证试验的有效性。
4.3 结果与讨论
笔者将前测和后测成绩进行整理之后,录入计算机并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实验班和对照班分组描述性数据和独立样本t检验表
表中可见,前测中实验班比对照班的平均分低1.61分,实验班和对照班写作成绩的显著性差异P=0.625>0.05,说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写作成绩没有显著差异。可用作比较平行样本。后测中两班写作成绩显著性差异P=0.025<0.05,表明差异具有显著性。在实验中涉及两个班的变量(教师、教材、教学进度)除教学模式变化外,其他各变量都没有变。
通过对两个班的前后测试成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多模态教学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写作成绩的提高有帮助。多模态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明显的相关性,总体上,多模态教学在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上效果优于原有的写作模式。由于实验人数和时间上都有着局限性,多模态模式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效果还将在今后的实验中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期望得到更加翔实的实证研究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起到帮助作用。
[1]O'Halloran Kay L.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s[C].London:Continuum,2004.
[2]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外语,2009,(4).
[3]Kress G.& Van Leeuwen T.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
[4]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