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协同服务模式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
2013-10-14王丽芹李丽杨梅
王丽芹,李丽,杨梅
(解放军第309医院 肝胆外科,北京 100091)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据统计[1],目前临床住院患者的输液率为98%。住院患者在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同时,输液风险也客观存在,如静脉炎、药物外渗、感染等,不但给患者增加了痛苦,也增加了医疗费用[2]。我科大手术多、化疗患者多,深静脉置管和静脉治疗环节护理工作亟待加强。为了提高静脉输液护理质量,减少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确保护理安全,我科室自2011年10月起将医护协同服务模式应用到临床静脉输液工作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展开床位72张,平均每日输液55~60人次。医生24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6人;护士28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及以下26人。自2011年10月起将医护协同服务模式应用到静脉输液中,实施前(2011年4-9月)和实施后(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分别对科室现有医生、护士和住院输液患者进行调查。实施前后使用同一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人数及一般资料如性别、文化程度、年龄层次等,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实施方法 护士长与科主任积极沟通,取得科主任的支持,共同解决静脉输液中的问题。(1)医护共同进行静脉治疗知识的培训:护理组建立静脉输液专项小组[3],邀请主诊医生参与静脉输液专项小组的相关理论和技能培训,获取静脉治疗相关的新知识新理念,为医护的有效合作奠定基础。(2)医护共同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静脉输液方案:医护相对分组,在患者入院早期即根据患者的病情诊断、治疗方案、用药情况、手术部署等情况,医护共同评估患者及家属对静脉治疗的认知,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输液方案,包括主动进行血管通路的早期评估、合理选择静脉通路、药物的合理化使用以及并发症预防等,并共同进行患者及家属的告知,取得理解与合作。(3)建立医护信息反馈制度:每日责任护士参与本组医生的查房,医护共同询问和征求患者及家属对目前诊疗护理措施的意见,责任护士及时反馈本组患者静脉治疗的有关情况。
1.3 评价指标及方法 (1)静脉输液质量:观察医护协同模式实施前后输液方式变化、静脉输液并发症发生率等。其中静脉炎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0~4级标准判断,静脉输液相关感染包括穿刺点局部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工作满意度: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包括医生、护士和患者调查表。医生调查表内容包括医护沟通、医护协作、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等内容。所有调查表均为选择题,每个选择题均有4个选项,代表不同分值,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调查表由3名护理专家修订且进行了预测试,重测信度为0.85,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由专人进行调查。实施前后各发放医生问卷24份,护士问卷28份,均全部收回,有效回收率为100%。实施前发放患者问卷240份,回收240份,有效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实施后发放患者问卷242份,回收242份,有效问卷24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组间t检验,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医护协同服务模式前后输液方式的比较结果表明,医护协同模式实施前后输液方式中采用普通输液针、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实施医护协同服务模式前后输液方式的比较
2.2 实施医护协同服务模式前后输液并发症的比较 结果表明,医护协同模式实施前后静脉外渗和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2 实施医护协同服务模式前后输液并发症的比较
2.3 实施医护协同服务模式前后工作满意度的比较 结果表明,医护协同模式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及医生、护士工作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3 实施医护协同服务模式前后工作满意度的比较(,分)
表3 实施医护协同服务模式前后工作满意度的比较(,分)
项 目 实施前 实施后 t P患者满意度 90.15±2.95 97.45±3.05 5.34 <0.05护士对自身满意度 88.56±3.15 95.84±3.23 5.29 <0.05医护配合程度 85.64±3.25 94.67±3.27 9.42 <0.05医生对护士满意度 88.38±3.67 96.78±3.19 6.27 <0.05
3 讨论
3.1 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为医护协同服务的实施提供基础 在以往的功能制护理模式下,护士分为各种班次,护理人员只是尽可能地完成基本的治疗护理工作,未能深入进行具体的各项护理措施。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护理工作模式的变化,建立了护士岗位责任制,即一个患者的生活、治疗、健康指导等都由同一个护士来完成,使责任护士能对所负责的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4]。在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基础上,医护相对成组,为实施医护协同服务模式提供了基础。我科使用各种特殊药品种类多,输液量大;又由于军队医院受编制体制改革的影响,护士流失率高、新护士多、年轻护士多,工作经验少,静脉输液质量难以保证。面临如此现状,在科室内部构建安全的静脉输液管理模式十分必要。在科室建立静脉输液专项小组的基础上,我们实施了医护协同服务模式。Weiss等[5]认为,医生和护士之间成功合作时产生协同作用,其工作效果优于两者缺乏合作时的工作效果。医护协同服务模式的应用旨在提高静脉输液质量,解决临床工作中的问题。
3.2 医护协同服务模式是确保静脉输液质量的有效手段 医护协同服务模式促进了医护之间进行沟通,避免了沟通不及时或衔接不好导致疏漏对工作造成的影响[6]。随着医疗事业飞速发展,医护合作的不足逐渐暴露并日益明显[7]。在传统工作模式下,医生根据病情开具静脉治疗医嘱,护士配置液体并行静脉穿刺,而护士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评估不足,血管评估和穿刺工具选择不当、药物不良反应观察不细致等均可能导致静脉输液相关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上的痛苦。实施新的工作模式,在患者入院后即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诊断、治疗方案、用药情况、手术部署等,共同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输液方案,包括主动进行血管通路的早期评估、合理选择静脉通路、药物合理配伍等,有利于减少输液安全隐患。如在选择静脉输液方式时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使用药物的理化性质、输液周期等因素。从表1、2可见,实施新的工作模式前后比较,静脉输液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安全系数明显提高。采用普通输液针由26.67%降低至15.29%,选择PICC置管输液方式的患者较前提高了13.57%;静脉外渗发生率由原来的18.75%降至5.79%,药物不良反应由原来的11.67%降至3.31%,有效地保证了静脉输液质量。
3.3 医护协同服务模式密切了医护配合,有效提高了工作满意度 从表3可以看出,医护配合程度、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士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患者满意度较实施前均显著提高(P<0.05)。医护在医疗工作中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医护协同服务模式使医生护士在密切的工作中相互理解、专业互补,减少了医护矛盾。多年的功能之护理模式,使护士习惯于被动地执行医嘱[8],而新模式的实施,医护共同培训、查房以及为患者制定输液方案等工作内容,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提升了护士的职业满意度。同时,医护协作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医护配合默契,共同为患者选择最合理最经济的静脉输液方案,提供全方位、全程优质服务,解决了以往静脉输液仅仅是护士的工作范畴问题,使患者感受到被关爱,满足了患者需求,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1]刘荣祯,贾胜欣.静脉输液时选择性针头型号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7):40-41.
[2]Paula I,Irene L.Peripheral intravenous therapy.Key risk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J].Nurs Standrad,2005,19(46):55-64.
[3]王丽芹,焦卫红,李丽,等.科室建立静脉输液专项小组的管理实效与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11A):59-60.
[4]王玚,叶文琴.优质护理服务病房实施护理“首问负责制”的框架结构[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6B):65-66.
[5]Weiss S J,Davis H P.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collaborative practice scales[J].Nurs Res,1985,34(5):299-305.
[6]潘春秋,韦彩捌,赵继春.医护同步责任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5):1815-1817.
[7]谢晓芬,石贞仙,吴春梅,等.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医护合作存在问题的现状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1):2509-2512.
[8]陈莹,郭荣珍.提高护士病情观察能力的培训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7,7(11):30-31.